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霞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积,古诗词教学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赏析能力。在新课标下,如何改变以往的古诗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古诗词的教学效果,让优秀的古诗词文化得以延续传承。
关键词:新课标 古诗词教学 探析 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而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具有积极向上精神和高雅趣味。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以往教学方式的探析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释题→读诗→翻译→理解→悟情→拓展”。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古诗词失去活力和美感,限制学生的想象,使学习变得被动。因此,教师需要创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在新课标下,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应该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教学要有温度
古诗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感悟诗歌意蕴不能采用概括、讲述的方法,而应该采取生动形象的、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渲染意境。
(二)教学要有广度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节课一定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与本节课内容相关联的其他古诗词篇目进行拓展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共有三首,课文中只收录了第一首。教师可以将其余两首同时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令学生对古诗内容和诗作意境有更完整的理解。
(三)教学要有厚度
比如在教学唐代柳宗元的《江雪》时,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到诗人孤独、寂寞,抱负难以实现的情感,但其实课堂教学还可以继续延伸,可以由“蓑笠翁”引出姜太公钓鱼的故事,继而抛出一个问题:姜太公能钓到鱼吗?经过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了姜太公钓的并不是鱼,而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
(四)教学要有深度
有些教师在诗词教学环节都如蜻蜓点水一般,学生得到的知识和体验都处于表层,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独特魅力之所在。比如古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的“绿”,“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暖”,字面背后的深层含义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这正是需要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的地方,需要教师精讲、细讲,結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来引领学生由外到内、由形式到内容解读、欣赏作品,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悟作品丰富的意蕴,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