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中职文化课“同课续构”教研范式内涵的分析,论述构建中职文化课“同课续构”教研范式的三个抓手,同时提出“同课续构”教研范式的实施策略:开展模仿延续式“同课续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模仿学习中发展专业能力;开展师徒接续式“同课续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帮扶互助中获得成长;开展小组合续式“同课续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合作互动中共同發展。
【关键词】同课续构 中职学校 文化课 教研范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0-0013-05
2022年12月,国家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生考试办法。由此可见,国家非常重视提升中职生的文化素质,文化课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仍有不少中职学校文化课的教学成效并不是十分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文化课依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教师文化素养不足等问题。为此,近年来,笔者带领课题组教师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研究,形成了文化课“同课续构”教研范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
一、中职文化课“同课续构”教研范式的内涵
“同课续构”是借鉴“同课异构”而提出的一种校本教研范式,其中“同课”是指同样的课程内容或教学内容,更多是指同一节课。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就如何提高“同课”教学的实效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就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并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现象开展比较性研讨,在同中见异、异中求变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研方式。在“同课异构”过程中,不同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学生学情的理解及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对同一学科、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教学方案的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听课教师在听课、评课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
过去,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也采取“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在取得一定教研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研缺乏后续与延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只是被发现而没有得到解决,评课建议也往往难以落实。为了切实提升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教研的实效性和延展性,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对我校过去“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构建“同课续构”教研范式的设想,并开展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同课续构”,也称“改进课”,是指教师就同一个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开展剖析研讨,探寻改进和优化之策,然后形成新的教学实施方案,再由教师根据新教案实施教学,从而使教师在持续改进中深度理解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教研范式。“同课续构”教研范式旨在实现“同中渐善”,具有教学内容处理的同构性、教学理念贯彻的一致性、教学效果体现的优化性、教学经验生成的持续性等特点。这一教研范式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以及课前备课、上课实施、课后反思三个环节,其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同课续构”教研范式以“接龙式教学”开展教研,以发现问题和转化能力为目标,以反思和重建为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同课续构”的教研方式,有利于延续教师课堂教学现场,增强听课和评课的实效性和延展性,促使教师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化力和行动力,帮助教师在“备课→上课→反思→改进→二次备课→二次上课→二次反思→改进→三次备课→三次上课……”的循环递进、螺旋上升中,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持续提升文化课教学质量,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素养。
二、构建中职文化课“同课续构”教研范式的三个抓手
(一)优化备课方式,持续提高备课实效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指出,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教学要求,做好课程教学设计,规范编写并严格执行教案。由此可见,备课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同课续构”教研范式中,备课是采用该范式开展教学的起点。但是,过去我校各专业的备课工作存在教师欠合作、少交流,集体备课欠扎实、少深入,备课成果欠打磨、少精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在实施“同课续构”教研过程中,采取“个人+集体+个人”的备课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由教师根据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从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个人备课,通过独立思考与构思、个性表达与设计,精心设计出代表个人最高水平的教学方案并上交至学科教学组,由教学组对教师备课情况进行研讨。接着,以学科教学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就教师个人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完善、改进意见,并由教学组教师共同打磨形成代表本教学组最高水平的教学方案,然后将教案上交至学科教研组,由教研组对学科组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进行研讨。在此基础上,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对学科组形成的教学方案进行再打磨。最后,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定个人或集体设计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后实施教学。通过这样的备课模式,每位文化课教师都需要完成相应的备课任务、参与校内各级研讨,形成了“人人有备、课课有备”的备课生态;每个学科教学组都有共同打磨备课成果的任务,形成了“科科出精品,课课有精品”的教学生态;而每个学科教研组也有打造优质教学方案的任务,形成了“师师共培优,课课同提质”的教学共同体。
