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低年级唱游课中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

2023-09-20 17:44吴思成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2期
关键词:唱游劳动教育小学音乐

吴思成

摘要: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目前,劳动教育已成为“五育融合”背景下新的研究热点。小学音乐学科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以美育人”的任务,有效挖掘小学音乐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依托音乐学科实现美育与劳育的互融互促十分有意义。为此,本文选取小学音乐低年级唱游课这个支点,来探索在小学音乐学科中如何有效渗透劳育和发挥劳育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  劳动教育  唱游

劳动教育是“五育”中重要且具有基础性地位的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把劳育元素融合和渗透在其他学科教育教学中,有效形成教育合力。那么,如何依托小学音乐学科实现美育与劳育的互融互促?结合教学实践,下面以小学音乐低年级唱游课为例,探讨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一、通过唱游课中劳动情境的创设,培育劳动的情感

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一定离不开课堂情境的创设和氛围的营造。创设不同的劳动情境,将劳动教育融于音乐活动过程,在培养音乐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参与劳动、享受劳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决定着他们会对情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好地接纳情境中所传达的思想、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劳动价值观。以小学音乐歌唱课《粉刷匠》为例:

教师: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扮演的是谁?

(教师戴上帽子拿着刷子,跟随音乐律动)

学生:粉刷匠。

教师:听听看,歌中的小粉刷匠发生了什么故事?他的心情如何?

学生:他在刷房子,弄脏了鼻子,但心情是开心的。

教师:对呀,虽然粉刷匠弄脏了自己的鼻子,可是,他看到焕然一新的房子,很开心,因为劳动让他感受到了快乐。

《粉刷匠》是劳动主题非常明确的一节歌唱课。在课堂一开始,笔者便用一个有关劳动的情境演示,开门见山地将本课课题以及劳动主题点明,整堂课也是围绕着劳动行为展开,渗透“劳动使人快乐”的情感,顺利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沪音版二年级上学期的《郊游》一课,没有《粉刷匠》中非常明显的劳动行为,但笔者发现本课中与劳动的结合点,将整个课堂通过一个郊游情境串联了起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参加此次的郊游活动,我是你们的导游。请乘上大巴车,跟着我一起出发去郊游吧!

笔者将每一环节的知识点设计成关卡,通过一些律动、郊游目的地打卡等来学习、通关,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想要获得收获,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劳动。同样的,在欣赏课《乘雪橇》中,由管弦乐编织出的抽象生涩的音乐语言让低年级的学生们感觉茫然与无趣。于是笔者利用圣诞节的故事背景,用圣诞老人驾着雪橇发礼物作为音乐欣赏的进程,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童话性趣味性极强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的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也将劳动情感培育于无痕渗透中。

二、通过对唱游课中劳动行为的模仿,感受劳动的快乐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之一是爱模仿,模仿歌唱状态、模仿律动方式。在模仿中,学生明白音乐的意义与价值。

在唱游课中,歌唱、律动、游戏都属于劳动行为。用心地演唱,体会音乐情感内涵属于脑力劳动;跟随音乐律动,在音乐中进行游戏,属于体力劳动。虽然它们更多地展现音乐学科特点,但是其中蕴含了劳动教育的元素。

在《粉刷匠》的学习中,有拍击歌曲节奏、歌唱表演等环节。学生有节奏地模仿粉刷动作,在顺利地“粉刷新房”后,得到一顶粉刷帽作为奖励,并在歌声中用舞蹈表示开心的情绪,体会劳动带来的愉悦与自豪。

通过对劳动行为的模仿,实现玩中学、学中做,玩学做相结合,学生不仅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通过对唱游课中劳动素材的开发,形成劳动的观念

音乐教材中与劳动主题有关的作品不少,像《粉刷匠》《理发师》《劳动最光荣》这类歌曲都直接关乎劳动,教学目标也很明确,即激发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与精神。作品从歌词到内涵都具有非常显性的劳动教育元素。那是否没有明确体现出劳动行为的音乐就不包含劳动教育元素呢?答案是否定的。有一些作品中的劳育元素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去有效挖掘、二次开发。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加工、自主创编,与其他资源相结合,等等,将隐性的劳育元素转化成较为显性的存在,满足于课堂教学需求。

例如《乘雪橇》是一首管弦乐作品,描绘了圣诞夜圣诞老人驾着雪橇发礼物的画面。其中,马铃与响板是贯穿作品始终且音色非常突出的两个乐器,也是学生需要在本节课内掌握的两个小乐器。看上去这节课与劳动教育毫无关联,只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但经过对教学内容的反复梳理、理解与加工,笔者设计了自制小乐器的环节,并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来为《乘雪橇》伴奏,既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敏感度,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感受到劳动的伟大与神奇。

教师:在欣赏乐曲时,我们发现乐曲中有两种主要的声音在交替出现,回忆一下分别是什么声音。

学生:铃铛声和马蹄声。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制作我们的小乐器吧!

