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建筑是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老建筑,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传统建筑及文化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对树立民族自信、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百色粤东会馆及多个传统建筑为研究样本,运用消费社会学相关原理,总结在消费社会背景下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此探究能帮助百色粤东会馆及其文化在现代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思路和文化语言运用方法。
【关键词】消费社会学;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发展;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6-0084-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22KY1187)。
一、相关原理
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产生的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消费者进行“意义”构建、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1]。而消费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消费的活动、内容与民族文化、群体、区域相关,商品流通使消费过程具文化传导性。
学者王宁指出文化是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和意义结构的统一:表层结构是文化的物质形态、行为方式;深层结构是受民族、地域、阶层影响逐渐形成的社会公序良俗;而意义结构包含了集体意识,如道德情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2]。传统建筑产生和发展受社会和人民物质及精神文化需要的影响,包含了社会秩序与集体意识。从消费社会学角度讨论建筑及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是从综合角度探讨文化表象、文化可持续发展、人的需求、社会生活方式等几方面之间的关系。
二、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现状
“物”作为消费品进入消费市场时便具有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为自然生命周期和市场生命周期,其中自然生命周期是指“物”的物理寿命和功能,市场生命周期则是“物”的市场接受程度和期限[3]。传统建筑初始是根据人、集体和社会的需求而生产,具有相应的使用功能,物理寿命受社会生产技术制约,当社会生产力进步、人民生活需求增加,传统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无法满足人民现代化生活时,便逐渐退出功能服务的历史舞台。基于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通常采用“建筑原貌修复+文旅开发”的方式,笔者对现阶段部分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现状一:还原建筑原貌,再现历史场景。百色粤东会馆是粤商修建的集会建筑,包含了聚集、祭祀、居住、教学等实际使用功能,同时也是粤商宣扬财力、广结善缘的主要场所,蕴含了国学文化和粤商文化,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百色起义红七军军部,成为红色历史的文化载体,因此百色粤东会馆成为民族文化发展与融合的载体。在目前规划发展中,主要定位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可建筑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历史进程未能完全展现及传承。
现状二:保留部分传统建筑,重塑使用功能,拓宽市场生命周期。成都宽窄巷子原为清朝满军进入川西后留下的民居建筑,清朝没落后成为商、住两用街区,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国营单位职工安置房,目前规划中将其职能转换为商业中心,定位为川西民俗文化体验购物娱乐街区。宽窄巷子建筑形制融合了北京民居与川西民居的特点,并融合传统川西民俗、现代艺术、街头艺术等多种艺术文化元素,以此扩大消费受众人群,增加建筑市场生命周期。
现状三:打造场所精神,融合现代艺术,实现文化交融。成都远洋太古里商业综合购物中心,比邻千年古刹大慈寺及历史古街巷。在规划中将川西庙会文化融入现代商业场所,将民俗文化与现代装置艺术相结合,打造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慢节奏现代化商业空间,通过创造场所精神为消费者打造不一样的消费场所,以创造需求的方式打造现代商业与传统文化共存的空间。
现状四:以修缮为主,顺应文化发展。如南宁蒲庙五圣宫,原为粤东会馆,分前后两座,保留有附属建筑蒲津书院,是商会集会及地方百姓祭祀的场所,在建筑结构、格局、装饰上均为典型广府祭祀类建筑,具有两重文化属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五圣宫的商会会馆功能已消失,因当地百姓仍然保留有举办庙会和祭祀供奉的习俗,因此建筑原功能仍能服务市场,尚不需要人为干预发展。
现状五:功能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文化传承受阻。广西横州李鄂楼庄园三昆堂,是广西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广府民居建筑群,受岭南文化影响,大量运用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精美且建筑构造、装饰严格遵循长幼秩序、官阶等传统文化观念,极具特色。建筑群虽经过保护修缮,但因无法满足其后人现代化生活需求,导致目前无人居住,逐渐被人遗忘至深山中。