在落实“个人+集体+个人”备课方式的过程中,我校要求每位教师都撰写教学反思。但在这项工作开展之初,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只是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自己的思考、其他教师的建议记录下来,未能据此趁热打铁地对备课方案进行修正、改进,没有很好地开展“同课续构”教研活动。为了切实提高备课质量,我校要求每位文化课教师按照学校制订的备课办法,采取“个人+集体+个人”的备课改进方式,参与备课和改进备课的教学实践。这不仅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能力,也促使教师共同打磨出一批备课精品。目前,在每个学期末,我校每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都能向学校教务科提交20节课的备课方案和改进教学方案,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二)优化研课方式,持续提高课例诊断实效
课堂是促使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重要平台,是落实“同课续构”教研的核心场所,也是实施“改进课”的重要阵地。《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指出,中职学校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打造优质课堂。针对过去长期存在的“下课铃一响,课就结束了”“听课是任务,评课走过场”“课前不磨课,课后不反思”等问题,我校要求文化课教师坚持以课例为主要载体,通过“录课+上课”“听课+评课”“磨课+思课”相结合的研课方式,优化研课质量,从而不断提高课例诊断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录课+上课”相结合,积累“同课续构”教研活动的实践素材。很多时候,一些教师只是关注自己能否按时完成某节课的授课任务,很少有教师愿意特地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录制成视频并反复观看。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经常录制自己上课的实况,既可以为教学反思提供非常好的听课素材,又可以为课堂诊断与改进提供真实的原始材料,推动“改进课”的有效开展,还可以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随着智能设备的大众化、普及化,如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为教师随时录制自己的授课实况提供了可能。因此,我校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录制10节课的视频,课后反复观看自己的授课视频,然后撰写授课心得、听课和评课体会,各教学组对教师的录课、写作情况进行考核,以此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授课情况,不断优化和改进授课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听课+评课”相结合,形成“同课续构”教研范式实践智慧。听课与评课是我校文化课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两种重要形式,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每周上课前要拿到其他两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然后到这两位教师的课堂现场听课,并在听课过程中记录教师执行教案的情况、教学过程中师生迸发的精彩瞬间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课后与授课教师开展评课教研活动,分享听课记录、指出存在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同时,听课教师需要将评课的内容写入听课记录表,作为考核教师是否按质按量完成听课任务的重要依据。授课教师则要利用上课时同步录制的授课视频,进行自我听课与自我评课,做好听课、评课记录,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案。
三是“磨课+思课”相结合,改进“同课续构”教研范式实践方式。磨课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有效途径,是开展“同课续构”教研活动的务实之举。我校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在授课前与教学组教师进行磨课,在“磨”教学理念、指导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称为“四磨”)中不断挖掘课程教学内涵,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校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做到“每课一思”,即每节课都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本课好在哪里、不足在哪、如何改进,然后与教学组教师共同进行磨课,在反复实践“四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实施细节、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优化教研方式,持续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与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左膀右臂”,二者相辅相成。基于这样的认知,我校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治学理念。然而,我校过去存在“教研太虚空,找不到抓手”“教研太飘渺,找不到载体”“教研要求太高,育不出成果”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校的文化课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我校近年来要求文化课教师注重教学实践与改革的研究,提出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一线成果为导向,在深入开展“同课续构”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有实际研究意义的课题,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教研成果。如,我校语文教师认为有必要落实语文学科课程思政,于是语文学科的黄碧金老师牵头开展了“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的主题研究,并获批成为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形成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中职语文学科落实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近三年来,我校文化课教师申报并获批立项的市级课题有8个、自治区级课题有6个,撰写教学论文共36篇,获得自治区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文化课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实施中职文化课“同课续构”教研范式的策略
(一)开展模仿延续式“同课续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模仿学习中发展专业能力
对新入职的教师来说,要想快速进入教学之门,迅速掌握教學设计和授课等基本技能,最直接、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模仿有经验的教师,尤其是模仿名师。当然,教师不可能简单地依靠“模仿”“搬课”就能成为一位优秀教师,名师的课堂都蕴含着科学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智慧,新教师很难通过模仿就能掌握。为此,我校要求新入职教师在“模仿”“搬课”的过程中,开展模仿延续式“同课续构”教研活动(如图2所示)。
