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将器乐教学和表演、歌唱、创编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深入挖掘音乐的审美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以奏表演,丰富审美体验
(一)创设情境,浸入主题意境
在组织学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借助乐器演奏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情绪,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还要通过创设情境将音乐教学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构建特定的音乐主题,使学生的演奏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欣赏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顽皮的小闹钟》这首管弦乐曲时,笔者采用了创设情境法,首先搜集了与闹钟有关的动画片段,让学生观看动画片段,并说出不同的动画人物在听到闹钟铃声时做出的表情和动作。然后,笔者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达对闹钟铃声的反应。最后,笔者鼓励学生结合对闹钟铃声的理解,选择合适的伴奏乐器,并向学生提问:“运用什么乐器才能体现出闹钟‘吵闹、调皮的特点?”一名学生回答道:“我觉得可以选择一些打击乐器,比如锣鼓之类的。”但有的学生不同意,他们认为锣鼓虽然能体现“吵闹”这一特点,但是太响了,无法体现闹钟“调皮”的特点。经过讨论,学生最终选择了铃铛作为伴奏乐器。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符合音乐主题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分析、掌握各种乐器演奏的特点,这有助于学生浸入主题意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二)团队合作,输出复杂情感
部分乐曲内容较为复杂,能展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体现复杂的情感。在演绎这些乐曲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配合使用不同的乐器,表达不同的情感。
在演奏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曲前,笔者先让学生分析了该歌曲中包含哪些人物。学生发现该歌曲看似简单,实际上人物众多、情感复杂。笔者再让学生分析讨论歌曲中的人物表达什么情感、有哪些变化。一名学生提出:“妈妈一开始怀着爱意给孩子讲故事,孩子也安静地听故事。可是,当听到旧社会妈妈痛苦的生活时,妈妈和孩子的情绪变得激动、愤怒。在歌曲结尾部分,妈妈和孩子想到痛苦的事情都过去了,现在人们的生活很幸福,又恢复了平静。”紧接着,笔者安排学生选择了不同的乐器,让学生思考如何表达该歌曲中复杂的情感。有的学生选择了二胡、箫等能营造悲哀和伤感氛围的乐器;有的学生选择了三角铁、铃铛等能营造宁静氛围的乐器。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了合作演绎,丰富了歌曲的层次性。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了各自的想法,并探讨了该歌曲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提高了对歌曲的理解能力。此外,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增进了情感,提高了配合的默契度。
(三)尊重创意,形成个性风格
学生的演奏能力和經验不足,可选择的乐器比较有限,表演效果不佳。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设计一些有创意的呈现方式,以丰富学生的表演经验,提高学生个性化表演能力。
在尝试演奏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春节序曲》这首管弦乐曲时,部分学生发现该乐曲需要较多乐器同时演奏,并且乐曲的节奏比较快,演奏的难度比较大。因此,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降低该乐曲演奏难度的同时,保留该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很快设计出了不同的演奏方案。其中一个小组认为锣鼓等乐器的声音比较喜庆,适合体现春节主题,他们将学习的锣鼓演奏技巧和原曲相结合,使旋律更具复杂性;另一个小组学习了《春节序曲》中的一段旋律,并采用快慢结合的方法,先以较慢的速度演奏,再加快速度,通过速度的变化体现出欢乐的节日场景,从而更好地演奏乐曲。在此过程中,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并鼓励学生将创意融入表演以增强演奏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奏助唱,理解审美内涵
以奏助唱是指在学生学唱歌曲的时候,教师用乐器进行伴奏的行为。教师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听感,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审美内涵。
(一)聆听歌曲,让学生分析乐音要素
教师在向学生演奏乐器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感受音长、音色、音高、音强等要素,让其分析这些乐音要素表达了什么情感,体现了什么主题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在教授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好一个土娃子》这首歌曲之前,笔者先给学生播放该歌曲的伴奏,让他们根据伴奏说出这首歌曲的特点,并分析歌曲的情绪和风格。在分析音长时,有学生发现这首歌曲的音都比较短,会让人产生一种活泼的感觉,并联想到土娃子好动的特点;在分析音色和音高时,有学生认为这首歌曲的音色比较清脆,且音高较高,比较符合少年说话的声调特点,更好地体现了土娃子的人物形象;在分析音强时,有学生认为这首歌曲具有一定强度,能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在分析各乐音要素后,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会体现出土娃子活泼好动、充满朝气的形象特点。在分析乐音要素的过程中,学生对歌曲的旋律产生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不同的乐音要素表达不同的情感,加深了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知。
(二)设计游戏,让学生感知节奏和音准
节奏、音准不准确是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用乐器作为辅助,设计与节奏、音准有关的小游戏,帮助学生提高把控节奏、音准的能力和乐谱辨识度,还要利用器乐类游戏,将各种与节奏、音准有关的重难点知识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在学生把握节奏和音准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知识运用到演唱中,并让其解读乐曲中蕴含的艺术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水平。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乡外婆桥》这首歌曲由拍和拍的节奏组合而成,这种比较复杂的节奏组合会给学生的演唱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利用锣鼓设计了“我打你学”的游戏,用锣鼓打击出一些复杂的节奏,引导学生重复演奏出这些节奏。此外,歌曲《水乡外婆桥》旋律较为平和,但部分学生容易混淆歌曲中音高相近的音,导致演唱时出现走音的问题。于是,笔者利用钢琴设计了“音阶补缺”游戏,先弹奏一串音阶,让学生进行记忆,再少弹一个音阶进行演奏,最后,让学生说出该演奏缺少了哪个音阶。笔者利用这两个游戏,提高了学生对节奏和音准的掌控能力。
