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的资助需求与申请资助行为分析

2023-09-12 20:17林卡占林军谢钟涛
科教导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大思政

林卡 占林军 谢钟涛

摘要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为提高资助体系效能,回归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浙江省内6所高校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借鉴以往理论和研究成果,设计了大学生的资助需求及申请资助行为的调查问卷。结合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指标和资助情况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大学生资助需求与申请资助行为的因素。提出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对策与建议,为高校进行学生资助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思政;大学生资助需求;申请资助行为;诚信风险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5.045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教育公平则保障起点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为促进教育公平,国家的资助政策随之产生,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错失受教育的机会。2021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级部门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大力推进精准资助。2023年,李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1],决定延续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可见,国家资助力度之大。若资助需求与申请资助行为失衡,则将加剧资源分配不均衡,失去资助育人初心。因此,在大思政格局下,从资助需求角度分析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诚信风险防范对策,对提高资助体系效能、回归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的资助需求和申请资助行为的特点(包含“奖、助、贷、勤、免、补”等资助模式),探究影响资助需求与申请资助行为的因素,并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提出资助育人对策,促进资助回归育人功能。

1大学生的资助需求与申请资助行为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1.1研究假设

本文假设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需求与申请资助行为深受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通过文献分析,提取出性别、生源地、月平均生活費、生活费来源、家乡是否为贫困县、家庭人口数量、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子女数量、家患重大疾病人数、父母文化水平、在学阶段子女数量等家庭经济情况因子进行分析。

1.2数据采集

据此,针对杭州高教园区6所高校学生的现状设计大学生的资助需求与申请资助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含被调查大学生的基础信息、被调查大学生的申请资助行为和被调查大学生的资助决策三部分。本次调查共收到问卷954份,其中有效问卷919份,有效率96.3%。

2结果分析

2.1大学生的资助需求与申请资助行为特征分析

2.1.1被调查大学生的人口学数据分析

对学生的生源地进行调查,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占比为76.61%。其中81.07%学生来自非贫困县。在家庭人口构成中,独生子女占36.34%,有哥哥姐姐的占比为34.28%,有弟弟妹妹的占比为31.99%。

2.1.2被调查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指标分析

通过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子女数、家患重大疾病人数、在学阶段子女数量对家庭的基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家庭人口中位数为4,均值为4.28;家庭劳动力数量的中位数为2,均值为2.17;家庭子女数量的中位数为2,均值为1.75;家患重大疾病人数均值为1.29,中位数为1;在学阶段子女数量的中位数为1,均值为1.42。

2.1.3学生的经济指标和资助情况分析

对受访者的生活费来源进行调查,91.51%的群体生活费来源于父母家人,其次为打工收入,占比5.33%,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经济现状。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资助的占1.20%,来自借款的占比为0.54%。学生月生活费水平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比为49.84%。有74.1%的群体表示没有申请过学校资助,71.27%的学生表示没有享受过国家资助,调查数据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2.2大学生的资助需求与申请资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2.1家庭经济指标与大学生资助需求与申请资助行为的相关分析

根据假设与因子数据类型,本文通过卡方检验对学生的资助需求和申请资助行为的影响因素(性别、生源地、月平均生活费、家乡是否为贫困县、父母文化水平、生活费来源)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生源地(chi=18.808,p=0.000<0.01)、月平均生活费(chi=147.237,p=0.000<0.01),家乡是否为贫困县(chi=56.010,p=0.000<0.01),父母文化水平(chi=89.256,p=0.000<0.01),生活费来源(chi=46.671,p=0.000<0.01)对是否申请过学校资助呈现出显著性差异。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申请过学校资助的学生中,生活费在500~1000元比例占48.32%,明显高于未申请过学校资助的学生群体数(15.57%)。没有申请过学校资助的学生群体生活费在1500元以上的比例为30.25%,明显高于申请过学校资助的学生(3.78%)。在申请过学校资助的群体中,父母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比例占47.48%,明显高于没有申请过学校资助的学生。

根据假设与因子数据类型,本文利用t检验对学生的资助需求和申请资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口数量、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子女数量、家患重大疾病数量、在学阶段子女数量)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的子女数量、家患重大疾病人数对是否申请学校资助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中,申请过学校资助的群体的家庭劳动力数量明显少于未申请资助的群体,在家庭子女数上高于未申请资助的群体,家患重大疾病人数高于未申请资助的群体。

2.2.2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

①回归结果分析:本文采用二元選择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乡是否为贫困县,家患重大疾病人数对申请学校资助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月平均生活费,家庭劳动力数量,父母文化水平对申请学校资助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

