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自发展以来为分析小说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篇中的不同语法资源通过情景语境与语篇语义的对应关系整合起来,这为分析小说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小说的情境不仅包括所描述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视角,还包括小说的标题,它影响着读者对小说中具体话语的理解。本文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及物性系统以及突出要素分析凯特·肖邦撰写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的情景语境和语言表达。研究发现小说具有独特的话语建构方式和巧妙的语言选择,这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意义,也表达了作者对女性自由意识的重视。分析结果充分说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文学作品综合解读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及物性;突出;自由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4-00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09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自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之一,众多学者对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进行研究,并将此框架应用于语篇分析和文体学的分析。Charman(1971)和Halliday(1985)有关文体学的著作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文学界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在一段时间内对他的文体学理论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如Leech and Short(1981)在书中对文体学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和语用方面的拓展。申丹(1997)进行了文体学理论此书的述评。张德禄(1999)总结以往学者的优势与不足,将此功能文体学理论放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大框架中理解,澄清功能文体学中包含争议的理论问题。
系统功能语言学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语言的使用,强调语言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使用,而这可以应用于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的分析。因此,本文选择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包含的及物性和显著性理论应用于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性作家凯特·肖邦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此小说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悉知丈夫死讯后在众人眼中反常的表现:由开始以为丈夫去世自己便有能力挣脱婚姻枷锁而重获自由,到最后丈夫安然无恙归来而梦想破灭。
二、理论背景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文体学的核心思想是“功能”。朱永生(1992)对“功能”一词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含义:1.语法功能,如主语、谓语、主语位置等;2.语言的整体功能。文体学研究大多基于第二个功能,他从不同的功能类别中归纳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话语功能。概念功能通过客观事实表达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经历和心理感受,表达不同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人际功能表达说话人的意见、态度、和评估在交流中的作用。语篇功能集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于一体,促使文本在语境中发挥組织作用。上述三种功能所体现的意义既相互补充又相互独立。在表达过程中,说话人根据语境从三种功能的系统网络中进行选择,形成连贯的、对语篇体裁有意义的语篇。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分层次的,其基本层次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语音层。这些层次之间存在“实现(realization)”关系。在这些层次中,语言可以执行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义层也可以称为词汇层,因为韩礼德将词汇视为由不同语言意义组成的语义单元。语义层向上反映在词汇语法层,继而由语音层向上实现。而语义层实际上是语境在语言系统中的体现。