(三)器乐融合,表现情绪变化
融合指的是在演唱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试着利用各种乐器配合演奏,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变化。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边演唱边利用各种乐器配合演奏,这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帮助学生更快地感受音乐情绪,体会情绪变化。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踏雪寻梅》是一首展现冬日场景的歌曲,在教授这首歌曲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主人公在冬日出游,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主人公在雪地行走的时候,寒风呼啸,是否会感到很冷呢,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在经历了寒风侵袭,终于找到梅花之后,主人公是什么情感呢?”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复杂的情绪变化,并让学生结合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说说可以选择什么乐器表现这些情感变化。然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踏雪寻梅》整首歌曲,说说该歌曲强化了哪些情感,弱化了哪些情感,应如何使用乐器表达这些情感。
三、以奏创编,塑造审美形象
(一)自制乐器,模拟特定场景
在审美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美、表现美,还要引导他们创造美。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音乐作品作为范例,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创编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塑造审美形象,并让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乐器,模拟体现特定的生活场景。
例如,在欣赏完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这首歌曲后,笔者先引导学生回忆了自己的妈妈,并让其试着用音乐旋律塑造妈妈的形象,然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寻常可见的物品,挖掘它们的音乐性,试着编写简短的乐曲,体现妈妈煮饭、洗衣的劳动场景。有一名学生制作了“水碗琴”,他在碗中倒入不同量的水,并用筷子敲击出一段较快的旋律,他认为这段旋律能体现妈妈在厨房忙碌的场景;还有一名学生选择用木块敲击搓衣板和水盆,发出的声音虽然听上去有些笨重,但是能体现出妈妈做家务的辛苦。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各自选择了一个场景创编乐曲并进行比赛,看谁创编的乐曲更形象。笔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索不同音色的欲望。
(二)接龙旋律,培养精神面貌
在學生掌握了某些乐器的演奏方法后,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与旋律接龙活动,先引导学生选定一个演奏主题,再让学生围绕该主题自主创编旋律,最后,让学生尝试将各自的旋律整合成一首完整的乐曲,表达特定的主题和精神思想。
例如,围绕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唱得幸福落满坡》这首歌曲,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旋律接龙创作活动,让学生以“幸福的一家人”为主题,创作一首班歌。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确定班歌的节奏是什么、选择什么乐器演奏、是否需要多声部和声等问题,再让学生参与创作活动,在一名学生编出一个乐句后,下一名学生延续这个乐句的风格接着创编,以此类推。在完成创作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合作演唱,让他们找出不顺畅的地方,并进行调整。最后,笔者让学生谈一谈对班歌创作活动的感受。笔者采用了合作编写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班级的凝聚力,培养班级良好的精神面貌。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创作经验,认识到该如何创作主题音乐作品,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再度整合,凸显文化修养
在组织学生编创音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音乐知识和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的知识相融合,并让其围绕某一乐曲再度创作,以帮助学生塑造新的艺术形象,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丰富内涵,提升文化修养。
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姑苏风光》这首民歌展现了江南风情,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整合活动,组织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笔者先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知识,分析了江南乐曲的节奏特点和演奏方式。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赏析了古诗文作品和美术作品,了解其他的艺术形式,并探讨如何将这些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运用到音乐创作中。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将有关江南的音乐、语文、历史、美术等知识相融合,并进行音乐创作,体现出江南温柔细腻之美。有一名学生采用了诗歌配乐的方式为《江南》一诗谱曲,他用舒缓、悠扬的音乐来体现江南的柔美。在多元整合中,笔者引导学生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知识建构能力,使其体会到音乐作品的文化性。
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器乐教学和表演、歌唱、创编等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器乐学习中学会表达思想和情感,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增强器乐教学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