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模型思维在解答高考政治学科经济主观题的应用及教学建议

2023-09-15 11:54苏志君彭一帆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7期

苏志君 彭一帆

【摘要】本文基于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经济学主观题的分析,论述供求模型思维在解答高考经济学主观题的作用,论述运用供求模型思维的基本遵循,提出在习题讲评课中培养学生供求模型思维的策略: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设计教学问题;转变传统教学流程,借助供求模型思维讲解分析;强化日常训练,将思维升华为素养。

【关键词】供求模型思维 高考政治 经济主观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0-0004-06

以“一核四层四翼”為核心的新高考提出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高考评价体系,推动高考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变革。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有益探索。在此背景下,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成了各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经济学模块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每年都会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在历年的高考中,经济学模块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逻辑推理、论据使用、解决问题等四个方面的学科素养。将这些学科素养转化为经济学学科思维的方法,则主要有供求模型思维分析法、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结合分析法、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分析法、必要性加合理性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一般均衡分析法等学科思维方法。其中,供求模型思维分析法是在高中阶段用以解决经济学问题的基础分析方法。在历年高考中,学生在经济学主观题方面的得分并不高。通过对柳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进行调研、谈话,笔者发现导致学生在经济学主观题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掌握供求模型思维分析法。为此,笔者通过分析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中的经济学主观题,探讨学生运用供求模型思维分析法有效解答经济学主观题的方法,并据此提出教学建议。

一、关于2022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经济学主观题的分析

(一)2022年高考经济学主观题的设题情况

通过对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新高考全国Ⅱ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以及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的自命题卷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各套试卷的经济学主观题都具有直面社会热点、合理设置情境、设问方式灵活多样、强调考查学科关键能力等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这些试卷均关注国家政策、社会民生,注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2022年高考政治试题中,经济学主观题情境材料主要来自国家新发展理念、建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高水平全面对外开放等方面。这既与党的十九大报告部署相承接,又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契合,体现了高考试题命制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如北京卷、新高考全国Ⅰ卷分别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及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等材料为载体,主要考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知识;新高考全国Ⅱ卷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的生效实施,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的举措为载体,主要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等知识;新课标全国卷则以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我国产业链中下游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的材料为载体,主要考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等知识。

二是这些试卷在命题设问时,采取了灵活多变的设问方式,多方面、多层次地考查考生的学科思维、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如设置描述或概括现象(问题)及其特征的问题,考查考生解读情境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设置解释现象产生原因或采取措施的根据的问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与学科理论的联系的推理论证能力;设置提出措施建议的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分析现象或措施影响的问题,考查考生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的能力;设置解释现象、措施导致某影响机理或作用方式的问题,考查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是这些试卷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彰显高阶思维在选拔性考试中的独特价值。如让考生分析我国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对稳定宏观经济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就需要运用供求模型思维分析法;让考生分析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面对经营压力采取某些解决办法时,就需要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必要性加合理性的分析方法;让考生分析“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并投运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时,就需要运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结合的分析法。这些试题均涉及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考查,有利于助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的发展。

(二)供求模型思维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体现

笔者以2022年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科综合的第38题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试题命制的立意主旨、答案建构的逻辑推理,探讨供求模型思维分析法在高考经济学主观题中的应用。2022年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科综合第38题如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2021年以来,以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工业基础原材料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直接推高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但PPI上行并未驱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步上行,PPI与CPI总体呈“剪刀差”变化(如图1所示)。这一状况对我国产业链上游部分企业有好处,对大量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小企业,如以钢板、铜材、橡胶、ABS塑料为主要原材料的小家电生产企业,却带来了很大的生产经营压力。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我国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及其成因(6分);提出企业应对这种压力可采取的积极办法(8分)。

该题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给我国产业链中下游中小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为设问背景,然后依次呈现2021年以来以原油、铁矿石等工业基础原材料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直接推高我国PPI但未驱动CPI同步上行等材料,并用图表呈现PPI与CPI总体呈“剪刀差”的变化趋势,最后让考生通过提炼、分析文字和图表材料蕴含的有效信息,归纳出我国产业链中下游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是什么,并剖析其成因,提出企业应对经营压力应采取的办法。这道题的设问思维指向性包括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三个层次,考查了企业经营(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居民消费等知识,以及学生在面对生活实际问题时获取和加工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等的能力。

