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伟人故里、孙中山先生故乡广东省中山市北部,坐落着一个因菊而闻名的城镇——小榄镇。历史上小榄人爱菊、善艺菊,并逐渐演变成菊花会,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花会。菊会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其精神内涵也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由爱菊、爱乡及至爱国。
【关键词】小榄菊花会;移民传说;民俗复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6-0017-04
一、渊源:“小榄开村”的民间传说与
小榄人的爱菊传统
(一)“小榄开村”的移民传说
“问我先祖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民谣是黄淮地区普遍流传的移民传说,反映了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期间,即明初移民的历史事件。无独有偶,在小榄老人的口中也普遍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南宋咸淳八年,度宗追查到苏妃隐匿于南雄珠玑巷,派兵向珠玑巷发难。居住于此的人民因惧怕追兵而再度南迁。他们在南迁过程时途经小榄,时值金秋九月,菊花遍地,芳香四溢。他们被菊花盛开的场景所吸引,于是决定定居于此,小榄由是开村,这一年正是农历甲戌年。
传说的前半部分正是珠三角地区广泛流传的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编纂《广东新语》时就曾有这样的记载:“吾广故家望旅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如今,在南雄市珠玑巷景区内仍保留了许多历史古迹及家族宗祠,有不少人慕名而去,寻根问祖。移民传说固然有其虚构的部分,但也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托。传说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宋元之际北方政权更迭,战乱频繁,不少民众为逃避战争南下,加之北宋政权覆灭,政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等因素,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南迁大潮。
而在小榄人民口中,这个移民传说加入了本土特点,即“菊花”的意象,使得珠玑巷传说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这个传说不仅反映了小榄菊文化的深厚渊源,也对日后小榄菊花会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爱菊传统自古有之
通过查阅县志,笔者认为小榄人“爱菊”传统的形成有三个原因:
其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小榄因其适宜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而盛产菊花,时常可见金菊遍地的景象,这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小榄人对菊花天然的喜爱,形成了小榄人“爱菊”的天性。
其二是移民传说的深远影响。在“小榄开村”传说中,小榄人的先祖因菊花定居,从此便与菊花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在几近荒芜的土地上垦荒,凭借着坚强的毅力与开创精神,才有了后来的繁盛。菊也因此同小榄先祖一起被赋予了“拓荒者”的形象。
其三是受人口南迁背景下的文化影响。南宋时期正处在第三次人口南迁浪潮中,人口大量南迁是其时代特征。在南迁过程中,中原人也将他们的文化观念带到小榄,使中原士大夫中的“菊文化”南传,并在小榄盛行。
二、演变:菊试、菊社到菊花大会
(一)大致演变过程
菊花活动的成形大致经历了菊试、菊社和菊花会三个阶段。
明代中叶,种菊、赏菊、品菊、食菊渐成风尚,产生小榄菊花宴等菊花文化。清乾隆元年丙辰(公元1736年)霜降后,在祠堂搭建棚架设赛场赛菊,名为菊试,陈列花名,仿效开科取士,分场考试,品评吟诵,公开评选,推选花魁,区别等级,颁发奖品。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菊试后,改办菊社,又名黄华会,以氏族、庙宇、图甲、坊社为单位结合,每逢菊开时节,各位好菊者携菊花聚集在社所,炉香屏画,斗菊筵开,饮酒赋诗,按牙度曲,以花以文会友;夜则灯烛辉煌,至晓方灭,观者忘倦。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将菊社扩大,名为菊花大会,陈列6处花台评菊花,演戏10台助兴,觞咏取乐,通宵达旦,庆祝丰年。
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为农历甲戌年,乡人为纪念开村先人,举办规模盛大的第一节甲戌菊花大会。近代以来,在小榄镇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小榄菊花会形成了一年一小会,十年一中会,六十年一大会的规模。2006年,小榄菊花会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小榄菊花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宗族与菊会
宗族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著名人类学家弗里德曼指出,宗族组织的影响透过公产和张扬的公众仪式得以彰显,从而在其成员中形成文化认同的共同认识。这一理论应用于研究小榄菊花会与宗族的关系则可以发现:在小榄沙田经济背景下,宗族利用菊花会的仪式彰显身份,并以此构筑文化的话语权。
