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在提高,由此很多电视节目在创编的时候,会积极主动地将文学手法融入进去,形成独特的电视节目创新机制,已有部分案例展现出很好的融合效果。由此本文首先对于文学手法与电视节目融合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再归纳文学手法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结了文学手法的使用技巧,期望可以为电视节目朝着高质量的方向进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文学手法;电视节目;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6-0037-04
新时代的电视工作者,作为电视节目的创作者,要能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对应创作导向机制,保证以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对历史素材进行挖掘,保证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观念可以在电视节目中不断呈现出来。由此出现了很多比较经典的电视节目,不仅仅获得很好的收视成绩,还在展现我国优秀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这些成功的电视节目进行研判,发现其中常常会使用文学手法,继而保证节目的时代情怀得以呈现,审美张力也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观众自然可以有着良好的审美体验,由此保证实际的电视节目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效能。
一、文学手法与电视节目
融合创新必要性分析
(一)从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来看
影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文化与影视之间的天然联系就很好地在实际影视创作中呈现出来。比如最开始的纪录片,都是以叙述为主要手法,这就是文学创作手法在影视中的迁移。随后在电视媒介不断出现之后,迅速与人们生活之间关联起来,此时比较火热的情景剧,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学体裁,电视与文学之间的融合,便成为顺其自然的事情。对早期的电视散文节目进行研究,会发现这是最为直接的电视与文学融合的产物,还有一些早期电视专题片,尤其是政治类型的,也会将文学色彩作为显著特点来进行呈现。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我国央视推出了类似于《话说长江》等一系列大型电视专题节目,这些节目都是以文本为先,画面为辅助的电视节目,也充分展现出实际的文学色彩。再者当前我们被称之为经典的《西游记》《红楼梦》《四世同堂》等节目在创作的时候,也是极力在还原文学原著,展现出文学与电视之间的整合,由此当时将之称作为文人的电视。再者新闻行业不断分支,出现了很多以深度报道、注重思辨的新闻评论,也有一些以故事为主导的民生新闻,在这样的新闻中,都可以看到文学体裁的影子。最近几年很多民生新闻在创新的时候,会将文学与新闻融合起来,继而使得新闻的文学性不断提升,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二)从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来看
电视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之一,往往会依照对应艺术发展趋势来进行,电视与文学之间的整合深度在不断提升。在文学作品引入的過程中,电视文本的文学品质在不断提升,更高层次的文学手法开始慢慢地成为电视节目创新的新路径。文学手法,多数是作者在行文中使用的措辞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法,有的是文学表达方式,有的是修辞手法,有的是表现手法,这些都可以与不同的电影环节产生关联,以保证电视节目的效果可以不断提升。最近几年文化类型的节目不断出现,文学手法的使用空间越来越多,依靠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文化类型节目的质量不断提升,展现出其文化属性,由此保证大众可以对电视节目产生更深入的感知。
二、文学手法在电视节目创新中的使用
影视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此时很多的创作者,开始将文学手法融入进去,以实现电视节目创新机制的构建。下面结合电视节目创新的经验,对于文学手法的使用过程进行研判:
(一)巧用静态构想手法,实现阅读功能的电视化转变
文学作品的表述,是以静态文学语言为媒介来进行构建的,并且将印刷作为载体,使得学者在存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进入对应的情景中去。比如湖南广播电视台的《舞蹈风暴》会借鉴好莱坞子弹时间技术,模拟变速特效,强化慢镜头,让时间有静止的形态,由此使得电视的叙事朝着更加静态的方向进展。舞蹈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一直是人们比较喜欢的节目之一,该节目依靠视频技术手段,使得舞者的动作可以被定格下来,启动128台摄像机,全方位进行观测,由此捕捉舞蹈的细节,在此基础上去进行精彩时刻的呈现,详细来讲述,其程序为:正常节奏下的舞蹈表演,接着是被选中动作的慢动作回放,再者是进行定帧处理,接着是360度无死角地进行回放。依靠这样的方式,实现递进呈现机制的构建,这样风暴时刻的主题可以得以呈现,媒介符号也可以很好地与文学艺术的静态构想手法关联起来,电视作为线性的传播介质,可以进行存储和阅读,继而使得电视的叙述能够有着更加新的效果,对于观众而言,在这样的历程中可以更好地感知并对眼前动作的真实性毫不怀疑,继而保证观众与对应电视节目之间的交互是理想的。
