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永平府气象灾害记录探究

2023-09-17 18:18李欣楠
新楚文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滦河水患

【摘要】本文根据《永平府志》等明清方志记载的气象灾害数据,统计了明清时期在当地范围内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其中,永平府频繁出现的气象灾害有水旱灾害、强对流天气、异常低温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洪涝灾害。明清时期,永平府水患频发,尤其是滦河多次泛滥改道,对当地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关键词】永平府;气象史;水患;滦河

【中图分类号】K248;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4-0012-05

永平府是明清时期行政区划,辖区包括秦皇岛市全境、唐山市东部、承德市南部、葫芦岛市东部等地。永平府以东是华北平原,以西是辽西走廊,以南是渤海湾,以北是燕山山脉,是四大地理区域的交界处;在地貌特征上,当地又有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不同的类型。

永平府地区位于中纬度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该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到了冬春季节则较为干旱。再加上地貌特征的影响,夏季从渤海湾北上的暖湿气流会被北部山脉截留,使得永平府出现夏季显著多雨、冬季相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参考今天秦皇岛市、唐山市的气象灾害记录,可以发现在永平府地区较为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大风、冰雹、雷电、大雾、干旱、沙尘、寒潮、霜冻、暴雪等。若要还原明清时期的气象灾害情况,则要进一步参考史料。本文将以明清时期《永平府志》等地方志材料中广泛存在的灾害记录为依据,探究永平府地区经常遭遇的气象灾害情况,并分析对当地区域开发造成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永平府灾害记录

竺可桢先生在进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的研究时,曾将公元15世纪至19世纪的时段称为“方志时期”[1],利用当时地方志中大量记载的天气灾害数据,来进行古代的气候还原;明清时期,永平府地区也有《永平府志》《滦州志》等方志得以留存至今,我们同样可以借助其中大量与气候、气象相关的记载,更直观地分析明清时期永平府地区主要面临的气象灾害情况。

在《永平府志》等当地文献中记载较多的气象灾害,有水旱灾害、强对流天气、异常低温等。

旱灾一般发生在春季。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季的降水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生长,但当地严重的旱灾往往会延续整个春季,甚至到初夏。比如乾隆九年(1744),永平府“春旱,至夏五月十七日,乃雨”①。且在春季天气过于干旱时,还会诱发沙尘暴的发生。参考相关研究,明清时期,华北地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并没有表现出越来越强,或越来越弱的趋向性”[2],而是随着气候因素的变化而波动:越干旱的年份,沙尘越容易随风飘动,就容易导致沙尘暴的发生,“特别在干冷环境下,沙尘天气发生率都很高”[3]。农历二月和三月也是永平府沙暴灾害的高发季节,方志中常见“风霾”“大风昼晦”“赤风蔽日”“天雨黄土”等记载。

强对流天气则多发生在春夏,其表现形式除上文提到的沙尘暴之外,还会有风暴、冰雹、海啸等气象灾害。如在嘉庆十年(1805),就先后出现了风暴和冰雹的记录:“大风雨,抚宁东夹河船摄去二十余步……七月十八日,大雨雹,大风拔木。”②道光二十五年(1845)爆发了海啸,“上溢二十余里,渔舍尽没”③,还有发生在光绪五年(1879)三月的大风与寒流:“十一日,滦州海洋大风,覆舟,溺三十余人。十七八日雪,寒甚。”④

秋冬季节,随着暖湿气流减弱,华北地区的空气温度与湿度会一并降低,如果降温过快则会出现寒潮。且因永平府环境较为湿润,突如其来的寒潮往往还会引发对农作物造成伤害的霜降,导致“陨霜伤稼”、“晚稼尽枯”⑤等现象发生。在极端情况下,寒潮还会在秋季引发强降雪,比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和嘉庆二十五年(1820),永平府都出现了在农历九月降雪的情况。尤其是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十八日,“大雨雪,寒甚,人畜有冻死者”⑥。这一天是公历10月24日,节气是霜降左右,相比之下,今天秦皇岛市的初雪日期普遍在11月的立冬与小雪之间,相差了至少半个多月。

