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鹃湖学校 许梦佳
在“双减”大背景下,提升作业质量和学习效果是作业设计的要务。大单元作业设计,是指按照教材编排的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统整考虑设计整个单元的作业。通过大单元作业,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整体联系,建立横向与纵向知识的联结网络,学会、学透知识,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大单元作业设计为例,通过多维解读教材,梳理知识网络,精准分析目标;基于目标体系,找准作业起点,循序分层;实施多元评价,关联目标,发挥作业延续作用。
整体解读教材,精准领会编写意图,是开展作业设计的前提。教师应从单元整体入手,在纵向思考中明确本单元知识在小学阶段的位置,在横向对比中精准把握本单元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找准单元重点,统整梳理,重新构建单元目标,作为大单元作业设计的依据。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从整体把握整个单元的目标及内容,这一做法既能有效降低作业内容整体设计的难度,又可以避免仅仅把握某一课时的割裂问题,有助于增进同一单元各课时作业之间的递进性和序列性,有助于将单元整体培养目标、教学、评价、作业、资源等进行系统性思考,从而更好地发挥作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单元整体入手,对教材展开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更精准地审视和处理教材,找准教材的逻辑起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横向联结,本单元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圆的认识,抓住圆的特征;第二,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和圆的周长计算;第三,圆的面积,运用转化思想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第四,扇形的认识,直观认识扇形。通过对知识的解读,找准单元学习的重点。在圆的认识部分,圆的一切特征都围绕半径展开,半径是知识核心。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在于实践操作,即学生能够运用转化思想推导新知。
找准知识发展的脉络,充分发掘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厘清单元作业序列,使大单元作业设计能够前后呼应,整合完善。
纵向对比,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圆也是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其他图形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学生有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学习基础,但是研究曲线图形的思想、方法和直线图形相比,是有变化与提升的。因此,在圆的研究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圆的基础知识,更需要感受“化曲为直”“等积变换”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为本单元的作业设计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大单元作业设计以知识板块的形式呈现,沟通先后顺序、逻辑关系和结构关系,体现内容目标整体性;发展空间意识和几何直观,落实核心素养,突出作业的发展性。教师要依据本单元目标,在“预设性”“统一性”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完善设计。“圆”的单元目标体系见表1。
通过对教材横向和纵向的分析解读,由上而下、由浅入深,精准定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圆这一曲线图形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研究曲线的思想、方法相比于其他直线图形均有所提升。学生不仅要掌握圆的基础知识,还要感受“化曲为直”“等积变换”“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聚焦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
大单元作业必须立足单元的整体目标体系,单元作业的考查点必须涵盖单元的所有教学内容,实现对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考查。教师要通过对单元的横向与纵向分析,进行单元统整,建立对应的作业目标体系。
基于对大单元目标的分析解读,设计集基础性、探究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作业。依据大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分类,设计学习诊断的基础性作业;聚焦大单元分析,设计思维生长的探究性作业;聚焦大单元表征,设计素养提升的实践性作业。
学习诊断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旨在通过练习诊断课堂教学的成效,重在检测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达成度。这类作业的设计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可操作性强,学生通过模仿、背诵、识记、理解来掌握新知识。此类作业以基础性知识为核心,与课堂教学题型相似。在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要针对各个知识点设计基础题型,运用题组形式,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归纳和梳理单元知识点。
在“圆”这一单元中,基础性知识多指向公式的训练,例如数学课标所要求的用圆规画出指定大小的圆;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求解圆的周长和面积大小。结合单元教学的重点,将知识进行细化分类,能切实有效地落实概念的掌握、公式的运用,提升学生的画图技能。在细化的概括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
探究性作业以提升思维能力为导向,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厘清前后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知识框架。探究性作业通过多样的形式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借助对比、归纳、猜想、类比等方式来深化知识。探究性作业注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注重从机械学习到知识本质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类作业设计,围绕单元中的某一核心点或者数学拓展知识,借助课内方法进行其他思路的推导,助力知识勾连和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在“圆”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其对圆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作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课堂呈现方法不具有唯一性,教师可设计探究性作业(见图1)。
图1
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要聚焦大单元进行分析,联结平面图形的整体知识。题1已知半径或直径信息,涵盖了寻找组合图形间接条件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寻找间接条件的能力,为本单元学生解决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问题奠定了知识基础。题2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理解了推导过程,有利于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这两道习题都是对平面图形的整体梳理,也是再次探究,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实践性作业以综合性、探究性的项目化作业为主要形式,可进行跨学科整合。这类作业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作业形式帮助学生把学会的知识概念化,让学生明确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创造、推理、综合等方式丰富学习体验,掌握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思考中,学生已有的知识被激活、重塑、提升,具有联系真实生活、兼顾过程与结果、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特征。在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可以呈现几项材料,让学生选择一类完成,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实践性作业以课堂知识为依托,抓住课本中的“你知道吗”等相关数学文化知识,关注数学发展历史,厚积数学文化。
以课本中对圆周率的介绍为依托,发散本单元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结合数学绘本,笔者设计了如下实践性作业(见图2):
图2
此实践性作业提供了三份材料,均指向不同方向,为学生提供了不同思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材料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实证方法梳理单元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圆”,发现生活中的“一中同长”。材料二意在学生自主运用多种研究数学的方式,通过资料查找、信息整理等方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挥创造力,提升核心素养。材料三以一份长作业的形式,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逻辑梳理自己的探究成果,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三项材料都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都以开放性的探究实践活动形式呈现,学生无论选择哪项材料,都经历了资料搜集、整理、探究的过程,这将进一步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进而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业设计不仅要关注内容与形式,还要抓住作业的后续能量,注重评价。
以“小讲师”的形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作业讲评。典型题目的讲解不局限于课堂,学生自主认领典型题目,课后进行讲解并录制视频,最后将视频统一上传到班级文件夹。学生遇到尚未掌握的题目时,可以通过观看微视频再次进行复习巩固。参与讲题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梳理知识与解题思路,巩固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能力提升。
教师可以设计自我评价表,让学生以表格形式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的意识、对自己作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作业有哪些问题,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后续改进,充分发挥作业的延续作用。
可以通过作业交流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题目讲解,各小组互动补充点评。通过同伴互评,学生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学习过程,从中吸取经验、获得启发,在分享、评价、交流的过程中习得更多方法,共享同伴智慧,实现取长补短。例如,本单元探究性作业“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上存在多样性,是典型的一题多解。一个小组呈现转化成三角形的方法,其他小组补充转化成梯形的方法,同时优化完善画图。学生在互动点评中,实现取长补短。
教师要立足大单元作业观,充分解读教材,合理确定单元目标,充分发挥作业育人、诊断、反馈等功能。立足大单元的作业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规律,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获得数学经验的实践活动机会。教师要在解读教材中确立作业目标,在“三性”分层作业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解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将作业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