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题组,实现高效学习

2023-09-11 10:39江苏省南通市城西小学校陈莉莉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题组算式教师应

江苏省南通市城西小学校 陈莉莉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题组教学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关注。所谓“题组教学”,就是将表述相似、内容相关、思维相近的题目放在一起,形成组合,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的易错点、混淆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学习能力不强,思维能力也不发达,在课堂中难以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很多教师设计的习题枯燥、单一,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容易受到知识表面现象的蒙骗,形成思维障碍,甚至出现错误,并没有发挥出作业应有的功效。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设计有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的题组,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辨析力、判断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精彩和魅力。

一、设计相似性题组,促进学生探索

(一)运用相似性题组,深化学生认知

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容易受前面知识的干扰,形成负迁移,甚至会出现错误。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相似性题组,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升华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形式,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对知识的认知产生“质”的飞跃。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尤其学生在“数量”和“分率”的区分上经常出现问题。针对此种情况,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题组:①工地上有一段方钢,长米,用去米,还剩下多少米?②工地上有一段方钢,长米,用去还剩下多少米?

显然,题组中的两道题目只相差一个字,但解题的方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两道题目中方钢的总长度是相等的,只是用去的部分不同,一段是“用去米”,一段是“用去”。第①题中的表示的是具体的数量,根据“原来的长度-用去的长度=还剩下的长度”,列出算式,就可以算出最终的结果。第②题中的表示分率,方钢原来的总长度是单位“1”,应先计算出单位“1”的是多少米,然后再用“方钢原来的长度-用去的长度=还剩下的长度”,列出的算式为可见,这样的题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对“分率”与“数量”的辨析,提升学生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解题的正确率。

(二)运用相似性题组,实现规律探索

探索规律是数学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过程。显然,找规律的教学,关注的重点不在于规律本身,而在于“找”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规律。可见,为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显得非常重要,而相似性题组的应用,便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针对规律的内容,将其融入题组训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直击规律的本质内容。

在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时,教师联系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相似性题组:

教师先出示最左边的两道算式,让学生按照本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学生发现,两道算式的结果都是89,55和45可以凑成整百,计算时容易一些。此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猜想规律,因为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困惑中,而是出示了后面的四道算式,让学生计算。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后面两组算式上下两道算式的结果也是相等的,于是作出了大胆的猜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教师让学生继续举例进行验证,看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并思考自己的发现如何用字母表示出来。学生发现猜想是正确的,并用a-b-c=a-(b+c)表示自己的发现,从而架构起减法运算性质的算式模型。

二、设计对比性题组,实现知识整合

(一)运用对比性题组,提升辨析能力

对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解答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题目时,往往不注重对题目中的条件和结构进行辨析,仅凭借印象进行解答,导致错误时有发生。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易错的知识点编排成对比性题组,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厘清解题思路,避免走入思维定式的尴尬境地,取得“1+1>2”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百分数”的知识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对比性题组,让学生学会对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审视。①某林场购进一批树苗,共2500棵,其中,松树苗占60%,剩下的是柏树苗。松树苗比柏树苗多百分之几?②某林场购进一批树苗,共2500棵,其中,松树苗占60%,剩下的是柏树苗。柏树苗比松树苗少百分之几?

可见,解答这两道题目时,都是先求出树苗相差的棵数,作为被除数,但单位“1”不同,决定了除数不同。第①题中单位“1”是“柏树苗的棵数”,第②题中单位“1”是“松树苗的棵数”,在解答的过程中,区分谁是“被比较量”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题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辨析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运用对比性题组,形成结构认知

数学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教学理念,而结构化教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结构化教学倡导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结构化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结构化的思维,发展数学素养。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的是“一课一教”的教学模式,即一堂课完成一个例题的教学,然后围绕例题设计相关的练习,让学生进行重复性训练,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显然,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促进学生结构化认知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周长和面积并没有清晰的理解,甚至会错误地认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也一定相等。对此,教师设计了对比性题组:①准备2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成长方形,求所拼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②用24根1厘米长的木棍围成长方形,求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上述对比性题组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周长也不一定相等。这样的学习过程,充满了理性的思辨,实现了思维结构的突破。

三、设计拓展性题组,提升思维能力

(一)运用拓展性题组,进行变式训练

数学课堂的教学任务,除了要让学生收获数学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缜密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中,教师时常发现,很多学生对课堂中教师所讲解的例题掌握得很好,但只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学生的答题效果就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学生习惯于顺向思维,而变式问题改变了原先的条件和问题,需要逆向思维解答时,学生往往理不清头绪。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这方面的训练,而拓展性题组的运用,就可以帮助教师达到这样的目的。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拓展性题组:①一块梯形花圃,上底是100米,下底是150米,高是120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②一块梯形花圃,上底是100米,下底是150米,面积是15000平方米,求它的高是多少米?

题组中的第①题,难度很小。学生只需要将相关数据代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最终的结果,也可以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进行解答,把相关的数据代入公式即可。此题旨在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把基本方法学懂、学会。第②题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解答,因为是求高,而不再是求面积。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会直接用“15000÷(100+150)”,从而出现错误。教师应让学生明确,首先要将“梯形的面积乘2,再除以其上底、下底的和”。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运用拓展性题组,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新课标指出,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其落到实处,而拓展性题组的应用便是有效的渠道之一。教师应针对相关内容,为学生设计开放程度高、灵活性强的题组,让学生探求解题途径、发散思维、享受创造的快乐。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针对学情,设计了拓展性题组:①一块长方体木块,长1.2米,宽0.8米,高1米。将它锯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可能会增加多少?②一块长方体木块,长1.2米,宽0.8米,高1米。从中挖去棱长0.5米的正方体,剩下木块的表面积是多少?

可见,这两道题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第①题中并没有强调锯的方向,锯的方向不同,增加的表面积也会有所变化。第②题中并没有限定挖去正方体的位置,位置不同,剩下木块的表面积也会有所区别。这样的题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创造性,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题组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之一,题组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辨析知识,将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满足他们后续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要求出发,有意识地进行知识重组,让学生在题组训练中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数学关键能力,将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题组算式教师应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怎么写算式
小学数学“题组教学策略”之管见
——例谈“体积、容积单位换算”教学
好玩的算式谜
商榷这道商榷题的修改题组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以“题组”为抓手,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类正弦定理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