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玲
摘要:自理能力是幼儿应具备的基本品格,收纳整理能力是自理能力的一种。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对此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幼儿自理能力、整理能力的缺乏。本文基于班级幼儿的整理问题进行探究,归纳总结了提升大班幼儿整理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 整理 “计划书”
一、实施背景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引导幼儿学会分类整理和存放个人物品,指导幼儿逐步学会分类整理和收纳衣物、图书、玩具、学习用品等”。在整理活动中我们发现,目前幼儿的整理能力和整理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幼儿需要在成人的提醒下才会主动整理自己的物品,只有少数幼儿能够主动整理。目前整理活动存在以下常见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整理缺乏计划性
在幼儿园整理活动中,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意见,整理活动刚开始,大家在没有预先商量前提下,各自急急忙忙地搬出需要整理的物品,有的幼儿快速将物品乱塞乱放在整理箱里,有的幼儿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整理任务……由于幼儿没有事先制订好整理计划,整理时间拖延,直接影响整理活动的实施效果。
(二)整理缺乏顺序性
在整理物品时,幼儿通常比较随心所欲,不能将物品对应地归类、摆放在指定位置上,例如:在摆放鞋子时候不能按照左右顺序摆放。幼儿缺乏合理摆放意识,不能较好地根据周围环境对不同物品进行分类、排序等,例如在个人小衣柜、书包柜等个人空间乱塞乱放。除此之外,一部分幼儿虽然养成整理习惯,但仅限于整理个人物品,对班级的公共用品收好就走,摆放无序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整理缺乏工具
幼儿使用收纳盒、分类盒、鞋架、收纳架和折叠收纳箱的频率不够高,缺乏必要的收纳工具支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甚至将收纳工具变成“景观摆设”,对其功能和操作方法较少开展相关探究活动,没有给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时间、空间,这就导致幼儿只能使用有限的筐子、盘子和盒子整理物品,整理活动的教育价值没有充分发挥。
(四)整理缺乏合作意识
在整理活动中,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理活动中,而能力较弱的幼儿则会依赖他人帮助。甚至在合作过程中,在没有事先商量情况下,有的幼儿还没有将物品完全收拾摆放好在整理箱里,同伴就将整理箱塞进柜子里,没有真正实现合作,导致整理活动执行进度大打折扣。
二、实施内容与方式
(一)捕捉幼儿问题点,共生“计划书”内容
1话题引领,激发幼儿的整理兴趣
在一次集体活动“收拾书包我能行”结束后,教师察觉到幼儿对于“整理”话题讨论意犹未尽,对“整理”产生浓郁兴趣和探究欲望,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共同进行交流讨论。
大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抛出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整理计划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了解幼儿已有经验,为接下来制订“整理计划书”做好铺垫。
2开展实践,引发幼儿持续探究
制订整理计划书前,教师发现幼儿对“整理计划书”的认识局限于浅显的经验,对于“整理计划书”缺乏了解,对于整理工具的使用也是一知半解,于是教师组织大家共同讨论,并试图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
爱提问、会提问是大班幼儿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幼儿认知需求的反映,也是教师介入生成活动内容的重要时机。当幼儿对拟订整理计划书内容比较迷茫、不知所措时,教师通过追问帮助他们清晰自己的整理计划,引导幼儿思考、具体梳理自己的计划书内容,解决幼儿的困惑,让整理变得更有深度,也有助于幼儿在整理活动中获取新的知识。
(二)关注幼儿兴趣点,多元化呈现计划书
1自主探究——个人自发的计划书
在班级开展参观小学的实践活动中,哥哥姐姐们的各种书包引发幼儿的兴趣,他们主动提出要对“书包里面有什么”“怎样整理书包”进行调查和探究,幼儿在拟订书包“整理计划书”时表现出好奇心、独立性和自我导向性,他们用绘画的方式对物品进行分类,分析“书包里应该放什么”“怎么放”,制定出整理方法:书本可以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放;口罩需要经常使用,可以放在外面的袋子或者书包侧边的小袋子里面;跳绳、笔袋可以放在其他分隔的袋子里,便于取放。在分享环节,幼儿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漏带一些必需品”“每天会带一些用不到的物品”,围绕这些新问题,幼儿决定重新制订个性化“整理计划书”。首先,对书包里的物品进行盘点;其次,将需要带的衣服、口罩、书本、文具等写在计划书上,并记录需要物品的数量;最后,根据计划书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放进书包,检查有无遗漏。就这样,幼儿经过设计—规划—实施,完成了自己的“整理计划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制订计划书,且计划书逐渐变得详细和完善,幼儿会按照自己的计划书完成任务,从小小书包出发,主动参与整理工作,学习如何对物品进行分类和正确整理的方法,從而养成善于整理收纳物品、不丢三落四、喜欢干净整洁的好习惯。
2共享思维——小组协商的计划书
在整理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幼儿渐渐喜欢上整理,把整理活动变成了日常活动,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幼儿把目光从整理书包投向班级的玩具筐,发现玩具筐里物品摆放总是乱七八糟的,于是各个小组围聚在一起讨论起来。
“我们可以怎么整理呢?”
