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林
“双减”政策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能够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课业负担的同时,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庭、学校和社会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构建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对增强“双减”政策的落实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整合起来,努力打破三方教育割裂的局面,积极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网络,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校能够完成素质教育,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学校还需要联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促使学生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全的人格。可见,在“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要回归初心,满足新时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根本需求,这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有助于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受到的各方面教育的总和,其既包括受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也包括受教育的各种方式方法。终身教育理念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学生进入学校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便越来越大。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外,社会教育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贯彻,能够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实现对学生的终身教育。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兴趣与其学习、成长环境的联系十分密切。如果学生在少年时期便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或行业偏好,他们就会努力学习,朝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前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参与。家庭可以为学生带来温暖和希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则可以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三方共育的背景下,學生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努力,进而实现自由且全面的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各方应承担各自的职责,达成一致的目标并为之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以增强教育效果。但当前,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协同育人主体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双减”政策的提出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为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部分家长仅注重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学校教育的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目标存在分歧。
此外,个别教师没有认识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家校沟通与交流中,他们较少主动了解学生课余时间的情况,询问家长对教育的看法、意见等,使得家长无法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效果。同时,部分学校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没有构建良好的平台,为家长参与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提供机会,导致家校社沟通互动的频率较低,难以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
三、“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施策略
(一)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意识,提高共育认知
近年来,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理念受到各界的广泛重视,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家校社三方要不断加强协同育人的思想认识,提高共育认知。
首先,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主题的座谈会、交流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师还可以邀请或聘请校外专家进校开展讲座,并邀请家长参与,增强家长的合作育人意识。
其次,家长要主动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育人思想,并在满足学生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家校社合作育人活动,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最后,社区工作人员要强化自我教育和思想认知,增强协同育人意识,与学校和家庭积极寻求合作育人的途径,主动参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重要性。
总之,家校社三方要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认知,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断努力。
(二)划分家校社协同主体的职责,明确共育目标
家校社自愿联合的基础是拥有共同的目标,而这种自愿、主动联合的实质,就是三者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并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各方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起协调领导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齐抓共管、多方联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具体活动的组织方与发起方,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引领功能,通过课后服务等方式,整合并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自我展示平台。
家庭要切实担起责任,充分发挥“启蒙学校”的重要价值。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并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家长要积极参与家校沟通,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社会要统筹利用各类资源,为强化育人效果创造多元的有利条件,发挥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的作用。同时,社会要积极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舆论宣传,为学生构建更有利的成长平台。
(三)完善家校社制度体系,推动协同育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模式。在新时期,要想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部门就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以建立健全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
一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教育的权利界限,明确各方的权责内容,促进家庭教育的规范化与法治化发展,同时确定社会教育的合法性地位,从而保证社会教育的平稳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二是健全资源保障体系,合理分配各方教育资源。教师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秉持教书育人的思想,在积极创新课程体系的同时,开发以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能力成长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相关部门要制定社会教育经费相关法规,加强立法保障,创建良好的教育经费适用环境,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资金保障。
(四)拓宽家校社主体协作渠道,完善协作组织
传统的家校社合作以学校开展亲子活动、进行家訪及召开家长会等方式为主。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家长自身素质及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家校社合作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随之出现,但与此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对此,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要注重优化和完善各类家校社协作组织。具体而言,学校要明确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合作组织的规则制度,指派专人进行管理,避免出现盲目性、随意性。学校可以安排相关教师宣传和指导“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使各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家长会、亲子活动等传统的家校社交流方式基础上,构建线上交流平台,为三方协作提供更加便利、多样的渠道。学校还可以印发图文并茂的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宣传手册,为相关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将家校社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五)构建家校社信息沟通平台,完善评价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交流渠道涌现出来,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为家校社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彼此之间增强信任、相互理解构建了平台。同时,构建家校社互动平台能够为公众了解学校相关信息提供方便,为家校社的协同育人提供便利和支持。基于此,学校要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构建互动交流平台,更高效、更便捷地收集和反馈信息,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
除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学校还要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利用新媒体征集各主体的意见,包括教师、学生、家庭及社会大众等,并开展多维度的质量检测,从而不断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的质量,增强其教育效果。
结语
“双减”政策的落实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创建新的教育生态环境,这是促进义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整体的一次变革。为了在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保证育人质量,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行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促使教育回归主阵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云霄县列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