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问题导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问题导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自主探究,勤于思考,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实现人人好学的状态,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
一、设计情境式问题导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需要不断探究和思考的过程,借助情境式问题,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新课导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提问艺术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活动。学生会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的变化”的有关知识时,这节课的重点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性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动画问题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相似的兄弟(板书:675.2 67.52),平时两兄弟很团结、也很和睦。有一天,妈妈从水果市场买了两个苹果,675.2依仗自己的力气大,把妈妈买的两个苹果占为己有,67.52看了之后,心里不服,于是两兄弟干了一仗。这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于是小数点决定为67.52讨回说法。过来几天,机会来了,675.2又在67.52面前耍威风,小数点实在看不下去了,它就悄悄把小数点从“5”的右下角移动到“6”的右下角(教师用红色粉笔点上去,再抹去原来的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6.752,它现在还能威风吗?从这个故事中,我們能想到什么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内容(板书: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动画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以及课堂效果。
二、设计递进式问题导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若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若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例如,一位老师在讲“圆的认识”之前画了一辆彩色自行车的挂图。教师将挂图上自行车的两个车轮用白纸盖住贴在黑板上,问学生:“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是自行车!”“老师送给你要不要呀?”“要!”教师把遮盖车轮的纸扯开,学生笑了。“你们为什么笑呀?”“两个轮子是正方形的,这样的自行车骑不动。”教师再把正方形车轮扯开,学生又笑了。“你们为什么又发笑呀?”“两个轮子是椭圆形的,这样的自行车骑上去会跌倒。”最后教师把椭圆形的车轮扯下,一辆美丽的自行车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问:“这样的自行车行吗?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呢?学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知道了。”这样以生活经验作引子导入新课,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三、设计逆向思维问题导学,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采用逆向思维激发学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突破一些思维上的禁锢,不仅可以拓展思维,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从多方面去验证自己的看法。不过逆向思维对于形象思维正在发展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设置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能力及思维方式相符,使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互逆式问题来引导学生。课本上的事例是:当快餐店的餐食标价是0.01元的时候,店里的客人排长队等待购买,而当标价为0.1元的时候,客人少了很多,当标价为1.00元的时候,顾客都说太贵了。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缘故,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三个数之间的大小,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试着把小数点向左移动。这样学生就会理解:一角是一分的10倍,一元是一角的10倍、是一分的100倍。可见,教师借助互逆式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所学知识,帮助学生从对立面去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数学课堂的效率。
综上所述,借助问题导学,可以使数学课堂更生动、高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问题,建构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