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靖边跑驴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也是陕北靖边地区的文化名片。靖边跑驴作为陕北地区舞蹈文化的代表,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靖边跑驴乡土文化生态保护要始终遵循坚持乡土性、结合时代性、注重简便性的原则。在保护的组织和内容上,对于历史文化、审美、动作等进行系统性的挖掘和资料整理,应该坚持旅游文化发展,以活态舞蹈演出和旅游产品衍生的保护方式来进行传承。通过靖边跑驴乡土文化旅游,使更多人关注到宝贵的靖边跑驴文化,掌握这一濒临灭绝的传统舞蹈民俗项目,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保护环境,给乡村经济文明建设和跑驴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的保护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靖边跑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7-0085-04
【基金项目】陕西省传承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靖边跑驴文化生态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1JK0425)。
靖边跑驴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是陕西省靖边县传统舞蹈表演艺术,也是靖边社火文化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是陕北靖边地区代表性文化名片。靖边跑驴以“驴”为道具,表演者会嵌入驴型道具之中,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夸张的舞蹈动作以及滑稽的表演,表现了陕北地区特有的乡土韵味。随着时代的快速變化,靖边跑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成为陕北地区一个空洞的文化符号,只有立足于乡土文化传承,使更多人关注靖边跑驴文化,掌握这一濒临灭绝的传统舞蹈民俗项目,并使乡村舞蹈演出带动乡村人们,培养更多靖边跑驴乡土文化接班人和传承者,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保护环境,给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保护基础,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性发展。
一、靖边跑驴乡土文化生态保护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且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乡村作为中国人最原始的生存驻地,滋养着祖祖辈辈,把握住乡村文化的精华,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加以传承,我们才有民族的根,才能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飘散无安。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是我们现实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乡土文化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烙印,靖边跑驴发展繁荣是陕北靖边文化丰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一个精神文化交流的平台。
乡土文化旅游是乡土文化生态保护、传播和渗透重要的场域,乡土文化传承有助于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对传承乡土文化、激活乡土文化动能,树立乡村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演出作为承载文化知识的实际载体,具有的传承功能对于乡村文化的复兴及树立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村里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学习靖边跑驴文化,重新了解自己乡村的风土人情,审视乡村独特的文化内核,培养对乡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
农村旅游是乡村传播知识、保留特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孕育于乡土文化环境的地方,其中的文化演出节目,不仅成为乡村发展的基石,更担负着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使命。乡土文化保护存在乡村大街小巷和活动中心之中,相对于现有乡土文化保护来讲,是一种带有地方性特色的积极保护,无论是乡土保护的总体目标、保护形式、保护时间等都相同,作为乡村常规文化传承的有效补充,体现了乡土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乡土文化传承主要指“乡村人民所处的陕北靖边这个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反映了陕北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传承意义的系列内容,具体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乡土文化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可以说,构建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传承能提升乡村人的文化自信,从而对引导其他村民积极投身乡风文明建设,尤其是乡村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的原则
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是具有地方性色彩的特色保护方法,由于地域性的差异,在开发和实施当中,没有很好的范例能来进行参照,所以我们对于文化保护还存在一些疑问。例如: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应该选择哪些内容?应该采用什么教学形式与方法?怎么能够持续性发展等等。虽然对于某些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解决,但从乡土文化保护的开展和实施来讲,应该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坚持乡土性,结合时代性,注重持续性。
(一)坚持乡土性