如,我校某位新入职教师不知道如何上好“圆的标准方程”一课,在学习通平台上参加了2022年“扬州·江阴·伊犁联合开展职教数学‘深度学习教研活动”,反复学习马优荣老师讲授的“圆的标准方程”一课后,在第一次授课时直接照搬了马优荣老师的授课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课后,该教师结合听课教师的评课意见及自己的教学反思,同时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了教学策略,进行了再次授课,但“搬课”色彩仍然很重。经过反复几次学习优课、模仿上课、优化上课、改进设计的实践后,该教师在不断“实践→调整→再实践→再调整”的循环过程中,最终将马优荣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逐渐融入自己的课堂中。如今,该教师已经能熟练地把控课堂、实施教学。
开展模仿延续式“同课续构”教研活动,教师首先要在学习优课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分析名师授课的方法、流程和步骤,甚至是每句话,要聚精会神地捕捉与记录每一个教学细节,认真观察、学习名师教学的形式、结构与法则,切实做到“发现式听课”。其次,教师要录制自己的授课视频,并在课后反复观看,通过分析自己在课堂上的“模仿度”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从而深入体悟和把握名师的教学逻辑和教学智慧。模仿延续式“同课续构”教研活动的核心在于促使教师理解内化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逐步产生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此过程中,模仿是形,理解才是神。
(二)开展师徒接续式“同课续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帮扶互助中获得成长
“青蓝结对”是学校在培养教师队伍时一种易操作、见效好、普遍被采用的方式。我校文化课教师积极开展师徒接续式“同课续构”教研活动,按照“师徒备课,统一方案→师傅上课徒弟听课(或徒弟上课师傅听课)→师徒思课,改进方案→…”的程序认真开展活动(如图3所示)。
首先是师徒备课,由“师傅”手把手带“徒弟”进行教学设计和制作课件,帮助徒弟快速掌握备课的基本要点,使师徒交流更充分、沟通更顺畅。其次是师徒上课与听课,主要方式是“师傅”听“徒弟”的课、“徒弟”听“师傅”的课,有助于“徒弟”快速掌握驾驭课堂的基本要领和执行教学方案的基本方法,也有助于“师傅”及时发现“徒弟”在授课中表现出来的长处、存在的不足和课堂教学能力发展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徒弟”专业指导。再次是师徒思课,主要是师徒就教学方案的执行情况及“徒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形成课堂教学改进方案,然后由“徒弟”根据方案授课、“师傅”听课,再由师徒根据授课情况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改进。通过如此循环往复,师徒在“发现式听课”中收获、在“理解性评课”现场进行深度交流,从而激发新的思考与发现,通过师徒“接续式”教研续构出一堂又一堂优质课。
如,我校英语学科某教师在与“师傅”共同续构《大学英语》Unit 8 “High tech has really changed our lives”一课时,发现教材及教辅用书所提供的素材大多是国外高科技影响生活的案例,很少涉及我国的科技成果。因此,经过多轮“接续式”改进后,师徒二人搜集了关于中国量子技术、激光技术、高铁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无人机技术、5G通信技术、水稻技术、桥梁技术、水利水电技术、超级计算机技术等的教学素材,然后与教材相结合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最终形成了2020年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职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教研成果。
(三)开展小组合续式“同课续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合作互动中共同发展
“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同伴互助发展方式,也是学校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一种重要方式。我校文化课教师积极开展小组合续式“同课续构”教研活动,即在同一个年级临时组建若干个学科教学研究小组,每个小组由三至四位教师组成。每个小组可以某一节具体的课或教学单元为单位来组建,即可以针对某一课或某个教学单元组建一个教研小组,组长为某一课的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组成小组后,各组按照“集体备课、共同参与、依次上课、集体评课、集体思课、集体改进教学方案”的要求开展小组集体研究活动,后一位教师根据前一位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改进和优化,小组合力传承式续构同一节课(如图4所示)。
如,笔者作为一名历史学科骨干教师,与一名有30年教龄的教师、一名12年教龄的教师和一名3年教龄的教师组成了一个四人教研小组,先由笔者执教中职历史“改革开放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课,然后再由有30年教龄的教师、12年教龄的教师和3年教龄的教师依次上改进课,小组成员认真开展承续式上课、发现式听课、理解性评课、重建式磨课、合力改进课等教研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学设计和课件得到了4次改进,教学艺术得到了4轮互鉴提升,现场教学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同课续构”教研范式是一种新型的校本教研方式,是能够引领我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务实可行的方式。在开展文化课“同课续构”教研活动过程中,我校新入职文化课教师在“模仿延续”中快速成为教学熟手,青年教师在“师徒接续”中迅速成为教学能手。当然,我校关于“同课续构”教研范式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和实践验证,如“同课续构”教研活动形式还有哪些、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如何开展更加有效的“同课续构”教研活动等问题,依旧是妨礙我校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的制约因素。今后,我校将以问题为基础,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改进“同课续构”教研范式,从而不断提高我校文化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职教高考通过率,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立交桥”。
参考文献
[1]奚洁,张吟春.同课续构: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J].中小学管理,2016(4).
[2]潘超.基于教学比较的“四课”教研范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7(12).
[3]刘世伟.对口高职背景下中职文化课“一体五共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广西教育,2022(35).
[4]黄河清.“面对高中新课改,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之三:精心“磨课”[J].广西教育,2012(24).
[5]孙志和,谢爱进.磨课、辩课、思课、写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小学教学参考,2013(33).
[6]董作宝,陆卓纯.运用“同课三构”联研备课模式培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J].广西教育,2020(38).
[7]唐彤雯.中职学校培养文化课青年教师的途径探究[J].广西教育,2022(26).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同课续构的高质量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GXZZJG2021A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世伟(1968— ),广西灵山人,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和中职历史教学、德育教育及教育管理。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