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惠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小学语文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小学语文教师亟需深入剖析“双减”的概念和价值。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其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保障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课程内容,并以此丰富学生的认知,活跃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直接讲解、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刻感知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约束自身,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建立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修养。
(二)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对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比较弱,不良信息的传播会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其加以重视,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积极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教师将其融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让其从思想上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教师适当融入《程门立雪》《铁杵成针》等故事,能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
(一)引入经典故事,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喜欢听不同类型的故事。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讲解经典故事,借此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深入学习,从而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正式讲解课文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将这则寓言故事以白话文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背景音乐,为其创设一个轻松的故事情境。之后,教師可以带领学生读课文,学习基本的生字词,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深入体会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与同伴相处时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道理。教师还可以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讲解故事,并让同伴之间互相评价,以帮助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同伴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入经典故事,并根据具体的故事内容优化作业设计,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故事读后感、续编故事,以此实现“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提质的目标和要求。
为了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课外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展开交流与讨论。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经典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故事的认知和理解,使其全面了解整个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创作背景等,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经典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分析故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深入探究,声情并茂地讲解故事,使其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不同历史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在无形之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剖析教材内容,促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契合现阶段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教材为前提,深入剖析教材中所涵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对学生展开教育。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详细阐述其概念、发展特点,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还应依照不同的体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打造高质量的语文课堂。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赠刘景文》这首古诗为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画面内容,体会整首古诗的美感,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思想、情感等。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切实体会诗人对秋天景物的喜爱之情,优化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教师可以围绕《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内容,提出“《赠刘景文》这首古诗写了什么?”“‘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描述了怎样的现象?”“作者描写的不同景物中哪些最具吸引力?为什么?”“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深秋时节?”等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深入了解这首古诗的中心思想,产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诸多内容,能洗涤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比赛或作品分享会,使学生深入体会不同古诗词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等,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开展诵读经典古诗词活动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选择难度适中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会不同作品所蕴含的故事和哲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诵读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己亥杂诗》《题临安邸》等古诗,让学生了解这些古诗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更多诗歌的学习技巧和欣赏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更多诗歌方面的写作经验和写作素材,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故事的内容,让学生品味经典,了解经典。
(三)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当前信息技术发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弥补传统课堂的局限和不足,打造生动化、趣味性较强的语文课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清楚、直观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有效落实“双减”政策。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了解故宫布局的特点,厘清文章的结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同时了解故宫的建筑风格。在正式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故宫的图片,并对学生说:“大家去过故宫吗?可以与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随后,教师可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故宫博物院的规模,体会其宏大和壮丽,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还可以展示中国其他的古建筑,如拙政园、狮子林、颐和园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其感受前人的智慧。
除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了解文章主题。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依照课程教学安排,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问题,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实现“双减”政策减负提质的目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提出“大家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端午节当天我们会吃哪些食物呢?”“大家思考一下课文中外婆一到端午节都会做什么,外婆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外婆是如何包粽子的呢?需要哪些材料?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呢?”“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等問题,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掌握文章主旨,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结语
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动学生参与当前活动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下,优化课程内容,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为“双减”政策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