师生一同运用手边随处可见的小物件进行简单又有趣的小乐器制作,既让学生眼睛离开屏幕得到了休息,精神上得到了放松,也锻煉了其动手能力。拿着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再来进行音乐的欣赏与伴奏活动,学生心态发生变化,不再无聊、不耐烦,而是更加积极,更加想展示自我。此时,音乐中的劳动帮助学生得到了放松,而劳动中的音乐是学生自我证明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达到美育与劳育的有效互促。老师再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本首作品的乐器模拟,不仅增进了师生情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也让他们对这首《乘雪橇》留下深刻的记忆,多重的育人效果得以实现。

同样的素材开发还体现在《郊游》这一课中。在进行文献梳理时笔者发现,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策略与途径,学者们提出了一个普遍的观点,即创编。创编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是音乐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创编活动,并与律动游戏相结合,将劳动教育融入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歌曲的A、B两段除了可以踏点步和移动重心以外,还能用什么动作表现?请你们设计一个动作吧!

学生A:A段可以用踏步走,因为是郊游。

学生B:B段可以加上手臂一起摇摆,模仿郊外的柳树。

教师:你们好有想象力,我们一起学一学吧!

教师:我们来到郊外的魔法律动营,A段请你们按照节奏踏步,B段请你们停下轻轻摇晃,最终在音乐的最后一个音响起时,请你们回到位置前并在节奏中坐下。如果没及时坐下,会变成郊外的假山哦!

(学生欢乐地进行游戏,并在反复的游戏中熟练掌握歌曲旋律)

在课堂中,笔者设计了“魔法律动营”一关,这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旨在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对比的同时,熟悉音乐旋律。首先请学生聆听音乐情绪的变化,接着让学生跟随音乐踏步,并在情绪发生变化时改变动作。在学生熟悉规则后,游戏难度升级——一开始在座位前踏步,掌握节奏规律后,可在教室里跟随音乐节奏自由规划路线踏步去“郊游”,并在音乐结束时准确地卡在最后一个音坐下。这一关说难不难,说简单却也并不简单。整个过程贯穿着踏步这一行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其参与感,也在一遍遍的游戏中帮助学生感受节奏、情绪以及熟悉歌曲旋律,最后感受到郊游的快乐,自然而然地运用愉快的情绪演唱出这首歌曲。老师不必用太多语言描述,学生就已经在活动中感知、收获了音乐的美,培养了劳动观念,劳育与美育的互融尽显其中。

四、通过劳动教育回归音乐本体,发挥劳育的辅助作用

回归体现在音乐本体,教师运用聆听、律动、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中的旋律、节拍、速度和韵律,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情感。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最直接、最原始的劳动教育,表现为劳动思想观念以及劳动技术能力两方面。

在学习歌曲《粉刷匠》时,笔者将本首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之一——节奏作为与劳动相关的连接点,模拟粉刷匠刷墙的动作节奏,使学生在劳动中掌握音乐知识。

教师:作为一个优秀的粉刷匠,刷房子的节奏感一定要很强才能把房子刷得漂亮。这是我们刷房子时要用到的节奏,你们想来拍一拍吗?

(师生互动拍击,过程中奖励优秀的学生粉刷帽)

教师:房间一共有四面墙,所以我们要刷四次,做个粉刷匠可真不容易呀!

学生:我的房子刷完了!刷得整齐又漂亮。

歌唱课中,最重要的一是节奏,二就是旋律,这是唱好歌曲的关键。在节奏已经掌握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将旋律与劳动结合,但也不能忽略演唱。

教师:小朋友们,刚刚我们刷墙的动作节奏整齐划一,我们一会要刷高高的屋顶,一会要刷四周的墙面,汇成了高高低低不同的旋律,一起边刷边唱吧。

(学生学唱)

教师:从歌声中老师听出你们今天的劳动一定非常成功,那劳动成功后你会做什么动作来庆祝呢?

(请学生自主创编动作并展示)

教师:那现在拿出你们凳子下的粉刷帽,我们一边唱歌一边劳动吧!

再以沪音版二年级上学期的《郊游》为例,这首作品是ABA的曲式结构,A段音乐欢快活泼,B段音乐优美连贯。在本首作品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准确地把握两段的情绪风格并表现出来。音乐教学中,与劳动相关性最高的当属舞蹈,舞蹈体现在普通音乐课堂中即律动。用不同的律动方式来感受两段音乐的情绪区别,是劳动教育辅助推动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针对于此,笔者从两段音乐的不同风格出发,设计了律动游戏。

教师:当歌曲活泼欢快时,你们会选用哪种律动方式呢?

学生:踏点步。

教师:当歌曲优美柔和时,你们又会选择什么律动呢?

学生:移动重心。

(师生跟随音乐变化律动)

教师:通过刚刚的律动,你们觉得这首曲子可以分为几段呢?

学生:三个乐段。

教师:没错,那为什么是ABA三个乐段,而不是ABC呢?

学生:因为第一段和第三段旋律以及音乐情绪相同。

学生不仅感受到音乐的情绪,还能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达不同情绪,过程中掌握了ABA三段体的曲式结构。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具化成简洁的肢体动作,在劳动教育的配合下,学生收获了音乐知识与技能。

总之,在音乐教學中要有效融合和挖掘劳育元素,不断丰富和升华教学过程,实现美劳互融、合力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秋华,王刚学生劳动素养下的学校音乐教育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1(10):6566

[2]夏秋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J]中国音乐教育,2021(7):3236

猜你喜欢
唱游劳动教育小学音乐
唱游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唱游课教学
谈“唱游”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声乐课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