语境是指话语展开的环境,可分为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马林诺夫斯基称之为“情景语境”。情景语境由语场、语旨、语式三部分组成。语场是指参与者所从事的活动和主题,对应概念功能。语旨是指交际事件中交际者之间的各种角色关系,与人际功能相对应。语式是指语言在情境中的作用以及话语符号的组织方式等。情境语境决定意义,话语是在情境的约束下通过意义的选择而形成的。文学话语不同于学术体裁的情景语境,因为它在性质上更加复杂和多层次。作者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在阅读过程中享受的语言艺术,因此创造不同的语境,层层叠叠,展现情景语境的复杂性。而这一点也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文学中的应用提供可能性,通过其分层体现的理论使分析结果更加全面,有说服力。
三、《一小时的故事》分析
(一)情节分析
《一个小时的故事》以主人公马拉德太太的丈夫“去世”为背景,主人公得知此事后扑倒在姐姐朱塞芳的怀里痛哭,但她似乎并没有因为失去丈夫而悲痛,而是如释重负、轻松自在。接受了这个“噩耗”后,主人公尽力感受着身边鲜活而明亮的事物。一切都充满活力和欢快。
当她的思绪停止在无法解释的世界中游荡时,马拉德太太似乎从她空虚的世界中走出来了。她意识到有东西正在向她走来,引导她的思想,所以她自己既期待又胆怯。在外人看来,这像是一种免疫排斥反应,但在她自己看来,这是焕然一新的感觉。即迎接自由的过程。马拉德太太因自由意识的觉醒而迷茫,与自己抗争,然后摆脱烦恼走向胜利。
当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真正自由了,便开始为自己设想更好的生活,她觉得自己已经摆脱了丈夫对自己身心的控制。然而就在这时,她的丈夫布兰特利·马拉德却意外出现在了所有人的眼前。伴随着丈夫的平安归来,马拉德太太被诊断出因“极度幸福”而引发的心脏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整个情节似乎变成了一种闭环,首尾呼应。
(二)及物性和情境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表达经历的概念过程主要由及物性系统体现,在此小说中也可以找寻到大量的语法资源。及物性主要包含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六种过程,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占据大量篇幅的是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物质过程是关于做、关于行动的过程。行动涉及演员或参与者。参与者通过名词词组体现。心理过程主要体现参与者内心的想法,当下的感受,与情感相关联。韩礼德将思维或感觉的意义编码的过程称为心理过程。通过解释可以认识到心理过程与物质过程的不同,因为参与者表达对事物有什么看法、感觉或者了解将会为受众与参与者的共情或立场选择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有意安排了一些环境描写的语法资源,以丰富话语的复杂性。作者创造了不同的语境,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叙事。作者通过物质过程对房间以外的人物和景色进行大量描述,包括“小贩在叫卖”“麻雀在叽叽喳喳”“空气中弥漫着雨的香气”等对物质过程的描述,明确表达了主人公想要透过房间看到户外的念头,这些语法资源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大力渲染外界自由的状态,与屋内哭泣的马拉德太太形成鲜明对比。之后是对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大量描写。表示心理过程的“她感到自由”和“她感到兴奋”逐渐表明女主人公在意识到丈夫的死后如释重负,从而感受到轻松的氛围。短暂的快乐对读者的心灵产生了同样的振奋作用。
在叙事小说中,情景语境是作者通过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向读者表达以理解话语意义的信息,包括叙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特征、叙事视角等。作者试图通过作品中讲述的故事向读者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通过了解文章的语境不难看出,作者所提供的情景语境是19世纪的社会。在19世纪的男权社会,女性似乎没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社会要求女性遵守社会礼仪,遵守男性要求她们的行为规范和规范。然而,正因为思想局限,凯特·肖邦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令读者眼前一亮。
(三)突出要素分析
Halliday(1973)总结道,“突出要素(prominence)是语言显着性现象的一个高度概括的术语,在这种现象中,话语的某些语言特征以某种方式脱颖而出”。文体学会从两个方面看待突出,一是性质二是数量。突出形式对于语篇整体意义的显现具有重要作用。《一小时的故事》出现的突出大多属于数量方面的突出。文章中尤其是高潮部分出现了大量有关自由话语的表达,突出的数量将女性自由意识觉醒的概念逐步植入到读者的脑海。小说中的冲突可以分为两种,即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而外在冲突又可以分为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命运的冲突;内在冲突可表现为人与其内在思想的冲突。
冲突要素被突出之后,整个作品的主题意义得以显现。小说开端展现出马拉德太太接收丈夫死讯之后并没有展现出一个女人应有的状态,似乎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变成了面对这种事情的准则,所以她的表现有悖社会整体印象。这是马拉德太太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冲突。马拉德太太的姐姐朱塞芳是另一女性群体的代表者,她们认为女性在这种悲剧面前是软弱的,没有丈夫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切。而马拉德太太却在独处的时间内意识到自由的降临,她是独立的个体,憧憬自由世界。马拉德太太与姐姐意识上的对比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尽管大背景制约着许多女性的思想以至于她们没有想要为自己争取独立的意识,主人公并没有被命运任意摆布,她代表的女性群体在父权社会畸形思想的环境下不愿为他人奴隶,不愿做他人玩偶。但令人遗憾的是马拉德夫人最终没有逃过被命运安排的事实,即便自由意识完成了蜕变,由于丈夫的回归她终究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便是主人公与命运之间的冲突。沖突的真正领域发生在人物思想里。在自由意识被唤醒之后,主人公已被内化的女性角色与自由和独立思想发生了冲击,这是一种艰难的挣扎。她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斗争后最终选择了与大多数女人不相同的命运,而正是因为选择自由,选择独立,才使得她对今后的生活充满希望。主人公与思想的内在冲突进一步反映了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地想要表达的意图。