首先,小榄位于沙田的边界线,对于沙田的开发与垦殖是早期小榄重要的經济活动。而沙田的开发从一开始便意味着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与有规划性的组织,因此,只有地方大族能利用自身雄厚的资本和人脉进行垦荒活动。他们将沙田出租给农户垦殖,随着规模日渐扩大,佃户也日益增多。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地方大族为了增强文化气息,也日益重视菊花会的活动,以此强调家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修养。典型的例子是何、李、麦三大家族,他们在历届菊花会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县志记载,最初的赛菊活动就是在当时小榄李氏和何氏的宗祠内进行艺菊技术的评比。其后以氏族、庙宇、图甲、坊社为单位结合,各大家族成立以赏菊、饮酒赋诗活动为主的“菊社”。
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由何氏内阁大宗祠、李氏尚书大宗祠等十个菊社联合举办“黄华会”,组织者主要为地方各大宗族,宗族的数量也较之前大大增加,其规模盛大,活动内容丰富。
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由小榄的何氏、李氏、麦氏为主的各大宗族联合举办菊会,在菊会结束后乡人便约定每逢甲戌,也就是六十年举办一次菊花大会。
这些大族花费大量钱财组织起菊花会活动,他们广招花师、将各式菊花摆于祠堂前供人游览,并辅之各式祭祖仪式,甚至会请戏班到场表演以供娱乐消遣。正是利用这种张扬的仪式,宗族得以标榜自身、显耀门庭。
(三)从雅俗到民俗
在早期菊花会活动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士大夫与地方大族活动的身影。从形式上看,菊试是仿科考制度举行的,与明末地方文人兴起结社之风息息相关。从活动内容上看,无论是菊社还是菊试都有饮酒作赋、品评吟诵的活动。这一时期的菊花会活动,与其说是地方传统民俗,不如说是文人高雅的消遣社交活动。他们以文以花会友,借助这一媒介结交好友,巩固文人士大夫的社交圈子,而将大部分目不识丁的百姓排除在外。
在文人士大夫之外,地方大族也是菊会的主要推动者。清乾隆四十七年召开的“黄华会”虽是由乡内各大宗族出资举办,但这些大族也十分欢迎乡内的百姓参与,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各大家族的声望,另一方面,乡内民众也多了一个娱乐的好去处。自此后的每一次菊花会民间群众都能够参与其中,小榄菊花会就逐渐演变成一项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近代以来举办的菊花大会皆规模宏大,举办地点不再是寺庙或祠堂,而是由镇政府统一规划。并且逐渐形成了“每年一展,十年一中展,六十年一大展”的规模。每逢菊会,小榄人民或邀上三五知己,或一家老小前往赏玩,在赏花之外多了几分节庆的意味。对于当地民众而言,即使远走他乡,菊会代表着的是族群历史、是乡土文化、更是那个“看得见、回得去”的故乡。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后,小榄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实力增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到小榄就业、定居。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小榄镇户籍人口约有18.2万人,而常住人口则达到了33万人以上,将近户籍人口的两倍,足见外来人口之多。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菊会的举办、菊会故事的宣传,不再仅限于团结乡人、族群历史共同象征的意义,它也让每个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和归属感,实现所谓“外地人”向“新小榄人”身份的转变。同样,“菊城”的故事也随着人口流动向祖国的大江南北传播开。
此外,菊会举办规模也逐渐扩大,2006年5月20日,小榄菊花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菊花技艺也不断突破,拿下了多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小榄菊花会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
(四)由爱乡及爱国
从菊花会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转变。起初菊花会活动来源于古老的移民传说,是族群历史的象征与共同的祖先认同;其后演变为具有小榄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花会,代表着作为“小榄人”共同的文化认同;在抗日战争背景下,菊花会活动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以菊花不畏严寒的特性代表同心抗日的鼓舞与同仇敌忾的团结象征,极具爱国主义情怀。
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1934年菊花大会中:1934年正值东北沦陷,民生凋敝,一度要停办菊花大会。但这一年恰巧是甲戌年,乡人认为盛会难逢,各大家族也不惜筹措巨资,促成了第三届甲戌菊花大会。由梁惠庭撰写的《甲戌大榄菊花会小引》更是将这种爱国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写道:
“惟是樱花会启,东邻裙展欢联,玫瑰园开,西俗冠裳雅集,从来园林之玩赏,动关民族之精神,方今碧草黄花,涕陨中原豪杰。金戈铁马,心惊北地烟云,感劲节之凌寒,益同心而御侮。看花看剑,请缨愿效前驱;养花养贤,救国资为后盾。岂徒求林场艺术,供词客哦吟而已哉。”
文化活动的意义从来都不止于吟游赏玩,它事关民族精神,鼓舞人奋进,促进国人团结。在这样的背景下,1934年的菊花大会更显难得、特别,它以园艺的形式将菊花劲节凌寒的不屈精神传达给赏花的每一个人,鼓舞国人为国捐躯,报效祖国。
三、传承:乡村振兴与民俗复兴
菊花会在小榄镇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历经沧桑,仍长盛不衰。
(一)菊会与经济发展
如果说小榄菊花会的兴起与沙田经济息息相关,那么现代菊花会的发展则与改革开放、侨乡经济联系紧密。