(二)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强调视听领域中意境的构建
从我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意象美,是必须要提及的,是很多文学创作中的常用手法,有的会进行写意留白,有的会进行笔墨雕塑,依靠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凸显出对应作品的细节,加上一些其他元素的融入,可以实现排比格局的构建,继而在实际意象塑造中更好地展现出自身的效能。在这样的叙述中,作者的精神世界,心灵追求可以达到高品质的状态。以湖南卫视《七十二层奇楼》为例,以探寻神秘的方式去进行布局,每次会邀请对应的嘉宾参与进去,进入新楼中去,接受对应的挑战,此时会使用现实奇怪情境的构建,让不同地区的独特风土人情情境得以构建,这样传统的文化以无形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们可以借助这样的电视节目,去感受对应不同地区特色文化的魅力。很明显在这样的意境构建中,巧妙地将虚实结合的手法融入进去,这样对于观众而言可以在视听领域中,迅速进入对应的情景中去。以《神笔马良》为例,作为故事或者戏剧,本来就是人们熟悉的,将这样的匠心融入实际节目情境中,这样可以实现把理想文化场景呈现出来。
(三)使用一景多境手法,确保平行世界得以构建
线性传播会使得电视成为新的媒介,将同一个时间不同空间的故事整合起来,由此实现跨越时空限制的呈现机制的构建,此时使用的就是一景多境手法,可以让平行世界得以构建。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最大化地发挥此手法的效能,有时候还可以依靠后期的情节压缩和剪辑来实现,将不同的内容整合到一个画面中去。有时候考虑到制作成本或者成像效果的因素,可能不会将这种手法作为主导,多数是以辅助的方式来发挥效能。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景多境实际上是在同一个屏幕上以平行式的手法来呈现,这就需要在电视节目创编的时候,能够将此作为重要的叙述手法,继而呈现对应的故事。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设计视野范围不断延展,水平视角的丰富程度不断提升,可以对主体之外的其他环境因素进行挖掘,继而将之整改到对应的空间整体中去。由此很多的节目会在这种技术支撑下,设计四个以上的舞台,有的是表演区域,有的是非表演区域,还有观众互动区域,再者会结合叙述情节的需要,以电视手段的方式,对多个空间的内容进行调整,继而使得视觉区域的效果朝着更加细腻的方向发展,当然也可以在一个画面中展现更多的内容,使屏幕展现出更多的美感,甚至可以展现出对应的审美气质。
(四)使用时空穿越手法,促进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整合
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时空穿越的手法,由此生成新的视觉呈现机制,现实与幻想之间相互融合,实现对应新表达空间的创设,可以更好地吸引受众。以湖南卫视《闪光的记忆》为例,一开始会进入红色革命的那个时代,展示对应的文献资料,模拟对应人物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元素整合之后,可以实现过去时代的构建,再者回归到现代社会,让现代青年站在相同的场景中,去感受那段岁月,仿佛仁人志士与当代青年在进行一场交谈,在这样的过程中,戏剧与影视化、电视素材与现实可以不断整合,由此巧妙地将时空穿越的手法使用到实际的电视节目中去,自然可以产生浓郁的教育效果,由此人们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悟到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家国情怀。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交谈是幻想出来的,与现实是不吻合的,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文学手法的帮助下,使得实际电视节目的叙述手法朝着更加新颖的方向发展,电视节目的效果也因此更好地被呈现出来[1]。
(五)巧用统分结合的手法,保证文体与电视结构范式得以生成
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统分结合手法使用率也比较高,由此形成文体与电视结构新范式,自然可以使得实际电视节目的呈现效果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湖南电视台的一款节目中,会围绕着端午节内涵来进行探讨,一开始是端午节的起源,接着是吃粽子、赛龙舟、赠扇子、铸剑、饮酒等端午习俗,再者是一些相关文物的呈现,最后是韩愈、欧阳修、金廷标的相关作品的呈现。这些海量的信息,很明显是使用了典型的统分结合手法,可以妥善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且将两者关系很好地整合到电视节目中去。从电视节目的逻辑来看,传统思想、文艺创作的思想都很好地整合进去,由此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民的思想。
(六)注重细节铺陈手法的使用,控制电视节目的节奏
文学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会有详略之分,精彩的地方,会花费很多的笔墨去进行刻画,突出的细节也比较多,如果是平淡的地方,往往以一笔带过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创作手法,也可以使用到电视节目制作中去[2],保证画面节奏感得以呈现,该快的时候要快,该慢的时候要慢,由此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最大化地呈现给观众,对应节目的效益也会因此更好地呈现出来。比如在《不可思议的中国》的节目中,一开始会将中国速度作为主题,以全景式的方式来呈现进度全貌,再者会依靠对比的方式,以慢镜头来捕捉一些建设人员的面部特点,在汗水中折射出来的阳光,掉入大地。这样的非语言画面,可以使得快与慢之间形成对比,可以迅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由此使得观众可以迅速理解对应主题: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三、文学手法与电视节目融合創新的策略
