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校园的创新实践

2023-09-17 09:45申晓丽邓蕊王芬芬
新楚文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申晓丽 邓蕊 王芬芬

【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校园,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更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结合当前大学生教育实际和高校文化资源优势,选择育人价值突出的传统蒙学、历史底蕴厚重的屈原文化、地域特色鲜明的家风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校园的切入点,创新内容形式,转化话语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以厚重的传统文化丰富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把中华文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讲深、讲透、讲实、讲活,使学生自觉增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培养对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争做勘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文化自信;中华蒙学;屈原文化;家风家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6-0088-04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屈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YJC710055)、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屈原文化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研究”(项目编号:202210543008)、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传统蒙学的当代诠释与价值升华研究”(项目编号:18YBQ061)、湖南省社科评审委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研究”(项目编号:XSP20YBC047)、湖南省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NJG-2020-0658)、岳阳市社科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22Z207)等项目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人內心,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赋予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宝库和力量源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校园,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更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在新时代条件下,高校要发挥教育高地、学科高地的资源平台优势,阐发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揭示其中的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发掘其中的教育智慧和育人价值,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青年人才、凝聚青春力量。结合当前大学生教育实际和成长成才需求,选择育人价值突出的传统蒙学、历史底蕴厚重的屈原文化、地域特色鲜明的家风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校园的切入点,创新内容形式,转化话语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载体,把中华文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讲生动、讲透彻、讲精彩,使他们在内心深处自觉接受、吸纳、转化和升华,培养对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深化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作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努力成为勘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传承中华蒙学,

推动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学说和思想,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内涵对中华文明形成、延续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之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2]儒家思想推崇集体精神、担负家国天下,对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塑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文化建设,要把孔子和儒家文化的故事讲好,可结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将传统蒙学精神及道德实践相关话题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平和可亲的姿态、贴近生活的方式、生动通俗的语言,将传统儒家文化讲深、讲透、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善养浩然正气,塑造理想人格。中华蒙学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是对传统儒家思想学说的民间转化,以通俗化实现社会化、以世俗化实现大众化、以生活化实现平民化,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教育智慧。北京师范大学徐梓教授曾指出:“中国文化的全部秘密就深藏其(蒙学读物)中”[3]。传统蒙学教育以传统儒家君子的理想人格养成为培养目标,注重“明人伦”“守孝悌”,强调理想人格塑造、注重精神品格养成、突出道德教育实践、提倡知行合一体验,与当代大学的教育观念和育人理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4]。

湖南理工学院以图书馆为依托,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支撑,建有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南湖学堂,成立明德国学大学生社团。坚持“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阅读理念,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唐诗宋词》《论语》《大学》等传统蒙学和儒家经典诵读为特色,邀请国内文化名家、校内研究专家、校外兴趣爱好者等进讲坛,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和经典讲析活动,大胆探索思想铸魂、经典润心的文化育人新路径,先后获批“湖南省最美图书馆”“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全民阅读基地”。以蒙学和传统儒家经典诵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系列活动品牌,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吸引了一大批师生投入其中,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文化育人成果。

学校以此为基础和契机,进一步加大传统蒙学和儒家文化传承弘扬力度。借助图书馆南湖学堂社科普及基地、明德国学大学生社团等平台资源,将中华蒙学和传统儒家的人文精神、思想智慧有效转化为优秀的现代大学教育资源,在讲好专业理论课的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传播中华蒙学和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人文智慧。如开展传统蒙学和儒家经典文化讲坛、传统蒙学和儒家经典诵读报告会、传统蒙学和儒家经典书写书法展、传统蒙学和儒家经典分享交流会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民族精神、人格修养等思想内容,有效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大学生活、融入社会实践之中,逐渐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从而弥补专业理论课教学的不足,有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力和实效性。

