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非遗传承保护的思考与研究

2023-09-17 18:18何炳林
新楚文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基本路径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新时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和谐,更能为当代人们提供文化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多样的知识、技艺和价值观,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其传承与保护任务显得尤为紧迫。本论文旨在探讨新时期非遗传承保护的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实现非遗传承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实意义;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6-0008-04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非遗作为一种宝贵的人类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技艺和价值观,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变革不可避免地对非遗的传承造成了影响,使之面临消失、衰退甚至被商业化的风险。面对这一挑战,保护和传承非遗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共同努力的重要议题。

一、新时期非遗传承保护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深挖非遗的文化价值

新时期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维护文化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非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技艺、口述传统、社会实践、庆典活动等,承载着丰富的知识、技艺和价值观。首先,非遗传承保护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代表了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人类创造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传承非遗可以使得传统技艺和知识得以保留和发展,确保它们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通过传承非遗,我们能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智慧和艺术,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其次,非遗传承保护有助于维护文化价值。非遗所包含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实践等方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保护和传承非遗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发展各个文化群体的独特性和特色。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同时,非遗传承保护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为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3]。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价值是其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对过去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更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精神文化需求的追求。因此,我們应该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确保非遗得以传承和发展。这将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和谐,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二)有利于深挖非遗的经济价值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不仅在文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备显著的经济价值。非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技艺、口述传统、社会实践和庆典活动等,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意义,还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旅游经济的繁荣[4]。首先,非遗传承保护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和灵感。通过整合非遗资源,开发创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利用传统技艺创作的工艺品、艺术品和设计品,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促进创意产业的繁荣。其次,非遗传承保护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可以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5]。例如,世界各地的非遗节庆活动和非遗村落旅游,成为重要的旅游品牌,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最后,非遗传承保护还可以激活地方经济和推动区域发展。传承非遗活化利用,可以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例如,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同时,非遗保护也有助于塑造地方形象和品牌,提升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地方。

二、新时期非遗传承保护的基本路径

(一)建立健全保护扶持体系,形成规范的保护机制

建立合理有效的保护扶持政策体系以及长效保护与扶持机制,从事前角度完善相关措施,是非遗传承保护的基础。为此,一是要加强非遗保护顶层设计。制定综合性的非遗保护规划和战略,明确保护目标和方向。这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专门的非遗保护部门或机构,负责协调、监督和推动非遗保护工作。要进一步通过顶层设计,统筹整体资源,提高保护工作的协同性和效率。二是要完善非遗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非遗的合法保护和可持续发展[6]。这包括制定专门的非遗保护法或条例,明确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护范围和权益保障等。同时,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的法治意识。三是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这些资金可以用于非遗项目的调研和调查、非遗保护机构的建设和培训、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奖励等方面。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入,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经济支持,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持续发展。四是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交流活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要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非遗保护经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非遗保护的国际标准和机制的建立,扩大非遗保护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全面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丰富非遗保护的资源和手段,提高保护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一是要创建非遗保护组织和平台。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非遗保护组织或机构,提供支持和指导,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保护项目。同时,建立非遗保护的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为社会各界提供参与和交流的平台。二是要引导社会捐赠和资助。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非遗保护基金或者与企业合作,鼓励社会捐赠和资助非遗保护项目。同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其他激励措施,吸引企业和个人投入非遗保护事业。这样的资金支持可以用于非遗保护项目的研究、调查、保护设施建设等方面。三是要建立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组织和培训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让有兴趣和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志愿者可以参与非遗资源调查和记录、传承人才培训、展览和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工作。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奖励机制,激励更多的人参与非遗保护志愿者服务。四是要建立非遗保护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可以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与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开展非遗保护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与文化机构、博物馆等合作,共同举办展览、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非遗保护的宣传和推广。五是要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和讲座等形式,向社会力量传授非遗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非遗资源调研方法、传承技巧、保护措施的实施等[7]。这样可以提高社会力量在非遗保护中的专业水平和参与度,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六是要开展非遗保护项目合作。政府可以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非遗保护项目。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和项目伙伴关系,实施非遗资源的调查、保护设施的修复、传统技艺的传承培训等项目。社会力量可以提供专业知识、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共同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七是要促进非遗保护的市场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创新非遗产品和服务,将非遗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设计开发具有创意和文化价值的非遗产品,提高非遗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扶持政策和市场推广支持,帮助社会力量将非遗保护与商业发展相结合,实现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搭乘信息技术“东风”,有效防止非遗失传

