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带着学生坚持“沉浸式”写作,最大的感触是:写作,让学生战胜畏惧,发现自己;让学生迎难而上,磨炼自己;让学生完成蜕变,超越自己;让学生精彩绽放,展现自己。学生在其中学会观察,努力表达,思维裂变,最终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关键词:小学语文;“沉浸式”写作;写作训练
历经三年,我带着学生坚持“沉浸式”写作,全身心投入,让写作训练从“一篇”到“一本”,共编写了六本班级合集《“四”水年华》(上、下册)、《“五”文弄墨》(上、下册)、《“六”光溢彩》(上、下册)。同时,每个学生还创作了独属于自己的作品合集——他们骄傲地称之为自己的“童书”。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触是:写作,让学生学会用童眼观世界,童心悟生活,童言抒真情,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一、战胜畏惧,发现自己
我们的写作始于对问题的反思。
学生到了四年级后,平时的写作教学通常以两周一篇“大作文”的节奏安排训练,固定的写作话题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练习断断续续,很多学生都害怕写,不想写。于是,为了让学生敢写、想写,我们发起了“沉浸式”写作活动。遗憾的是,班上有两粒“种子”,在活动发起之初,就自动退出了——担心自己基础弱,写出来的作品“不能登大雅之堂”。
这样一来,“沉浸式”写作活动设置的每周一的奖品发放时间,对他俩来说就成了最痛苦的时刻。当小伙伴一个接一个地领回奖品时,他们只能拿一本书埋头看,借此掩饰自己的尴尬。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写作的初衷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没想到刚开始就有学生掉队了。要不要也找个由头给他们颁个奖呢?考虑再三,我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没有劳动,获得便是苍白的。不过,即便是不愿生长的种子,只要给予足够的营养,想必也抵挡不住生长的力量吧?于是,我多次找他俩谈话,鼓励他们不要担心自己写得不好,只要写起来就行。
架不住我的热情,他俩终于开始动笔了。对他俩交上来的作品,我给予最大限度的鼓励,每篇都会圈画出亮点和进步,再标记出可改进之处。他俩每次拿到创作本后仔细寻找批注的场景让我欣慰无比。就这样,他们越写越带劲。第一本合集结束时,我特意请校长到班上做颁奖嘉宾,给他俩颁奖。
万事开头难,想要战胜自己的畏惧更难。激发、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先写起来,找到写作的乐趣与自信之后,他们就会写下去。写作,把看上去的“不敢”“不能”“不会”,转变成了“我可以”“我能行”“我喜欢”。
二、迎难而上,磨炼自己
长时间、持续性的创作,必然会遭遇一系列问题,这也是我们一早就预料到的,比如,时间有限、素材可数、灵感告急……但学生没想到,在作品集和“童书”诞生的过程中,写出来只是第一步。写作,不但要写完,还要写好,这就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当第一本作品集临近完成,最艰巨的任务开始了——校对和编辑。学生用文字记录了一路的艰辛——
看看闹钟,十一点多了,可我已然被修改创作迷了魂,一心只想早点修改完。想找些零食垫垫肚子,可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只找到了一袋薯片。把仅有的存粮吃完后,继续干!
“de”的用法把我难住了。我向妈妈求助,但妈妈也只能求助“百度”。结果是,我们俩把手机瞪穿了,也不知道是“写的好”还是“写得好”。从妈妈这里寻不到答案,我赶紧用微信求助上大学的姐姐。窗外,树叶被风吹得哗哗作响;窗内,我被“de”折腾得不行。
外边的烧烤摊开始营业了,飘来了阵阵香味。而此刻的我眉头紧锁,努力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午饭时间到了,我终于卡点交上满意的创作稿,边走边伸着懒腰——“哎,我的脖子啊!我的老腰啊!”
