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
【摘要】 目的 探究在儿科护理中规范化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芮城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36例患儿分为2组,各68例,分别为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与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研究组。观察2组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程度、患儿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家长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疾病知识、预防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及用药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依从性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83.82%(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1%,低于对照组的14.71%(P<0.05);研究组家长满意度为98.53%,高于对照组的88.24%(P<0.05)。结论 在儿科护理中开展规范化健康教育可提升家长认知水平及患儿依从性,可有效减少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家长护理满意度高,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 儿科;护理;规范化健康教育;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1721(2023)09-0132-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9.043
儿科护理工作较为特殊,一方面,幼儿认知水平不足,护理配合度差,因此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同时患儿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复杂多变,如果不做好预防干预措施,病情变化会增加治疗难度,还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幼儿发病较急情况下,部分家长由于缺乏疾病认知,表现出过分的担忧情绪,很容易出现扰乱医疗措施的行为。如果护理人员不能保持耐心,在出现护理失误后,很容易演变为医疗纠纷,对医院的社会形象造成影响[1]。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系统地开展疾病知识教育来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升健康水平。为确保患儿积极配合治疗,提升家长认知水平,减少意外情况发生,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在儿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可有效提升家长对疾病及治疗计划了解度,从而协助医务人员,强化治疗效果[2]。规范化健康教育丰富了健康教育形式,扩充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更具备体系和科学性。本次研究分析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芮城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36例患儿分为2组,各68例。对照组患儿男34例、女34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41±0.67)岁;家长男32例、女36例,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8.47±2.25)岁。研究组患儿男35例、女33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37±0.72)岁;家长男31例、女37例,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28.53±2.34)岁。纳入标准:(1)患儿年龄不低于3岁;(2)临床资料完整;(3)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2)家长认知障碍,无法配合完成研究;(3)因其他因素中途突出研究者。2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为患儿构建舒适的住院环境,给予患儿饮食指导,做好家长与患儿的情绪疏导工作等,对家长提出的医疗问题进行解答。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开展规范化健康教育:(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鉴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一定要做好护理人员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都能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并能做好患儿及家长的普及工作。同时,重视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培养,确保能做好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要求所有人员都能以亲切、友好的态度面对患儿,保持耐心的服务态度,这样才能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确保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培训结束后展开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及开展方法等[3]。若未通过考核,则需要投入到下一培训周期中,对于多次未通过考核人员给予一定惩处,确保所有人员都能认真参与学习。(2)健康教育计划制定。在患儿入院后,主管护士需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基本信息,包括病情、认知水平、饮食等,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案,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方案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确保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还可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方案制定中,确保内容更容易被患儿接受,提升健康教育效果。(3)具体实施。在入院后,患儿需完成各项检查以明确病情,护理人员要向家长解释各项操作的意义,邀请家长协助配合,顺利完成各项检查。向家长发放疾病知识手册,并向患儿及家长讲述疾病相关内容[4],注意开展健康宣教时将医学术语通俗化,便于家长及患儿更好地理解。比如哮喘患儿,告知诱发疾病的原因、发展、危害及治疗方法等,说明虽然疾病无法彻底治愈,但规范用药可做好控制疾病发作,提升患儿用药依从性。传染病患儿由于需要隔离保护以防止交叉传染,家长与患儿接触的机会较少,很容易产生焦虑感和担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说明隔离的必要性,争取家长配合,条件允许下,可帮助家长及患儿做好防护,开放一定的探视时间,让家长与患儿接触。还可以制作健康教育相关视频,相比于医务人员的口头讲述,动画视频更符合幼儿的情感认知,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依据家长的文化水平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形式,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护理人员可播放医院制作的视频宣传片,于同期进行讲解,确保家长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若家长理解能力强,健康教育之余,让其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方面[5]。在对患儿进行冷敷、温水擦拭等方面讲解时,可示范演练,确保家长更好地掌握部分细节内容。另外,医院还可以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家长可在参与讲座过程中与专家一对一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到疾病相关知识及意外情况处理方法,提升自护能力。(4)效果检查与评价。护士长对健康教育情况开展不定期抽查,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其认知水平变化,同时从家长反馈了解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态度及成果。检查完后对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寻找原因并提出改进对策,从而持续提升健康教育效果[6]。