小榄的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属香山县,而香山县又下辖现今的珠海市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因而与澳门联系比较紧密。另一方面,临近深圳经济特区,受深圳影响较大,有利于学习深圳改革开放的先进经验。与此同时,小榄位于中山北部,靠近佛山、广州等传统经济强市。小榄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有利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吸收外资,尤其是吸收侨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小榄菊花会成了吸引外资,促进发展的大好契机。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其间,他来到中山三乡视察,说出了“不走回头路”的名言,意指改革不走回头路,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两年后即1994年,小榄镇举办了盛大的菊花会,这是小榄自改革开放后的首次菊花大会。这次菊花会也因其特殊的历史时机而办得非常隆重,成功吸引到了一批手握雄厚资本的香港商人、华侨商人等。菊会结束后,小榄政府收到了数量可观的捐款和投资項目,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革开放建设。小榄也以此为契机,拉开了地方社会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很大程度上,小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也是小榄菊花会三十年发展的历史。
(二)菊会与乡村振兴
为了打造“菊城”城市名牌,促进乡村振兴。小榄镇政府付出了长期的艰苦努力,将发展菊花产业、唱响菊会名牌、讲好菊城故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可能地对全镇进行全面动员,对菊会、菊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发展与传承。
首先,动员掌握着传统菊艺知识的老一辈本地居民帮助恢复菊花文化艺术。
第二,对文化界人士动员,加强教育宣传。在菊会开展的期间,调动书画界、各大中小学等参与到菊花相关的绘画、书法创作中,推动菊文化的宣传。
第三,推动菊花会举办常态化、参与全民化。菊会的举办积极追求参与的全民化与参展的全民化。一场盛大的菊花会里展览由各单位送来的造型各异、主题特别的菊艺造型,这些送展单位既包括各社区单位,也有如香港中山侨乡会、澳门中山侨乡会等侨乡单位,为团结乡人及海外华侨发挥了重要作用。菊花展览一般在十一到十二月期间,持续二十日左右。以最近的以此集中展览为例,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小榄菊花会共接待海内外游客高达71万人次,足可见其参与度之高,影响之大,可以称为是一年一度的全城盛会。
虽然菊会的举办也会一波三折,但在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灵活处理下,菊会的举办,从未中断。主要的应对措施有两方面:一方面,创新性地开创了线上办展的形式,支持并优化各种软件硬件设施,为广大群众呈现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菊花展;另一方面,一改以往集中办展的形式,将菊展设在各党群服务中心驻地附近,形成了覆盖全镇的各分展会,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看展”。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办展形式是一次积极创新与成功展示,在漫长的菊会举办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四,大力发展菊花产业。政府大力倡导并鼓励菊花进行二次加工,形成附加值更高的菊花饼、菊花酒等产业的发展。而且,近年来食用菊花产业也在蓬勃发展。食用菊花有着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又迎合了人们对于健康饮食越来越高的呼声,深受消费者喜爱,发展势头正猛。目前,小榄食用菊种植基地更是培育出了反季节菊花,形成了线下销售为主,线上多平台宣传为辅的销售模式。
第五,向青年群体推广菊会文化,讲好菊会故事。例如在暑假“返家乡”大学生实践活动期间,政府组织了相关活动,让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深入田间地里,走进菊城历史,感悟菊城文化,延续菊城精神,为菊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注入青年活力。
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使菊花技术得以保存流传。对内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对外,成功打造了一张独具特色的城镇名牌。
新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展,小榄镇政府依旧坚持创新性传承与发展菊会传统,以菊会经济带动乡村振兴,让悠久的菊会传统“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马明达,冯荣球,主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徐续.岭南古今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3]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志编纂委员会.小榄镇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
[4]林济.弗里德曼模式与中国宗族社会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3(02).
[5]萧凤霞.传统与再生——小榄菊花会的文化、历史与政治经济[J].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1).
[6]郭浩,黄泳琪.制度学派视角下乡村文化组织的变迁及其启示——基于小榄菊花会的历史故事[J].乡村论丛,2023(02).
[7]李翠玲.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俗复兴与地方再造——以广东小榄镇“菊花会”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作者簡介:
党祎超(2002.8-),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