陈雪莹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目前,一些古诗词课堂存在重知识轻活动、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等现象,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为此,教师要遵循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通过单元整合、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化综合实践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古诗词,提高古诗词教学的综合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2-0009-03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呈现出重教师引导轻学生学习力培养、重知识轻活动、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等现象,形成“教学—测验”的线性化课堂模式。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学生兴趣的缺乏,小学古诗词教学效率难以令人满意。鉴于此,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探讨“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综合效果,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
一、变革:“教—学—评”一体化螺旋式发展理念的引领
(一)“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教—学—评”一体化不是教学模式,而是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的理念及指导思想。它强调教学评价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保持一致。从教到学的过程中,评价应该贯穿始终。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同时,要注意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要将学生进行区分,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评估,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清晰可见、更有效率。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评”具有一致性。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评价指向共同的目标,同时教的目标、学的目标、评价的标准具有一致性,即指向学生古诗词素养的提升。二是“教—学—评”具有交互性。教、学、评三者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环环相扣,互为支撑。三是“教—学—评”具有生成性。评价是为了促进教与学,是随着学情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而教师要不断地调整与优化课堂评价,让评价更具有适切性。
(二)螺旋式发展理念
螺旋式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自身的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和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但实质上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某些低级阶段的特点、特性,是通过曲折的形式而实现的前进运动。因此,在螺旋式发展中,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是辩证统一的。
根据螺旋式发展理念,采用螺旋式组织课程内容,不仅能逐漸加深学生对大概念和重要表现性任务的探究,而且能帮助学生达成理解的目的。
古诗词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衔接、顺序与整合,促进学生古诗词素养的渐进式发展。注重衔接既需要教师准确分析学情,根据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去架构课程内容;又需要教师了解古诗词的学习进程,学生已经会的不用教,教了也不会的不用教。注重顺序,即重视学习的序列性,要重视学生在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方面的引领。注重整合,即结合大情境、大单元,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助力古诗词教学,让学生的古诗词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探索: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与实践
(一)单元整合,制订适切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的方向指引和预期达到的效果。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进行统整,让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明晰,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词三首》,三首诗词作品都是田园题材,所反映的农村生活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遥远。因此,教学时了解农村生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就成为教学重点。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时,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教师制订以下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借助注释、插图,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描绘的农村风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中,教师先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一方法,自主学习后面的两首诗词《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完成三篇课文的学习;最后,出示同题材的几首古诗词,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独立运用学到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特点。这样,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二)创设情境,促进审美体验
创设情境,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能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情境有两种方式:一是具体的认知情境,是在学习过程中为完成任务而创设的情境;二是实践活动情境,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结学校内外、生活场景,能促进学生积极展开实践活动。
1.融合大情境实践活动
将古诗词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能改变以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单维作业目标和功能观,使学生的学习与作业评价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攀登、多元融合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充分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例如,我们以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古诗词“读书月”系列活动。“读书月”活动结合学校特色,融入多学科、实践活动等元素,教师带领学生走进陈衍故居、林则徐纪念馆、严复故居等,看一看历代名人的诗句,感受古诗词在家乡文化中的地位、特点等。
2.融合项目式学习活动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开展以“走进诗词 诵读经典”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品读、朗诵经典诗词作品,绘声绘色地讲述作者、作品故事,这样让学生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教师开展“诗词里的中国”大单元教学,将古诗词教学融入项目式学习中。
活动主题:诗词里的中国
子任务1:认识河山之美
学习组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早发白帝城》,说出古诗大意,感受画面,感知山河之美。
学生活动:①同桌互读互说,结合评价单(见表1),检查学习效果;②合作交流,针对难读的字词、难理解的诗句进行交流分享、提问答疑。
教师总结:在阅读古诗词时,可以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子任务2:妙笔绘山河
在学生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单(见表2),并提出要求:“默写你喜欢的一首描绘祖国秀丽山河的古诗,再给它配上一幅画。想象一下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你试着写一写。”
子任务3:诗词诵读挑战赛
开展“经典润心灵 书香溢校园”诵读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入情入境的诵读方式“神游”祖国的壮美河山,在声情并茂、激情四射的诵读里,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在诵读活动中,学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在心中埋下了诗词的种子。
(三)加强评价,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评三位一体、同步推进。评价不是孤立的,而是持续地镶嵌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做到智评、互评、巧评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古诗词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因此,教師要积极建构古诗词课堂的评价机制,借用大数据、可视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诵读打卡记录、线上问卷调查、诗词汇演、视频展示等进行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成长记录和测评结果进行分析,要对评价结果提出建议。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下面以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山居秋暝》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1.课前预学进行智评
在课前预学阶段,教师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将智教与慧学、智评进行融合,打造充满教学机智和古诗词韵味的艺术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通过诵读、思辨、审美、传承等阶梯式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博大精深。这样的教学,既有高度的灵活性,能随学情变化而不断改变教法,又有高度的智慧性,给学生以启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媒介,引导学生预学,让学生学在前,并从兴趣出发通过朗诵、吟唱、表演等方式,理解古诗词的丰富内涵。例如,教学《山居秋暝》这首诗歌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读一读李白和杜甫的诗,对比感受李白豪迈浪漫、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这样,为学生感悟王维澄澈淡雅的诗歌风格做好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诵读、鉴赏李白、杜甫、王维的作品,并以音频、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班级钉钉群。最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投票的方式,推选出“诵读小达人”“鉴赏小专家”等。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读经典、悟经典、诵经典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入地品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2.课中学习进行互评
在课中学习阶段,教师可营造互学互评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任务单(见表3)与评价单(见表4),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互相评价,这样使古诗词学习有章可循,学习效果更理想。
3.课后研学进行巧评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审美品位,在课后研学实践中,教师结合课堂上的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主题学习活动,并巧妙进行多元评价。
如开展“走进诗人王维”主题课后研学活动,学生持续学习王维的诗歌,搜集王维的生平资料,了解王维的故事,欣赏王维的诗画作品,撰写“王维诗画赏析有感”,举行“诗人王维主题汇报会”等。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以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优秀的鉴赏作品以及“最佳代言人”。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相互学习、品鉴中,获得古诗词学习能力的提升,树立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要实现交互式的、多元化的知识融合,就要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出发,采取“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突破传统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沉入古诗词的世界,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体验诗人、词人的内心情感,理解诗词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这样教学,能丰富学生文化的积淀,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涂晓锋. 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实践困境与突围之策[J] .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2(4):4-8.
[3]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水,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