从“是什么”“为什么”两层面分析,本题的考查要点主要有:一是依据事实逻辑分析成因,得出因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成本增加难以通过提高下游产品价格进行消解的结论,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是成本大于收入;二是依据压力成因,运用学科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探究,得出控成本、提质量、促营销等解决策略。基于事实情境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学科理论知识进行归纳阐释并建构答案要点的思维过程,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但本题所考查的目标并非仅限于此,其对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在思考一个事件如何影响市场或经济时,或者是对涉及行业、市场或交易双方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够运用供求模型思维分析问题、揭示本质。运用供求模型思维分析本题,主要包括如下要点。一是在对企业面临经营压力的成因进行分析时,从供给端思考是由于国际大宗价格持续上涨,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影响有效供给;从需求端分析则是因为居民消费乏力,有效需求不足,供求不平衡致使企业经营面临压力。二是在提出企业应对压力可采取的办法时,从供给端角度来看,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降成本、提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从需求端角度来看,企业要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增加有效需求。

运用供求模型思维分析本题,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快捷地直达问题的本质,形成具有学术逻辑的分析思路,从而找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答案要点。由此可见,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解决问题,顺应了由单纯注重学科知识理解与应用向学科知识、学科语言、学科思维并重的发展趋势,更是当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運用供求模型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界定供求模型思维的定义

美国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在《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的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中指出,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家最经常且有充分理由使用的两个词;供给与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及出售的价格;如果想知道任何某个事件或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就应该先考虑它将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同时,N.格里高利·曼昆认为分析某个事件如何影响市场时,我们应该按如下三个步骤进行分析:第一步,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在一些情况下使两种曲线都移动;第二步,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第三步,用供求图来比较原来的均衡与新的均衡,说明这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结合N.格里高利·曼昆的论述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考试的实际情况,笔者将“供求模型思维”定义为:在分析某一经济现象时,被考查者能明确地辨识出材料中相当于“商品”的概念,并且从商品的生产者(供给者)和消费者(需求者)的角度对该商品的价格及其变动做出动态分析的一种思维方法。

(二)明确供求模型思维的应用场景

在运用供求模型思维分析经济现象或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复制N.格里高利·曼昆的做法,而是应当考虑高中阶段学科教学、考试的实际,采取适当的做法。因为在主观题的情境材料中,并非简单地考查商品的价格,更多地会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考查某种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发生作用的机理。

在当前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们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又要注重需求侧改革,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这是考生需要运用供求模型思维解决经济问题的深刻背景。从近年高考经济主观题的命制情况来看,需要运用供求模型思维解答的主观题主要是归因论证类、意义作用影响类试题,供求模型思维的运用贯穿审读情境材料、推理论证分析、建构答案要点的全过程。而需要运用供求模型思维解答的预测与选择类试题则比较少见。因此,考生在解决归因论证类、意义作用影响类试题时,可以立即考虑运用供求模型思维解题。

(三)建构“四步走”分析解答思维

首先,考生要敏锐地意识到在情境材料中哪个具体概念可以抽象为“商品”。例如上述例题中的企业可以看作一种商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调整好供给(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怎样生产)与需求(了解市场需求、畅通流通渠道)的关系,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考生要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结合材料信息分析供给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供给量发生变化还是供给方发生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或者分析材料信息如何刺激供给方变化,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影响供给因素的知识,包括商品价格、生产成本、科学技术、生产者预期、国家政策导向、宗教、气候等,同时引导学生借助供给函数进行分析。从供给角度看,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商品的价格(用P表示)、技术进步(用T表示)、生产要素的价格(用Pf表示)、其他商品的价格(用Po表示)、厂商的数目(用M表示)、政府税收(用X表示)、生产者预期(用Pe表示)等,因此供给函数可表示为:Qs=f(P,T,Pf,Po,M,X,Pe)。

再次,考生要从需求侧角度出发,结合材料信息分析需求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需求量发生变化还是需求方发生变化,需求量是增加还是减少;或者分析材料信息是如何刺激需求方变化,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和发展。与上述供给侧思维一样,学生同样可以借助需求函数公式,通过建模分析影响需求的因素,以及需求变动产生的影响。从需求角度看,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商品的价格(用P表示)、消费者偏好(用F表示)、居民收入(用I表示)、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中替代品的价格用Ps表示,互补品的价格用Pc表示)、消费者人数(用N表示)、消费者预期(用Pe表示)等因素,因此需求函数可表示为:Qd=f(P,F,I,Ps,Pc,N,Pe)。如从需求层面分析政策对稳定宏观经济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可依据需求函数涉及的自变量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然后从相关政策角度进行推理论证。具体方法如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或降低税率、增发国债、提高政府支出、增加转移支付,或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或者直接形成社会购买力,从而增加总需求;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或降低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贷款,减轻企业贷款、融资成本负担,或释放居民储蓄,从而扩大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