信息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在形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保护非遗成为重要的路径。为此,一是要做好虚拟展示和体验工作。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真实逼真的虚拟展示环境,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VR头显、手柄等设备,人们可以参观传统村落、古建筑、传统工艺制作过程等,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这种虚拟展示和体验方式可以弥补时空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非遗。二是要深化非遗数字化保护。通过3D扫描和建模,将非遗元素转化为虚拟模型,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保存。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实际非遗物质的消耗和磨损,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后续研究、展示和传承提供便利。三是要探索互动式非遗传承培训。要进一步依托VR、AR等信息技术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互动式的培训和传承环境。通过虚拟现实平台,传承人可以模拟传统技艺的操作过程,进行虚拟实践和培训。这样有助于彰显非遗技艺的活态性和传承性,让年轻一代更便捷地学习和继承非遗。四是要加快推动非遗的跨地域传播和交流。通过构建虚拟非遗体验文化馆等方式来打破地理限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地域传播和交流。通过虚拟现实平台,不同地区的非遗保护机构、传承人和爱好者可以进行远程交流和合作。这种跨地域的合作有助于促进非遗保护经验的分享和借鉴,推动非遗的全球传播。一方面,建立虚拟博物馆和展览,展示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虚拟展示和导览,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浏览非遗展览,了解非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虚拟博物馆和展览可以为非遗保护提供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参与。另一方面,创造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商机。通过将非遗元素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开发创意产品和服务。例如,将传统手工艺品与虚拟现实交互体验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购物和娱乐体验。这样可以推动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非遗的商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五是要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虚拟现实互动游戏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游戏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解谜、互动等方式,让玩家在游戏中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技艺。这种创新的方式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推动非遗从“展品”变“产品”,实现“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飞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通过举办非遗节事活动、购买非遗好物、打造非遗文创产品以及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一是要举办非遗节事活动。非遗节事活动是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为此,相关部门要大力举办非遗节事活动,集结各地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展示非遗技艺、传统表演和手工艺品等。这不仅有助于传承非遗技艺,还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参与和关注,提升非遗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价值。二是要鼓励公众购买非遗好物。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手工艺品,让受众能更好地欣赏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支持传承人和相关社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购买非遗好物,可以直接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为传承人提供经济支持,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三是要大力打造非遗文创产品。相关保护部门可以结合非遗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打造非遗文创产品。例如,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非遗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包括服饰、家居用品、饰品等,通过市场销售和推广,提升非遗的商业价值和吸引力。四是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如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广泛宣传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发布非遗相关的内容、故事和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非遗。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展示非遗的创新应用和传承成果,激发更多人的兴趣和参与。

三、结束语

在新时期,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许多有效的对策。非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知识、技艺和价值观,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为了确保非遗能够持久传承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来应对挑战,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遗,实现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和维护文化价值,也能够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薛萌.国家级非遗项目进校园的传承路径研究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蔡李佛拳”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5):52-54.

[2]邵莉媛.“非遗”传承保护的“日常生活”视角研究及其意义[J].西部文艺研究,2023(02):104-111.

[3]王程太.深圳市非遗传承及保护之现状[J].非遗传承研究,2023(01):13-17.

[4]余慧娟.数字科技创新激活非遗传承保护的思考与研究以浙江省非遗数字化建设为例[J].非遗传承研究,2023(01):28-32.

[5]孟庆凤.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索[J].现代企业文化,2022(25):16-18.

[6]司一鸣.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科技资讯,2022,20(09):236-238.

[7]陆近涛,高路恒,韩婉淇.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价值[J].农家参谋,2020(03):206.

[8]李瑛.“后申遗时代”非遗传承人传承管理:实践阻梗、国际经验与中国启示[J].新疆社会科学,2022(06):141-152+179.

[9]庞鹏,徐信贵.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的功能逻辑与规范构建[J].文化遗产,2022(06):35-41.

[10]徐珍珍,李敏.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模式特征与演化趋向对三种典型传承模式的比较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22(06):83-90.

作者簡介:

何炳林(1993-),男,汉族,广西梧州人,本科,群众文化行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保护。

猜你喜欢
基本路径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基于审计视角下推动国家完善审计治理路径分析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如何紧紧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