由上述现状可发现,传统建筑的保护可依靠文物保护部门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修缮和修复,但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激发自身生命力,使之拥有一定的功能属性服务社会,或利用自身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焕发新的使用功能,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找寻自身发展定位。但目前部分传统建筑在规划中因发展定位不清晰或相似度过高,导致其景观表现手法过于相近,影响其文化传承与发展。
三、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设计表达
由于文化的本质是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与意义结构的统一,因此也可将文化可看作是人类所创造的,作为意义系统的,用于表达、显示、交流和传承的符号系统[4]。符号是一种指称系统,受文化深层结构(民族、地域、阶层、社会认知等)影响,可表达除自身以外的其他意义[5],该意义由人们在物质实践、社会实践和精神实践中积累与习得,因此构成了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在消费社会背景下,文化的表达方式将会影响传统建筑的自然生命周期(使用功能)及市场生命周期(受众人群接纳程度及期限)。因此通过景观设计手法进行差异性表达,可帮助传统建筑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可持续传承及发展。
(一)尊重建筑历史,展现文化独特性
传统建筑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时期分阶段叠加形成的[6]。展现文化独特性、解决文化表达的同质化问题,本质在于梳理传统建筑自身发展历史,挖掘其自身形成的独特文化进行展现。
如成都宽窄巷子,由于历史而成为北方文化与四川文化融合的物质载体,规划定位为民俗体验休闲娱乐街区,保留了成都平原传统的棋盘方格网布局,打造了宽、窄、井三条主要平行街巷,设计中将历史遗留部分建筑与四川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进行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符号,以景观建筑形式呈现,以此展现文化融合与文化发展。如将具有北京民居特色的八字墙蛮子墙、金柱大门、随墙小门楼等,以及蝎子尾、垂花柱、门簪、抱鼓石等建筑构件以符号形式应用在街区建筑外立面中;保留了观音兜、花瓣形封火墙的随墙门等装饰大门式样;新建建筑中,将潮湿多雨的四川山区常用的杆栏式建筑结构式样作为新建建筑山墙的装饰。部分四川民居村落建在起伏转折的山脉处,以高低错落的建筑组成呈现出来。因此在街巷立面中,强化山地地域的地势特征,以高低起伏的人字形屋顶作为街区的外立面改造设计的文化符号,同时增加建筑披檐,作为地域性气候特征的建筑符号。
与此同时,宽窄巷通过绿化设计展现地方民俗,结合川地人民爱护和尊重自然山水,采用黄桷树、榆树、梧桐等乔木树种为街巷中行道树,并大量运用四川场镇中作为风水林的竹子为元素,或将竹子作为室内墙面、顶棚的面层装饰材料,或将竹子作为青砖外墙的半遮屏风进行造景,或大量将竹子围合种植,配合青砖黛瓦,营造“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场所精神。除此之外,街巷景观小品设计运用场景性的人像铜雕,还原当地传统场镇中人民的生活场景,并创新融入真人演员模仿铜雕,进行街头艺术表演,为游人增添游览过程中不可预见式的游览体验。
(二)营造场所精神,实现文化交融,发展传统文化
成都远洋太古里依托大慈寺传统文化,延续传统庙会功能,迎合现代化消费需求,打造具有传统文化属性的综合购物体验中心,以消费过程为媒介,润物细无声地通过现代功能性场所实现文化传承,促进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在规划中,街区道路还原传统井字形场镇形态,横平竖直,在保留原有民居建筑的基础上,新建独栋商业建筑。建筑设计中,延续传统四川民居风格采用杆栏式建筑样式,以一字型、曲尺合院型及开口三合院型建筑格局为主,将传统民居形制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将现代化建筑材料作为社会现代化符号,将木架结构替换为框架结构,采用人字形坡屋顶并加宽屋檐外挑部分,增加到遮阴纳凉空间。建筑以穿斗式屋架形式作为外墙装饰,并以棕色不锈钢替代木结构,以玻璃幕墙替代竹木作为建筑外墙部分,增加建筑的通透性,减轻体积感。以木格栅饰面板作为建筑立面的部分围合,增加隐私性与装饰性,同时在第二、三层下部以装饰木格栅模仿传统民居的挑廊,增加建筑立面装饰的层次。
从整体来看,传统文化与商业空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商业空间借助传统文化为自身增加发展元素,而传统文化则借助新物质载体和新表现形式进行传承发展,以使传统文化的新景观形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审美。通过消费场所增加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同时通过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文明需求,实现协调发展。
四、百色粤东会馆文化传承
与发展的设计思路
百色粤东会馆的建筑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积累而成,具备时代特性,蕴含历史和文化价值。笔者对百色粤东会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设计思路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尊重文化融合,统一规划发展,打造活态化文化传承区。百色的粤东会馆位于百色市解放街骑楼建筑群中,毗邻玉林会馆。骑楼建筑群在商会发展鼎盛时期曾作为商业活动的中心[7],但随着城市内商业中心的转移,目前骑楼内的商铺主要以售卖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为本地居民服务,街区人流量较小,经济活动活跃度较低。在规划中,可将会馆建筑与骑楼建筑群、附属民居建筑进行统一规划,打造为百色民俗文化体验园,规划分为红色文化体验区、会馆文化体验区及休闲购物区。会馆文化体验区内可通过商业实景场所、民俗活动等沉浸式感受粤东商贾集会活动、祭祀活动,感受岭南建造雕刻技艺。