永平府出现异常低温天气的年份,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周期波动性。根据光绪《永平府志》,当地在明清时期存在两个异常低温频繁发生的阶段,分别是1652~1671年和1820~1850年,即顺治朝和道光朝左右(见表1)。相对应的是,这两段时期也被认为是全国范围内普遍的寒冷时期:竺可桢认为,在15-19世纪的时段内,“以十七世纪为最冷,十九世纪次之”[1],王绍武等学者也进一步指出,自公元1380年来,华北地区“只有1550~1690和1800~1860两个寒冷期”[4]。可见永平府在明清时期的气温波动状况,也和当时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情况具有相关性。

二、威胁最大的灾害:

洪涝灾害与滦河水患

对明清永平府造成威胁的气象灾害中,影响最大的还属水患。根据光绪《永平府志》,从明洪武元年(1368)到清光绪五年(1879)的五百余年间,共出现一百余次“大水”“霪雨”“河溢”等洪涝灾害的记载。根据灾害发生的季节和月份统计,这些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并以农历六月和七月出现的频率最高(见表2)。

当地的洪涝灾害,轻则“坏田庐”“损禾稼”,重则淹没民居、冲毁城池、河流改道,造成严重的损失。其中,在当地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剧烈的当属滦河的泛滥。滦河是永平府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其夏季河流径流量大,又是典型的山溪型河流,河流比降大、支流密集,一旦当地出现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水流就会迅速向干流集中,引起巨大的洪峰。明清时期,永平府在“霪雨”或“大雨”之后,几乎都伴随着“滦溢”的记载。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六月二十八日,永平府连续降水导致滦河涨溢,水流直接漫入永平府城内。据山永协副将黄大谋奏报:“水深一丈有余至八、九尺不等,驻防官署及守备衙署、兵民房屋,被水淹浸坍塌。”⑦再据山海关副都统台斐音奏称,共有至少一百九十余间公有房屋被水冲垮,官员和士兵只能在未被水淹没的民房、庙宇等处暂住避难⑧。不仅是永平府城,迁安、滦州、乐亭等地区也严重受灾。《永平府志》總结了这次水灾的影响范围之广:“迁安北城圮,滦、乐漂没庐舍无数,大饥,康秕不给。郡城不没者三版,官民祈祷不退,后投以永平府匾额,方退。”⑨

到了乾隆时期后,随着人口增长后普遍向北部山区迁徙,大量山区林地被开垦为田地,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水患发生也更为频繁。如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夜子刻,滦水溢,乐亭城外水深丈余,东北、东南乡沿河田庐多没。清河溢,洼地尽潦,西南乡老河滩水深丈余至五七尺有差,禾稼浸没始尽”⑩。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大雨,滦河溢,平地水深二三丈”?。同治十二年(1873)甚至出现了“滦溢三次”的情况?。光绪年间更是经常出现上游、下游一同受灾的状况,如光绪九年(1883)六月下旬,喜峰口遭遇山洪暴发,受灾情况比永平府城还要严重:“永平府于六月二十六日大雨滂沱,冲塌营房十五闲,未伤人口,情形较轻;喜峰口于六月二十五、二十六等日山水暴发,冲塌营房一百八十余閑,淹毙男女十五名口,情形甚重。”?再如光绪二十年夏季,“五月二十日至六月十八日山洪陡涨,承德府属之热河、滦河一带狂溜下趋,永平府属迁安、昌黎、滦州、乐亭、卢龙等州县田庐多被漂没,并有淹毙人口”?。