乡土文化最大的价值在于特有的“乡土”风格,乡土文化保护是对于乡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乡土文化保护并不是把乡土内容进行简单直接的复制或照搬到传承中去,而是需要在乡土文化保护中提取和凝练其中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形成具有当地标签性的文化内容。乡土文化保护的内容可以在文化外围上进行发展,但是要始终坚持的是保留独特的乡土文化内核。作为陕北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的开发,需要自身独有的“乡土”性,如诙谐幽默的表演形式.靖边跑驴正是运用浮夸和丰富多变的表情,夸张而不失真的表演动作来给群众带来视觉冲击和愉悦的体验,也正是因为这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才使得跑驴把艺术的浪漫和生活的真实相互融合,体现出陕北地区或者陕北人那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和精神追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保护在资源开发中,要始终秉持的是凸显地方特色、传承乡土文化,根据陕北靖边地区资源特点,挖掘和开发出具有“独特性”风格的乡土文化内容,否则乡土文化保护将如同一个个潮流的复制品,千篇一律。
(二)结合时代性
乡土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产物,可以说是带有“旧”时期的烙印。但随着飞速变革和发展,当今“时代性”也以更新的形式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和人们。如果直接搬来旧有乡土文化内容放进新的时代中,则会使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无法理解传统的乡土文化,更会使乡土文化内容无法延续。要想更好地开发乡土文化保护,就要让乡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互结合,把乡土文化放置于当今时代背景之中,帮助人们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使乡土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发挥激励作用,全面诠释新农村精神的时代价值。乡土文化保护要想持续性开展任务,就要注重“流变性”。靖边跑驴是经过岁月洗礼而凝结成经典的陕北民俗舞蹈,其表演动作和风格特征也是随着历史和环境改变中变化,形成了既有固有的审美习惯,也拥有流变性的特征。在乡土文化保护实施过程中,在保持原有的文化内核基础上,也应该根据当今陕北人的风俗习惯和审美习惯,融入一些符合现代审美元素的内容。例如对于靖边跑驴的剧目和内容进行更新,搜集一些符合现代陕北人的故事和内容,进行表演内容的更新,根据跑驴的动律特点,在乡土文化保护的基础上上进行创编,使得传承内容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增强了现代人的代入感,使得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能够随着时代推进。
(三)注重简便性
乡土文化保护要想持续性开展首要任务要注重“简便性”。乡土文化具有当地特有的文化色彩,但是也体现了历史性的痕迹,有些内容和表现形式已经不符合当今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在乡土文化保护实施中,应采用浅显易懂的内容,通过图文并茂、案例分析、视频欣赏等形式来展现乡土文化内容,增加保护的趣味性,使乡土文化保护更加轻松有趣、简便易学。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的实施应该根据传承保护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保护形式使乡土文化保护长期持续下去。如开展靖边县独有的特色性活态演出、旅游活动,以及文艺类保护宣传等。只有使传播途径和方式夹杂在日常的生活和节庆活动中,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要想持续性发展,也要注意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把靖边跑驴相关演出、知识和文化放置到线上三维立体荧幕之中,让人们沉浸在“跑驴”演出情景之中,进行欣赏和了解,更有甚者可以把跑驴文化制作成纪录片、趣味性的视频和旅游活动,让人们更深入地掌握“跑驴文化”的内涵和核心。
三、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的组织和内容
(一)乡土文化保护的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能够使传授对象得到思想改变和一定益处。而保护则是同意而语,更是不能只是局限于借助安排在过年的民俗活动来完成传承,还应该包含庆典之外的常规旅游和演出活动。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应该像其他文化一样,主要以平时生活场地为主,但从乡土舞蹈文化特殊属性来分析,“乡土”二字正是道出了此保护的特殊性,使我们知道要想真正掌握靖边跑驴文化的特色,学习者就必须回归原点,深入到陕北民间地区去体验人民生活、观察风俗民情、研究地域文化,了解靖边跑驴舞蹈自身的独特性和风格特点,挖掘出靖边跑驴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形成背景,以此来保证此舞蹈的原汁原味。
从陕北地区的发展而言,旅游是一个群陌生人来到一个陌生地方进行活动,这个陌生的地方必须有核心和独具特色的,吸引人的物品、内容、文化,这是旅游能够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陕北地区作为中国偏远西北的地区,交通不是十分便利,也没有很强的经济作为基础支撑,接受新信息的速度较慢,旅游设施不够完善,也没有先进的科技发展作为后盾。因此,陕北地区的旅游发展应该以自然景色旅游、民俗風情旅游为主导,而陕北地区因为受到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影响,陕北特有的文化交汇以及深厚的黄土文化养成了陕北人民豪迈、淳朴、正直、勤劳的性格,陕北舞蹈艺术彰显了陕北民众这种个性特色,多以陕北现实生活为中心,以自身需求出发,将最为深厚、炽热、朴素的感情融入舞蹈艺术的创造和表演当中。陕北舞蹈从外放的舞蹈动作、丰富的舞蹈链接、朴实的舞蹈艺术表达、强烈雄壮的舞蹈气势等方面来展现陕北艺术地域特征,使欣赏者领略到陕北人民艰苦奋斗的品质,以及在艰难贫苦环境下追求美好生活的乐观精神。陕北民间舞蹈形式多以秧歌、鼓舞为主,动作四肢各个部分参与丰富,表现出最为原始的狂野之态,具有朴实、勇武、淳厚的特点。