“可以把筐里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
“就像我家里的袜子一样‘隔起来放。”
“这个主意好!这样筐子里的东西就不会混在一起,找起来方便。”
小组成员纷纷表达自己“分隔收纳”的经验、想要制作分隔板的渴望和自己的困惑,在制订小组“整理计划书”过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聚焦“计划书”,了解幼儿前期的整理经验,试图挖掘分析幼儿的核心经验与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点。
在制订小组“整理计划书”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幼儿第一次体验,在深度学习、小组讨论中,幼儿不断抛出新问题,进而生成新的整理内容。
小组通过制订玩具筐“整理计划书”,寻找到“隔”的整理方法,将原本放在玩具筐里的物品分类摆放,激发幼儿整理欲望。借助整理工具来整理零碎小物件,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整理工具,幼儿的整理能力得到发展。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提供多元材料支持幼儿探索,帮助幼儿梳理整理经验,培养幼儿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
(三)追随幼儿生长点,家园共同制订“计划书”
陈鹤琴先生指出:“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教师要有意识地发现与利用家长重要教育资源,获得家长支持和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及学习品质。于是,针对家庭整理问题和现状,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制订“家庭整理计划书”,提高幼儿整理能力,在家庭整理中学会分类、折叠、摆放,提升整理效率。通过“整理打卡”和“积分奖励”等方式让幼儿将整理好习惯持续下去,形成整理源于生活,最后又回归于生活的良好循环。整理习惯的形成是幼儿动作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责任心、耐细心等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同时,家长应该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为幼儿成功搭建好通往小学生活的桥梁。
三、实施效能
(一)支持幼儿学习,培养其自主整理能力
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而言,习得科学的整理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做事仔细、有始有终的态度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幼儿能顺利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习节奏。巧用“计划书”,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制订整理计划书,在执行、反思和调整中让计划书逐渐变得详细和完善。幼儿根据自己的计划书完成整理任务。把整理的主动权、选择权和把控权交给幼儿,真正帮助幼儿实现“愿整理”—“懂整理”—“会整理”—“善整理”的成长,这对于小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贴近幼儿生活,将“计划书”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幼儿从整理书包到能够有序整理生活中各种物品,获得的不只是技巧和方法,更是做事认真细致的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将自主制订计划的好习惯渗透到一日生活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需要学会在成人的帮助下制订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教师相信幼儿,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制订计划、自主整理、自主体验的机会。幼儿有了明确的计划,才会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例如,接下来要怎么做、在哪里做、和谁一起做等,从而不断地回顾和反思,不仅锻炼表征能力,发展其计划、执行与反思能力,而且为步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四、思与悟
整理对于幼儿来说,它的意义远不止让空间变得干净整洁,更能锻炼幼儿的逻辑思考能力和选择决断能力。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而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小学会分类整理收纳物品的孩子,对于事物的掌控能力,对时间的管理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这种整理训练有助于他们“整理”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笔者将会继续为幼儿搭建通往小学生活的桥梁,鼓励孩子在班级中整理自己的抽屉、床铺;在园中整理各项体育器械;在家中整理自己的书柜、书包。以此实现学生在班級整理中学会规划,在家庭整理中学会分类、折叠、摆放的目标,让学生的整理好习惯在生活中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吴苗红浅谈大班幼儿多元表征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6,13(23):358359
[2]沈秋兰促进大班幼儿形成整理习惯的有效策略探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2):3
[3]梅舒红,张永英培养大班幼儿的计划能力[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9(4):3
[4]包梅兰培养大班幼儿的整理能力[J]读写算(教研版),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