(一)夯实文学功底,进入深度研究状态
文学手法比较多样化,不同的文学作品其使用的手法也是有差异的,要想保证将这样多样化的文学手法使用到电视节目创编设计中去,必须要保证对应电视节目创编设计人员,有着良好的文学功底,熟悉不同的文学手法,并且能够清晰了解其原理,找到在实际电视节目中的使用切入点[3],在此基础上不断去进行电视节目的创编。对于对应的创编设计人员,要能够主动去学习各种文学作品,研判其叙述手法、表现手法、意境构造手法的独特之处,继而研判现代观众的节目诉求,保证可以将不同的手法,妥善使用到实际的电视节目中去,这样电视节目的文学特色才能够呈现出来。对于电视节目创编人员,在与相关人员进行交互的时候,应该主动去探讨文学作品,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手法在电视节目中的价值,继而找到两者之间的吻合点,这样才能够保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4]。
(二)研判经典电视节目,提升融合有效性
当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巧用文学手法的相关电视节目,他们在文学手法使用方面的经验,是值得去学习和借鉴的,因此对于电视节目创编设计人员要有学习的心态,反思的心态,找到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思考自身节目改革的方向[5],由此保证实际文学手法可以更好地与对应的电视节目关联起来,电视节目的整体效益才会很好地体现出来。在充分学习之后,要能够结合自身电视节目的特色,合理地使用不同的文学艺术手法,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由此不断归结此方面的经验,保证融合方案能够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进展[6]。
(三)关注专业队伍构建,形成融合创新机制
在电视节目的创编设计中,要想很好地将文学手法融入进去,就需要整个团队都能够正确理解文学手法的内涵和机制,继而依照实际文学手法使用的诉求,妥善地将电视节目形式、内容与文学关联起来,由此使得电视节目的节奏处于可控的状态,展现出自身文学特色,更好地吸引观众[7]。由此要高度重视专业化电视节目创编人才队伍的培育,保证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岗位价值,在建立融合创新机制方面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效能。对于高校而言,在实现对应电视编辑、电视编导专业改革的时候,要能够合理地将文学课程融入进去,让学生在求学阶段可以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继而保证后续的融合创新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效能[8]。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要满足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创新需求,要懂得研判不同的需求,继而保证妥善地将文学手法融入实际的电视节目中去,形成电视节目创新机制,确保有效地进行整合,使得实际电视节目的综合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莹.新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创新研究[J].采写编,2023(03):44-46.
[2]梁妍.“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旅行体验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路径探析——以《快乐再出发》为例[J].采写编,2023(03):109-111.
[3]吴亦婵.对分课堂在《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J].今传媒,2023,31(03):150-153.
[4]陈晓.刍议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与发展[J].文化产业,2023(07):1-3.
[5]汪筱瑜.我国公益类电视节目创新策略研究——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着我》为例[J]. 视听,2023(03):93-96.
[6]唐亚蕾,张心.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守正创新——《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效果实证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02):158-165.
[7]赵乐.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研究[J].中国报业,2023(03):182-183.
[8]刘叶华.新媒体时代少儿科普节目的创新与发展路径探析——以《原来是这样》为例[J]. 新闻战线,2023(02):88-90.
[9]韦玮.电视新闻专题中的文学手法运用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3):172.
[10]郑紫馨.超传播背景下的新闻文学化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7):86+137.
作者简介:
刘琳(1979.8-),女,汉族,湖南湘乡人,大学本科,三级文学编辑,研究方向:电视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