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应该充分利用一切乡村旅游传承活动,在保护组织形式上,则采用室内传承保护和室外传承保护两种形式相互结合。室外传承保护是在进行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传承和保护时,人们要走入陕北民间舞蹈的发源地,向传承人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体会当地风俗习惯,了解靖边跑驴特色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产生此舞蹈的背景原因。通过室外展示栏、室外精品演出宣传荧幕、跑驴文化产品相关元素展示、跑驴舞蹈活动参与,以及进行跑驴网红打卡地相关内容等形式,不但通过陕北靖边地理文化环境的差异感受相关的交流与体验,增加了陕北地区旅游发展的原动力,而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形式,也加强了游客对于陕北地域文化和“跑驴”民俗特色的体验,让游客感受到不同于中国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这能使游客的好奇心得到很大的满足。室外旅游传承保护使人们能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真正了解地方性乡土舞蹈的特色和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更能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乡土舞蹈的魅力。
而室内保护则是作为重要的形式在本保护体系中拥有多重效用。首先,室内保护给室外保护起到基础性铺垫作用。如在室外保护之前,人们首先应掌握靖边跑驴基本动作、风格特征,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特点进行学习,为人们做好铺垫作用。其次,室内保护作为室外保护的补充。通过室外保护的学习,人们能获得相应的第一手资料,但是也会产生一些疑惑,这些疑惑的解决就是靠室内基础性保护的学习,向资料和传承者寻求答案。室内旅游保护可以通过旅游特色文化展示室来展示跑驴的文化背景,还可以研发陕北文化和跑驴文化相关的旅游衍生品,打造出独特的“跑驴”品牌化产品,进行跑驴文化产品多元化和创新性的发展,顺应旅客的旅行心理特点和文化需要,也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靖边跑驴,达到陕北靖边跑驴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二)乡土文化保护的内容
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的建构主要建立在所谓乡土文化保护内容之中。从某些方面来说,保护的问题就是内容的问题,无论是保护的设置、保护的方法、保护的组织等,都是围绕保护内容进行开展的。保护目标与保护内容的联系更是不容忽视的,保护目标作为指导性关键,给保护内容指明了方向,而保护内容又反过来对保护目标的实现起到一定影响。因此,保护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需要参考保护目标的因素。
靖边跑驴是陕北地区最为著名的舞蹈艺术之一,陕北靖边跑驴的起源最为公认的说法是一种祭祀活动。陕北地区人民多以农耕为生,当地自然生态条件较差,因此人们期望能够风调雨顺在农耕时节、节假日进行祭祀神灵的仪式,而后,祭祀活动逐渐演化为自娱娱人的秧歌舞蹈活动。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内容则是立足于陕西省靖边地区民间舞蹈的基础之上,以多元化传承模式为指导,形成主题单元式的保护。在靖边跑驴保护内容的选择取向方面,无论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边跑驴舞蹈部分的动作学习,还是乡土文化理论学习,陕西地区历史文化和陕西地区审美的选择,都体现了本保护内容的选取力求突出陕北地区乡土舞蹈文化特色的特点,以及寻求文化内在价值的取向。而对于舞蹈表演和舞蹈创编内容的传授,更加突出了最终将保护内容转化为实际用途,以及把舞蹈演出的宣传性和传承性作为选取内容的重要准则。
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项目靖边跑驴分成多个单元,以掌握乡土文化为目标,围绕靖边跑驴文化进行相关历史文化、审美、动作等系统性的学习,把相关艺术和陕北文化自然地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横向性的组织。同时,把靖边跑驴舞蹈内容按照相同的舞蹈动作种类、舞蹈风格特点等分别进行归类,形成一个纵向性的组织。最终所有单独的内容点被统一整合起来,呈现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元化主题单元式保护形式,使得不同学科的内容得到不断地重复和强化,让人们更好地进行了解。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优势,深入挖掘靖边跑驴文化运用乡土文化保护的“场域”理论,从乡村旅游的乡土文化保护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跑驴”文化生态保护,并能够真正培养出欣赏“跑驴”文化的传承者,从而让陕北靖边跑驴走出去,为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牢固的后备力量。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一个民族是否发展,在于带有它独特印迹的文化能否代代相传。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精神的指引下展开,所进行的靖边跑驴乡土文化保护的初步建构。本保护体系的建构对陕北地区靖边跑驴舞蹈项目保护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也给陕北地区乡土经济建设以及乡村人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和持续空间,使乡村人们带动其他人更加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生活,培养更多靖边跑驴乡土文化接班人和传承者,使更多人能够投入到靖边跑驴活态传承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陈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021(01):141-149.
[2]黄浩森.乡土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传承学刊,2009(01):81-84.
[3]王凯宏.“非遗”视角下中国现代黑陶文化生态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4]纪德奎,张永健.乡土文化传承认同的条件与路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71
-76.
[5]邓煜,吕政轩.驴背上的秧歌大师——陕北“靖边跑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有万访谈录[J].文化遗产,2019,59(02):131-138+2-3.
[6]彭延炼,张琰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旅游开发——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03):275-278.
[7]东坑镇.靖边跑驴[J].音乐天地,2019,708(05):
64.
作者简介:
杨露(1986.1-),女,河南新乡人,博士在读,咸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陕西舞蹈理论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