就这样,等到提交定稿的时刻,学生几乎修改出了所有问题——标点、病句、错字、表达逻辑等。“童书”结集那天,有家长给女儿写下了这样一封信:
一天天,一周周,雷打不动。截止到最后一篇,你的个人创作集合计成文三万两千多字,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你又用三周的时间校对,在学校,只要有时间就校对纸质稿;一到家,迫不及待打开电脑,再改电子稿。如今,回望来时路,妈妈仍是难以置信,你这个12岁的小丫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妈妈最欣慰的是,自始至终,你都没有抱怨。面对困难,你迎难而上。
在写作中,学生学会了面对困难障碍不胆怯退缩,竭尽办法去突破。从“我想写”到“我能写”,痛并快乐的历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写作兴趣的渐写渐浓,还有写作意志的渐写渐坚。
三、完成蜕变,超越自己
村上春树说:“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历经三年的“沉浸式”写作,有些学生真的已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比如这个故事中的这个学生——
她叫焦宁。开学第一天,她是最后一个进教室的,没有抬头看我,耷拉着眼皮走到了教室最后的空位坐了下来,眼里尽是漠然。
不过,对于写作这件事,她却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我从她的字里行间发现,爸爸妈妈对她疏于照顾,教育沟通也比较简单直接;她喜欢看书,但是性格孤僻。
我召开班委会,成立了“芳草茵茵暖心队”,商讨帮助焦宁的办法。学习小组活动时,跟她一组的伙伴主动关心她;每周颁奖时,我将她的作品做成PPT让全班欣赏,让她介绍自己的创作心得及经验;寒暑假的班级实践活动,大家热情邀请她;她每次融入集体活动,我就大力表扬……
她的目光开始越来越多地与我们对视,紧张和恐惧慢慢消逝;在写作中,她写奶奶、爸爸、妈妈,写自己的烦恼,也开始写自己在班级中感受到的温暖;她开始主动与小组组员交流,与同学互换课外书;班级活动里,她开始敢于报名,勇于展示。她的父母打来电话,说她的笑声也多了。2022年5月,在第一批“童书”诞生的“发布会”上,当摄像机的镜头扫过,我看到她的眼睛亮亮的。
儿童文学作家、特级教师郭姜燕说:“文学是一件多好的事,它不仅可以记录我们自己的生活,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让自己通过文字创作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是的,写作从来都不只是文字的事,它更关乎成长。有人看到的是学生在写作上的成長,而我看到的是他们生命的成长——完成蜕变,成为一个开放的自己。
四、精彩绽放,展现自己
2023年6月1日,由我们班承办的第11期“家校直通车”开播,主题是“我们边读边写”,每个学生结合自己创作“童书”的真实经历,跟来自一至五年级的三四百名家长交流“写作那些事”。
在“你问我答”环节,家长们提出孩子写作中的困惑,学生献计献策,掀起了本次活动的高潮——
家长问,怎样更好地引导孩子开始写作?学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得先爱上读书;写作不是胡编乱造,要引导他们写再现真实的生活;要让他们大胆写,写内心真实的声音;从模仿到创作,是必经之路。
家长问,如何让孩子有效地阅读?学生说,读书是有选择的,引导孩子自主选择健康有品质的阅读作品很重要;精读和泛读可以并存,精读重在品,泛读重在量;从兴趣入手是策略,先让他们读感兴趣的书,感受到读书是“甜”的,再“诱其深入”读深读透,读出自己的思想;家长要成为伴行者,亲子共读才能相机促进理解和吸收。
一位家长很困惑,为了帮助孩子提高写作水平,他每天给孩子写一封信,让孩子阅读后给他写回信,但实践了十多天,孩子的兴趣并不高。有学生就反问:“您信上所写的内容,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吗?每天读信、回信,是不是太频繁了?”……
学生精彩的表现让现场的家长情不自禁地爆发出一阵阵掌声。
如果问我,一路走来,写作的价值是什么?我想,因为写作,学生在一日日的观察积累中,领略到了生活的五光十色,体验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因为写作,他们体会到了坚持的喜悦,用文字为成长留痕;因为写作,学生在其中学会观察,努力表达,思维裂变;因为写作,他们发现了自己,磨炼了自己,超越了自己,展现了自己,最终成就了更好的自己。这就是写作的力量。
(刘美娟,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