红色文化体验区中增加沉浸式剧场活动、历史展厅等,带领人们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百色起义中百折不挠、英勇抗战、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红色精神。而休闲购物区则穿插在文化体验区中,联合当地商户以消费活动为游人的文化体验增添动态感受,以传统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消费活动推动建筑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第二,强化建筑格局,营造场所精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粤东会馆的建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讲究中轴对称,倡导伦理和礼制的秩序,采用三进三厅两廊的格局,门楼采用面宽三间凹斗门式样,建筑空间井然有序,主次分明。会馆在建造时,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气候特点,采用硬山屋顶,可有效进行屋面排水。缩小巷子宽度并增大建筑及回廊面积,以达到遮阳、避雨及通风的目的。受水文化影响,将建筑及回廊围合成天井,下雨天雨水流入天井中,象征“四方财源滚滚而来”,也体现了商贾聚财、敛财的思想。在街区建筑风貌改造设计中可通过相应修缮、改造与新建,将会馆建筑所蕴含的儒家文化、粤商精神通过建筑语言来表现。修缮具有历史价值的商业建筑并统一建筑外立面,增加建筑雕刻装饰;改造更新同类型的岭南民居建筑,作为规划街区中文化交流与宣传的主要场所。新建文化区内配套服务建筑,以统一历史街区文化建筑格局、建筑装饰、建筑外立面打造历史文化氛围,强化街区场所精神,增加人们在游览过程中的文化感受,从而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第三,运用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语言符号。粤东会馆在建筑装饰艺术中,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思想文化转化为图形语言符号,形成建筑装飾元素,并运用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两塑(灰塑、陶塑)一彩绘的手法对屋架、檐下、梁头、墀头、屋脊、山墙等建筑部构件进行艺术装饰处理,丰富建筑整体形象。如屋脊中央“双龙戏珠”纹样的陶雕,意在祈求人畜平安、丰收和富贵;“鳌鱼”脊兽则有顶天立地、独占鳌头及镇水的寓意[8];山墙博风处以灰塑雕刻草龙和水,祈求风调雨顺,祈水避涝;屋脊和山墙上处的石雕砖雕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增高了屋面高度、增加了屋面的重量,能加强防风防火功能,将实用与艺术性充分结合起来。因此结合主题区内容,融合红色文化、国学文化、岭南建筑文化及商贾活动,将传统建筑装饰作为文化符号,在内景观小品、构筑物、建筑装饰外立面中对文化符号进行创新性表达运用,增添街区的文化精神。同时增加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展示馆,引导人们解读传统岭南建筑建造工艺及艺术语言,增加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手作馆,带领游人亲身感受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
建筑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积累而成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传承过程中发展思路受限,阻碍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传统建筑及其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工作不容懈怠,且不应拘于形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尊重个体的发展历史,辩证看待文化形成的全过程,并结合建筑所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社会文化要素、社会发展现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人民现代化生活方式和需求等因素,找到既能使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追求的文化表现与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马明华.消费社会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2]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吴金海.消费文化视野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个消费社会学的探究[J].社会发展研究,2019,6(04):39-53+239.
[4]李娜,郭焱.南京1912历史街区改造项目的文化符号消费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2(12):72-74.
[5]陈超.文化消费理念下城市现代商业中心的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6]黎欣欣.体验经济视角下骑楼类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更新评价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22.
[7]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号消费[D].北京:清华大学,2006.
[8]农燕玲.百色粤东会馆对近代百色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J].钦州学院学报,2007(06):121-124.
作者简介:
李婺微(1993.8-),女,湖南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专任教师,中级职称,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民居建筑改造与更新、风景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