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闪++许琳++吕亮球
[摘 要]及物性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语义系统。本文对翻译过程中三个主要要素之一:过程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所选诗歌英语原文以及其汉日译文共三种文本的及物性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三种文本中出现的过程类型保持一致: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但不同文本中三个过程所占比重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翻译时处理过程的两种方法:保留过程;转化过程。以此说明及物性理论在翻译指导上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及物性 过程 中英日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44-02
一、引言
英日汉三种语言在词汇语法上各不相同。词汇上,英语和汉语差别较大,各自独立发展,交集并不多。日语词汇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对汉语和英语都有相当比重的借鉴。语法上,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为屈折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为孤立语。日语属于哪个语系仍有争议,为黏着语。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是一个语义系统,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他本人也曾提出系统功能语法的某些思想来源于汉语。
二、及物性理论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概念功能与及物性系统相对应。概念功能中的经验功能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各种经历。[1]及物性系统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概括为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前三种为主要过程。物质过程表达外在经历,心理过程表达内部经历,两种过程都是动态的。关系过程则是静态的描写,表达与参与者有关的性质特征。关系过程分两类,“归属”和“识别”。所有过程通过小句来体现。小句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具有特殊地位。韩礼德认为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小句是基本的组织单位。小句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是复合句的一部分。[2]
每种过程有自己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物质过程的参与者是“动作者”(Actor)和“目标”(Goal)。心理过程的参与者是“感知者”(Senser)和“现象”(Phenomenon)。关系过程分两类,归属类的参与者有“载体”(carrier)和“归属”(Attribute),识别类的参与者有“被识别者”(identified)和“识别者”(Identifier)。参与者一般为人或物,环境成分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副词短语和介词短语。[3]
三、及物性过程和翻译
韩礼德提出的概念功能通过及物性过程来体现,及物性过程描写人类活动,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语言本身是无意义的符号,而语言的功能将无意义的符号与物质世界联系起来。语言的功能产生意义使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将杂乱无章的现实世界用及物性过程表达并产生意义,被人们所理解,这便是语言功能之所在。翻译是译者将一种符号表达的意义理解之后,用另一种符号再现意义的过程。但“意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具体翻译中,及物性过程理论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译者理解原文时,利用及物性理论明确小句的参与者、过程、环境成分三要素的具体所指。清楚小句中的参与者在何种环境下发出了什么动作,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然后通过另一种符号表达出相应的参与者、过程、环境成分。并在必要时做出适当调整转化,最终又通过及物性过程将语义传达给读者。
四、英、中、日三个文本的及物性分析
这首英文诗共有10个小节,由68个小句组成。笔者运用及物性理论统计了这首诗中英日三个版本中的过程类型和过程数目。将统计结果列成表格,对比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表1)。
从表格可以看出,三个文本都只出现了六种过程中的三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其余三种过程均未出现。三个文本过程分布各有其特点。英语原文中,物质过程数目最多,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数目相同。汉译文中,比重最大的是心理过程,物质过程数量最少。日语译文中同样是心理过程最多物质过程最少。三大主要过程的数目不同,这表明,翻译中的过程并非完全保留,而是发生转化。
五、过程的翻译
基于以上对三个文本的及物性分析,笔者发现对过程的翻译主要有两种情况:保留过程,转化过程。小句分析时要考虑三要素: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因此过程转化分两种:转化为其他过程;转化为其他要素(参与者或环境成分)。
(一)保留过程
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外在环境具有相似性,人的大脑机制也基本相同,不论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还是认识世界的心理活动必然具有共通性。概念功能就是用来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经历以及心理上的不同经验。因此,不同语言可以用相同的及物性过程表达同一语义。本文所选诗歌中大部分过程并未发生转化。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均有体现。
例1:Even stars collide(物质过程)
Actor Material
因为即使 星星 有时 也会碰在一起,
Actor Circumstance Material
星 だって 時には衝突する
Actor Circumstance Material
例子中的小句为物质过程。物质过程表达人或物具体做了什么。物质过程中的参与者是“动作者”和“目标”。所给例子中的物质过程是collide,为传统语法中的不及物动词。因此并没有“目标”。仅有stars作为参与者中的“动作者”。可以看出汉语译文和日与译文都译出了原过程,也都出现了“动作者”,体现了原文的概念功能。
例2:Today I know(心理过程)
Circumstance Senser Mental
今天 我 明白了
Circumstance Senser Mental
今私には 分かる
Circumstance Senser Mental
心理过程表达人的“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两个参与者分别是“感知者”和“现象”。三个文本中的小句都依次出现了环境成分:时间;“感知者”:I;以及心理过程:know,都没有出现参与者中的“现象”。三个小句的语义和概念功能对等。
例3:This is authenticity(关系过程)
Identified Relational Identifier
这 叫做 真实
Identified Relational Identifier
そ れは真剣に生きる事だ と
Identified Relational Identifier
关系过程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显著特征是动词be。例句属于识别类。原文中的“被识别者”:this、关系过程:is、“识别者”:authenticity,在汉语和日语的翻译中都能一一对应。翻译的过程体现了原文的概念功能。
(二)转化过程
及物性系统虽然可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但它在各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并不尽相同。三种语言词汇语法上存在差异,翻译时过程会发生转化。过程改变,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也随之不同,语言的概念功能也就发生改变。[4]
例4 how much it can offend somebody…(物质过程)
Actor Material Goal
… 是 多么的 无礼(关系过程)
Relational Attribute
如何に 相手の面目 を失わせる事 か(物质过程)
Goal Material
本例的英语原文小句是一个物质过程并且两个参与者都有出现。形式主语it为“动作者”(Actor),somebody为“目标”(Goal)。汉语译文转化为关系过程,参与者也随之发生改变,且只出现了“属性”(Attribute)。日语译文的过程类型仍是物质过程,it省略,只是出现了“目标”(Goal)和原文对应。
六、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义层面研究语言。语言的形式不同,意义不同,不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意义。翻译是语际间的意义转换,就是用不同形式表达相同意义。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对诗歌As I Began to Love Myself中、英、日三个文本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语言表达同一概念意义时,或者保留原文过程,或者转化过程。对小句的参与者、过程以及环境成分的具体分析有助于翻译的准确理解和表达。
参考文献
[1] 胡壮林,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李发根.及物性过程理论与英汉语义功能等效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2:26-30.
[4] 李忠华. 英汉互译过程中及物性的变化[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00-103.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华北电力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号:2014ZD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