朝廷也曾试图治理永平府的水患问题。如雍正年间,和硕怡亲王允祥就在考察滦河之后提出了一道对滦河支流的引水方案:“滦河汹涌滂沛,推壅沙石,既不可束以隄防,亦难以资灌溉。然各属支流藉以汇归,故少涨溢之患,而涓沥皆农田之资。”?后来允祥又在燕河营、徐流营、别故河、陷河等处尝试开垦水田,“随地制宜,开沟引流,于水利营田”?,并在雍正五年(1727)奏报称,于滦州和附近丰润、蓟州、平谷、宝坻、玉田六州县垦得稻田三百三十五顷?。乾隆十四年(1749)起,乐亭县令陈金骏也参照允祥之法,著《浚乐亭支河议》《濒海潮田议》《坨地垦田议》等文,试图在乐亭县沿河、沿海地带疏水灌溉?。但是,这些新开垦的沿河、沿海水田却难以保存下来,沿河地区的垦田如果疏浚不当,在遭遇洪水时就要受“水冲沙压”之苦:“冲压地亩尽成白沙,断难再行开垦,租赋无出。”?如在道光年间,朝廷频繁下旨免除乐亭、昌黎、迁安、滦州等地的“水冲沙压地”“坍没地”“捍御滦河地”等受水患影响的地亩赋税?,也反映了洪涝灾害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剧烈影响。

三、结语

气象灾害的实质,是降温、降水量的波动。数值的波动是正常现象,但永平府地区对气候变化又较为敏感。根据现代气象数据,永平府所在的冀东地区年降水量为530~770mm[5],刚好处在划分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400mm等降水地理分界线上。一般来说,年平均降水量高于400mm的地区多为森林分布区,适宜农耕;低于400mm的地区,则多为草原和荒漠分布区,难以长期维持农耕经济[6]。所以,每当永平府的气象数值出现波动,就容易导致农业意义上的“灾害”发生。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以农为本,靠天吃饭”的在古代农业社会,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对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地区开发情况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能够开发、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开发。尤其是在地貌条件复杂的区域,自然环境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气象灾害情况,对农业开发和百姓的生活状态造成影响。明清永平府的气象灾害数据可以作为一则案例,既可以同当时其他地区的灾害记录作对比,又可以与今天的气候情况相对照,全面反映环境的发展变化。

注释:

①光绪《永平府志》卷三十一《纪事下》,第1188页。

②同上书,第1190页。

③同上书,第1193页。

④同上书,第1196页。

⑤同上。

⑥同上书,第1191页。

⑦《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五十八,乾隆五十五年七月七日。

⑧《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三百五十八,乾隆五十五年七月七日。

⑨光绪《永平府志》卷三十一《纪事下》,第1189页。

⑩同上书,第1194页。

?同上书,第1195页。

?同上。

?《清德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七,光绪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清德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七,光绪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

?光绪《永平府志》卷二十四《山川六》,第978页。

?《清世宗实录》卷四十二,雍正四年三月四日。

?《清世宗实录》卷六十,雍正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光绪《永平府志》卷二十四《山川六》,第945-947页。

?《清高宗实录》卷二百六十二,乾隆十一年闰三月二十九日。

?《清宣宗实录》:道光五年一月二十三日、道光五年十二月十一日、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道光十二年闰九月初八日、道光十三年三月初十日、道光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道光十四年四月初三日、道光十八年七月初八日。

参考文献: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2]邓辉,姜卫峰.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活动的时空特点[J].自然科学进展,2006(5):596-603.

[3]张青瑶,费杰.明清西北、华北黄土分布区沙尘天气统计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4(2):108-111.

[4]王绍武,叶瑾琳,龚道溢.中国小冰期的气候[J].第四纪研究,1998(1):54-64.

[5]毛澳朋.冀东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0.

[6]高福阵.清代冀北地区饮食生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李欣楠,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滦河水患
河北省滦河“一河一策”方案编制与实施评估
让滦河流域水量丰、水质好、生态美——河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滦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决定
美丽河北之滦河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啊,我的滦河燕山
滦河及其沿岸地下水水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牛鉴在治理开封黄河水患中的作为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
赞滦河源(诗)
万利一矿31上煤探放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