1.3 观察指标 (1)健康知识知晓程度。护理前后,从疾病知识、预防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及用药知识四方面对家长认知水平展开评价,每项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高健康知识知晓程度越高。(2)患儿依从性。完全依从表现为患儿未出现不良情绪及行为,积极配合完成治疗;部分依从表现为患儿出现不良情绪,但在护理人员劝说及家长协助下恢复情绪,配合完成治疗;不依从表现为患儿哭闹严重,无法完成治疗。(3)不良事件。包括院内感染、输液相关事件及坠床等。(4)护理满意度。由家长填写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知晓程度 2组家长护理前健康知识知晓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家长健康知识知晓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患儿依从性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儿依从性更高(P<0.05),见表2。
2.3 不良事件发生率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2.4 家长满意度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家长满意度更高(P<0.05),见表4。
3 讨论
传统护理预见性不足,很难防范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并且多数护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工作积极性不足,只是被动执行医嘱,也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而任何不良事件都可能招致患者不满,进而引发医患纠纷,做好不良事件防范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儿科患儿认知水平低,护理配合度差,再加上部分家长缺乏疾病知识,自我防护意识差,因此容易出现多种不良事件[7]。部分意外情况的发生可能导致患儿病情恶化,增加治疗复杂度,并且还可能留有后遗症,对患儿今后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为预防上述情况发生,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以提升家长认知水平及防护意识,促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为尽快康复做出有力保障。规范化健康教育要求医务人员依据住院患儿及家长情况制定科学的健康教育方案,与常规健康教育相比,其更有目的性,且针对性更强;在后续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也会依据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对策,从而更好地达成健康教育目标[8]。
为便于患儿家长更好地接受健康教育内容,应当将部分术语通俗化,除口头讲述相关知识内容外,还可通过发放宣传册、现场示范操作及播放影像资料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从而提升家长认知水平。除了便于理解的特点外,还要确保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一方面是针对患儿的疾病,说明护理配合方法及潜在的风险事件,以此来提升家长防护意识及患儿配合度;另一方要针对家长的认知水平,比如部分家长文化程度低,此时亲自示范操作及播放影像资料这种更直观的方式可取得更好的效果[9]。当然,相比于常规健康教育,规范化健康教育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有更高的要求,除具备儿科疾病知识外,还要掌握与不同患者沟通的技巧,具备一定认知分析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为此,科室需注重护理人员的培训,同时赋予护理人员更多的工作权重,可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更积极地开展健康教育,确保健康教育落实到位,发挥出其具备的医疗价值[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家长健康知识知晓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规范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家长认知水平,与黄玲[11]、吕学玲[12]等研究结果有一致性。研究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规范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家长满意度。研究组患儿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可提升患儿及家长认知水平,就算患儿认知不足,但在家长协助下,患儿也会有更高的依从性;在掌握疾病与治疗相关知识后,家长会产生较高自我防护意识,可减少因患儿因素导致的意外事件。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采取规范化健康教育可提升家长认知水平及患儿依从性,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有效提升家长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华,姜宪辉,李筠波. 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14(20):15-16.
[2] 高鲁.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8):97-98.
[3] 薛小海,苏丽丹,李苗苗.多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5):166-167.
[4] 薛丽丽,黄俊,李云,等.规范化系统性健康宣教平台搭建及其对儿童家长科学育儿能力的促进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5):980-982.
[5] 王艳.亲情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5):1071-1072.
[6] 田瑶,杜晓红. 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5):123-124,129.
[7] 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兒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98-102.
[8] 胡建.规范化健康宣教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效果探讨[J].智慧健康,2018,4(19):33-34.
[9] 周丽仙,郑芳,甘华英.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用于儿科护理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395-396.
[10] 邹晴.全程指导式个性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CD].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0):195.
[11] 黄玲.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4):126,170.
[12] 吕学玲.规范化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系统医学,2018,3(2):179-181.
(收稿日期:202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