二、弘扬屈原文化,

唱响爱国主义的时代主旋律

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始终是激扬中国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强大思想力量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多次做出重要指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口号上,要把个人的理想和人生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社会,奉献国家。大学文化建设中,要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讲出深度,讲得生动,可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来讲,屈原身上浓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就是重要的切入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争光”。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作与日月同辉者,当首推孔子和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专门纪念一个人的节日只有端午节。屈原身上凝结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爱国情怀的浓烈情感与深厚寄托。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评价屈原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一生忧国忧民,在《离骚》等许多篇目中,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者,他将自己的美政理想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他的爱国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湖南汨罗是屈原的行吟求索、灵魂升华之地,被誉为“端午源头”“诗歌原乡”“龙舟故里”。湖南理工学院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和文化资源优势,学校社科学报《云梦学刊》从1985年起开设“屈原研究”栏目,在图书馆设屈学文獻特藏室,组建屈原文化传承协调创新中心,获批屈原文化湖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了一支有优势有潜力的学术团队,产生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如《屈原学集成》《屈原精神接受传承史论》《当代屈原学史》[5]等,在国内外形成了良好的学科影响和社会反响。在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屈原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优势特色和新文科学术品牌。

以屈原文化为依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为契机,打造系列文化类一流精品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学校师生的优秀成果及时融入相关教学内容和环节,讲好屈原与汨罗江、屈原与端午、屈原与龙舟、屈原与粽子、屈原与汨罗屈子祠、屈原与湖湘文化、屈原与湖南理工学院的故事,讲好屈原与地域文学、讲好屈原与杜甫、讲好屈原与韩少功的故事。通过这些丰富的学术内容和文化资源,来增强教育教学的文化力量,更容易引起师生之间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拉近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培养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亲近感和亲和力。

三、践行家风家训,

赓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他多次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尊老爱幼、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已经融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成为支撑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立足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推动优秀家风家训进校园,坚持成人和成才并举,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切社会,在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则民心淳;民风正,则社稷安。只有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昌盛。传统家风家训是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无论是在教育内容方面,还是教化方式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价值[6]。“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张谷英家训族戒,“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左宗棠家风家训[7],就是在湖湘大地上产生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代表。

湖南岳阳张谷英村被誉为“民间故宫”“天下第一村”,历经600多年而长盛不衰传承至今,其中最为重要的基因密码就是张谷英家风家训。张谷英家风家训文化中蕴含着以明理为基础的耕读精神,形成了以“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为精神内核的孝廉家风。在孝廉家风的影响下,张谷英家训家风的思想内涵丰富,涉及读书、修身、明志、处世、齐家、睦邻等多方面的内容,与当下“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诉求相呼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湖南湘阴的左宗棠(晚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公以其英勇无畏,不惧列强,抵御外侮,收复新疆的卓著功勋而彪炳史册,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血性”的民族英雄。梁启超称赞“左公乃是五百年第一伟人。”左宗棠鼓励子孙读书与农耕并重,“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形成了“耕读为本,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家教家风。左氏家族的清正家风,特别是他自强不息和洁身自好的人格精神,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更为重要的是留给后代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传统家风家训注重德育与人格教育,重视家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教育仍有较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弘扬家庭美德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注重家庭、教教和家风教育更是不可或缺。以专业理论课教学为主阵地,以德育实践和校园文化为辅翼,凸显家庭、家教和家风在大学教育中的责任与作为,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家校育人共同体。在家庭教育中弘扬优良家风并付诸生活实践,在学校教育中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3]徐梓.中华蒙学读物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申晓丽.传统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研究的价值思考[J].汉字文化,2019(06).

[5]余三定.当代屈原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6]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中国家规[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申晓丽(1982.11-),女,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湖南理工学院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邓蕊(2002.6-),女,湖南理工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湖湘文化。

王芬芬(2002.2-),女,湖南理工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湖湘文化。(课题组成员:李思晨、张亚丽、吴杨、何舒蕾、赖雨婷、王玥兮)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