文章中另一突出的元素是代词“她”的重复出现。从整体的语篇看来作者以第三人称为视角展开故事情节,为读者展示了马拉德太太在一个小时之内经历的种种外在活动和心理变化。作者想通过突出第三人称的方法引发读者的注意与思考。第三人称“她”的出现表明作者将马拉德太太是独立的个体,独立个体不仅仅是指身体的独立,更重要的是想突出其精神的独立。在大环境女性独立不被允许的情况下,凯特·肖邦另辟蹊径,一改往常人们心中的传统想法,极力追求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打破桎梏以完成自由意识的觉醒。第三人称“她”的出现是作者有意做到的数量上的突出以达到强调主题的目的。
文章结尾反转性的情景也将女主人公内心最后一道向往自由的防线彻底击溃,而后去世,原因为过度兴奋。作者运用反讽的手法抨击了社会冰冷的现实,女性追求自由的路上充满艰难险阻。作者最后利用反讽的手法结尾,营造与前文截然不同的情景语境,突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女性应勇敢地追求自由。在生命的最后一小时里,马拉德夫人品尝到了自由的狂喜,将自己从婚姻和社会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发现之旅。作者通过反讽的手法揭露了19世纪社会对妇女思想的禁锢,发人深思。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不应被视作男性的附属品,她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尊重女性应成为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同时女性群体也要尊重自己,不贬低自己的地位,真正做到内心强大。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女性也应该学会在自由意识与独立思想的催化下主宰自己的命运。
四、结论
将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涉及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文学文本的分析,为读者理解小说这种文体提供了不同的视角。通过分析文本中语言及物性的表现和语篇的情景语境可以发现作者为了表达其意图和主题,层层递进展开不同的情景语境,达到情节安排的复杂性。以此方法能够探究作者在小说中隐藏的巧妙构思。文章通过大量及物性系统包含的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的描写帮助读者身临其境,与主人公一起体验环境的包裹以及思想的蜕变,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融入语篇。紧凑的剧情展开和题目中的一小时进行呼应,表达了一小时之内主人公经历的事情之多。最后剧情的反转也达到了作者想要引发读者的注意继而升华文章的主题。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3]申丹.有关功能文体学的几点思考[J].外国语,1997,(05):2-8.
[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功能”辨析[J].外国语,1992,(01):10-14.
[5]张芸.从“邪恶的欢欣”到“致命的欢欣”:自由之“幽灵”的惩罚——论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中的反讽与主题[J].名作欣赏,2020,(36):94-98.
[6]张鋆芸.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中的冲突分析[J].英语广场,2020,(31):12-15.
[7]龚娜.沉默的反叛者——探析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5):51-53.
[8]王春霞.婚姻即枷锁吗——从《一小时的故事》得到的启示[J].北方文学,2013,(08):71-72.
[9]Chopin,K.The story of an hour[M].Jimcin Recording,1981.
[10]Chatman,S.(ed.).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M].Oxford:OUP,1971.
[11]Halliday,M.A.K.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an inquiry into the language of William Golding?s The Inheritors in Seymour Chatman(ed.)[J].Literary Style:A Symposium:330-368,1971.
[1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6.
[13]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14]Halliday,M.A.K.& R.Hasan.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15] Leech,G.N.& M.Short.Style in Fiction[M]. Longman,1981.
作者簡介:
赵凝,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鲁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