②讨论:经过回归分析可知,在贫困大学生家庭中,家患重大疾病人数对申请学校资助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家庭的医疗支出增加时,特别是出现大病伴随大额的医疗支出,家庭对资金的需求增大,学生的申请资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贫困县的人均收入明显低于其他县市,在家庭完成各项支出后产生盈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此贫困县地区的学生申请学校资助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家长文化水平越高,其创造力、创新力更强,其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利用新的生产知识、科学技术的能力越强,相对地从事高收入职业的可能性越大,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家长的文化水平对学生申请资助行为具有负向影响;从家庭劳动力数量来看,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累计的收入相对增加,在家庭支出成本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家庭拥有盈余资金的可能性更大,学生的月平均生活费也随之增加,家庭更倾向于不支持子女申请学校资助。

3“大思政”教育格局下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资助的需求与申请资助的行为失衡则被解释为在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存在过度需求,即存在诚信风险。为更好地规避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诚信风险,提升精准资助水平,回归资助育人的初心,在大思政视域下,从政府政策、高校管理制度、学生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1政府层面

“大思政”教育理念指出要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学生资助工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2]。在此背景下,政府更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强化。政府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制定者,是资助育人的最终受益者,是资助诚信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更是国家资助体系运行的维护者。因此,在国家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政府应深化国家资助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恩和责任意识。第一,随着科技进步,利用大数据的抓取与分析功能,尽快实现精准资助。第二,在高考结束到学生录取的过程中,增强县级资助宣教,开展专门针对学生家长(家庭)的政策宣讲与解读活动,家校协同育人,从家庭层面树立正确的资助观,避免诚信风险发生。第三,在给予性补助之外,适度增加获得性补助,如制定更加合理的勤工助学额度,完善贫困生的奖励性政策,丰富大学生就业、创业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合理补助,从而降低给予性补助的过度需求。第四,加大检查力度,增加单位的试错成本。在资助工作中,对资助政策宣讲不足、资助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高校给予相应处罚。

3.2高校层面

3.2.1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将资助与育人有效结合,要不断增强过度需求产生的诚信风险管理。一方面加强国家资助政策“奖、助、贷、勤、补、免”的宣传与解读,在新生的入学教育及录取通知发放过程中增加对学生家长的政策宣讲,通过家校协同提升资助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学校资助中心需对贫困生开展认真细致的认定工作,根据朋辈、班主任、辅导员等多个层面了解学生的消费水平、家庭情况,利用学校的消费大数据进一步刻画学生的经济画像,提高资助育人精准度。利用贫困生走访活动,增加对贫困生家庭的了解,防止因过度需求产生的诚信风险[3]。

3.2.2倡导助人自助的管理理念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倡导助人自助的教育管理理念。除了学生的诚信教育外,应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避免贫困大学生出现“靠资助吃饭”的不作为和“排斥资助”的自卑心理。高校应积极探索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在学校增设专业相关、有益于能力素质提升的勤工助学岗位,在学生勤工助学岗位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组织力、协调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自我,赢得同学的尊重与认可,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进步意识和感恩意识。

3.2.3学生层面

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应是学生资助诚信风险防范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大思政格局下资助育人的关键步骤。首先,现行的诚信教育注重活动形式,未落实真正的教育效果,特别重在诚信知识宣讲,对诚信行为与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少。其次,试错风险低。当被发现家庭经济情况上报不实,对贫困生的惩罚措施少,大部分学校的处理措施为失去贫困生认定资格,但未对其不诚信行为进行教育与引导。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可将诚信知识宣教、申请资助决策案例分析、失信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相结合[4],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明白何时可申请学校资助,何种状况申请何种资助,理性评估自身的资助需求,深刻理解过度需求或失信行为对自己与他人的影响,从而指导学生完成合理的资助申请。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和国家对学生的关心与关怀,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树立感恩母校、回报社会、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

4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对学生的资助需求和申请资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工作相结合,从德育角度出发,寻找学生资助需求与申请资助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以精准资助为抓手,从政府、高校、学生三个层面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细节,特别需要联系学生家庭,不断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助人自助、自我成才,将扶贫、扶志与扶智有效结合,有效落实“大思政”教育要求。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22年浙江省学生资助调研课题“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资助的过度需求及其诚信风险防范研究”(2022125)。

参考文献

[1]张智.李强总理召开首个国务院常务会议[N].华夏时报, 2023-03-20(007).

[2]亓光,孙倩.“大思政课”时空适宜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5):24-30.

[3]欧姣姣,祁君.“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9):118-120.

[4]董静.“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37):171-173.

猜你喜欢
大思政
“大思政”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定位与策略方法研究
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多元整合研究
“大思政”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大思政”视野下的思政课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