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摘要: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杠杆”教学为例,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展开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真实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寻物理规律,在应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科学推理能力,感受物理的乐趣和物理的实践性,培育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 课堂教学 初中物理
一、项目背景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项目式学习,采用大单元视角,注意创设真实的、鲜活的活动情境,以问题链为导向,在任务的驱动下,组织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进而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
在《简单机械》大单元视角下,结合物理知识逻辑、初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将“巧搬重石”项目课题拆解成 “用杠杆巧搬重石”“用滑轮巧搬重石”“用轮轴巧搬重石”“用斜面巧搬重石”四個子项目式学习课题,促进学生知识条件化,情境化,结构化。本文以“用杠杆巧搬重石”的项目设计为例,阐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物理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
二、项目进程
(一)巧用生活问题情境引入项目,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
驱动问题1:如何搬动重石?
任务一:体验撬棒搬动重石比徒手搬动更省力
老师准备改造房屋,遇到一块重石,如何搬动?学生亲身体验,徒手搬无功而返,进而提出用一根硬棍去撬动。教师适时提供撬棒,学生利用撬棒发现能轻松撬动重石。
(二)建构杠杆模型,了解杠杆五要素
驱动问题2:撬重石的工具软硬如何?使用过程中,撬棒怎样运动?为什么会运动?
任务二: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通过观察撬棒工作过程,提炼杠杆模型,并通过作图的方式将支点、动力和阻力画在撬棒上。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在体验中明确什么力使杠杆转动和阻碍杠杆转动,区分“重力和压力”,培养学生物理观念。
(三)思考杠杆转动效果的影响因素,引入力臂概念
驱动问题3:使用撬棒,能不能更省力地撬动重石?
任务三:学生思考解决方案,提出用更长的撬棒。教师适时提供长撬棒,学生对比两次撬动体验,发现手离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
(四)引发认知冲突,进行力臂概念的辨析
驱动问题4:可见杠杆转动的效果,除了和力大小有关外,还跟支点到动力的距离有关。那么该距离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还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任务四:学生观点不一,大多倾向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有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力臂概念的辨析。
教师利用自制教具,演示直杠杆尺和拐角杠杆尺挂钩码对比实验(水平平衡),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从类同物理现象应具有共性的本源性关系思考,相同的物理量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进而生成力臂概念。学生通过在撬棒上作图,进一步强化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
(五)从现象出发,激发“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求知欲
驱动问题5:探究当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有什么关系时,杠杆能够平衡。
任务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两次撬动重石过程中,力和力臂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关系在影响杠杆平衡。教师通过类比力学平衡状态,拓展杠杆平衡状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六)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撬棒省力原因
驱动问题6:为什么使用撬棒能省力?为什么使用更长的撬棒更省力?
任务六:学生在得到杠杆平衡条件后,利用其解释撬棒省力和不同长度撬棒省力的原因。通过问题的解决,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较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也切实体会到学以致用。
(七)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对生活中的杠杆分类
驱动问题7: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是杠杆?使用它们都会省力吗?
任务七:学生通过观察课上老师发给大家的奖品:羊角锤、核桃夹、剪刀、食品夹、指甲剪等物品。从一些较复杂的实例中抽象出杠杆的模型,并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归纳总结出不同种类杠杆的特点。
(八)项目成果展示,拓展延伸
驱动问题8:在不改变撬棒长度的基础上,能不能用撬棒更省力地撬动重石?
师生进行项目小结,总结收获。通过小组项目成果的集体展示,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拓展更省力的撬动方法。学生在展示中提出“沿垂直于杆方向斜向下压”“将支点向重石方向移动”等办法,亲身实践,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结语
本节课以“用杠杆巧搬重石”为线索,通过解决“为什么用杠杆?怎么用杠杆更省力?为什么这样用更省力”等问题,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近知识,重新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表层走向深度,切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2]
参考文献:
[1]黄鹏云.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下半月·综合),2019(6):16-17.
[2]周业虹.实施项目式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8):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