最后,学生要从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供给与需求两股力量交汇对市场、企业、产业或者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步很容易遗漏,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总—分”“分—总”的分析思维,当分析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后,要总体分析双方达到新的平衡后其影响的溢出,即对经济社会其他领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供求模型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学生在解题时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解答高考试题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表示总感觉自己的解题思路与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找到正确的答案。以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科综合的经济学主观题为例,笔者以我校某文科实验班的35名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他们的答题情况,以期了解学生分析试题的思维过程及答题思路,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如表1所示)。

结合统计数据,从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看,学生都展现出较高的思维品质,能够认真研读材料,辨识和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对有效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能有效调动学科理论知识,依据该知识点本身的逻辑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类、整合、演绎,然后生成答案。但与国标答案比较,学生答题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从原理逻辑出发,过度强调材料与课本原理的结合,这是新高考所要避免的单纯的知识立意;二是部分学生思维还不够完善,未能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三是部分学生欠缺“总—分”或“分—总”的分析思维,即没有从材料总体出发看待设问,而是单纯地拆分了材料的层次,最终导致失分。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供求模型思维,在分析上述问题时只能立足题型填写课本原理,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单纯地抄写材料,从而出现“答不准、答不全”的情况。

(二)在习题讲评课中培养学生供求模型思维的策略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尝试在习题讲评课中培养学生的供求模型思维。以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科综合第38题为例,在讲评过程中笔者不再从答题技巧和知识方面进行讲解,而是从供求模型思维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如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呈现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分析供需力量交汇后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響,这些影响又是如何反过来带动赛事发展的。完成本题讲解后,笔者尝试让学生运用供求模型思维分析法解答2022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综合的第19题,并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通过对比学生作答上述两道高考题的表现,可见学生在回答2022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综合第19题时,已经不再被知识所禁锢,而是能够立足设问,灵活运用供求模型思维精准调用知识,较高质量完成作答。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在习题讲评课中培养学生供求模型思维的策略,具体如下。

1.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设计教学问题

供求模型思维有其特定的运用情境和答案结构,需要学生从学科任务、知识运用等方面判断供求模型思维的应用。为此,教师可以一方面收集整理近年高考考查供求模型思维的主观题,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试题分析:①这些试题是怎样设置学科任务的?②这些试题的答案要点的分析建构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归纳,学生知道了在涉及供求模型思维的考题中,考题设问均指向分析经济现象发生的原因或产生的影响,或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做法和措施,解答时可多从供给、需求或供求相结合的角度建构答案要点。如,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科综合第38题的问题是“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2022年新课标全国乙卷第38题的问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2022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综合第19题的问题是“政策工具的作用”,这些考题都是运用供求模型思维的典型设问。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对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展示经济生活中供给和需求变动的场景,让学生总结出描述供给、需求和供求变化的常用术语,以及某个因素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常见传导路线,从而形成运用供求模型思维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

2.转变传统教学流程,引入供求模型思维进行讲解

以2022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综合第19题的讲解为例,按照过去的教学流程,教师会先从本题的知识范畴入手,指导学生分析本题的考点是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运行机理、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等必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阐述我国面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制定实施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师会从政治认同层面,引导学生增强对党和国家政策、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的习题课讲评策略比较模式化,容易导致学生在审题和答题时陷入思维定式,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也难以全面分析材料信息,从而遗漏有效得分要点。

当我们转换审题策略,用供求模型思维分析该题可以发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以达到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和结构优化,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采取这样的分析思路,能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试题的考查方向,从而尽量减少丢分失分的情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运用供求模型思维进行推理论证。一是从社会总供给层面进行推理论证。国家实施减税降费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可以增加投资,扩大产品供给;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向社会释放资金,扩大货币供给。二是从社会总需求层面进行推理论证。减税降费可以减少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增加就业;可以增强消费信心,稳定消费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可以增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可以直接形成社会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三是从供给与需求相结合层面进行推理论证。减税降费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强化日常训练,将思维升华为素养

新高考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供求模型思维,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了解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通过不同题型、不同情境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和巩固,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供求模型思维的内涵、应用情境和使用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典型高考试题讲解,辅以优质变式题或是改编题的讲解,反复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供求模型思维。需要注意的是,讲解试题不一定局限于主观题,可以是选择题或开放性试题,情境材料的呈现方式也可以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寻找解题共性,从而帮助学生将思维方式升华为学科核心素养。

运用学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这是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核心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科教学不仅要达成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还要加强学生学科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学科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美)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第7版):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胡传勇,巫阳朔.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思想政治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5]陈友芳.知识、语言、思维:学科素养导向下的思想政治学科测评体系新转向[J].中国考试,2018(7).

[6]陈友芳.高考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测评框架的构建[J].中国考试,2019(10).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B类)“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论证与探究问题关键能力培养路径研究”(2021B25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志君(1971— ),广西融安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彭一帆(1986— ),广西柳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