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要:培智学生的生活技能较弱,若不从小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走向社会可能会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老师应该重视培智教育工作。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善于借助劳动实践,达到培智教育的目标。现就具体培智策略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培智学校 劳动技能 教育探索 实践
一、培智学生劳动技能欠缺成因
(一)独立性较弱。造成培智学生独立性较弱的原因,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方面是家长教育因素。培智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较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无法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等等。另一方面,由培智学生生理、心理等因素所造成。有的培智学生在日常的活动过程中很难保证自身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二)缺乏分解能力。智障生在进行劳动课学习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所要操作的动作要领以及具体要求。对于培智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足,对某些简单劳动步骤只能逐步进行,对工具复杂的劳动内容来说,便易出现信心不足的情况,自然就达不到理想劳动效果。(三)适应能力弱。培智学生生活实践较少,其语言交流能力不足,不太适应新环境,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二、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可帮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劳动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技能与素养。因此,注重实践操作性是劳动教育的内涵,让学生融入劳动教育体系,是当前培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重点,主要围绕单元主题式展开,通常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订以单元为主题的完整教学方案,覆盖一学期教学任务。并将劳动教育和单元主题结合在一起,和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的基本目标,并紧扣单元主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劳动技能课程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劳动需要,把劳动能力作为课程内容的中心来安排,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让学生学会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常识和能力。[1]
(二)激励学生战胜困难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指出,“培智学校课程教学要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是重要的知识学习场所,学校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社会就业、社会生存打下基础。有些培智学生在穿衣服、收拾东西上存在困难,他们需要有战胜困难的强烈意识和本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战胜困难的短视频。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
(三)提出递进性要求
培智学生对劳动的信心需要鼓励,如果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于直接不讲究方式的话,可能会影响他们劳动的积极性。因此,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培智学生对于劳动的兴趣。老师对培智学生设置遞进性学习目标,不断使之体会到成功劳动的喜悦,使其渐渐地爱上劳动。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培智学生学习劳动的兴趣。此外,老师还需清楚培智学生爱模仿老师的行为表现,在劳动活动设计的同时,必须发挥自身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只有将这些优点充分展示出来,才能够吸引更多智障生对劳动的喜爱,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劳动知识的兴趣,最终使智力障碍学生也能学会更好地进行劳动。比如:定期进行大扫除,这次大扫除,教师为培智学生在各种劳动中做一个良好的演示,要选择一些简单的劳动进行演示,使学生们逐步建立起信心,后又提出了递进性要求,使培智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一些难度大的劳动。此外,教师也应该注意引导,使培智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劳动中来。他们在劳动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坚持鼓励加引导的基本原则,借此逐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其从心底里体会劳动带给人们的喜悦。[2]
(四)做好分解劳动环节的工作
培智学生因种种因素,在一般人眼里容易的一件事,对他们而言则是相对困难的。尤其是一些生活和学习都有一定困难的智力障碍者,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无法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等。对于不同的劳动内容教授,教师可对劳动步骤进行分解,使培智学生逐步获得各项劳动技能。这种教学形式是基于对学生心理需求与智力特点分析上提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对达到预设培智目的是极有好处的。
总结:培智学生是需要精心浇灌的鲜花,作为教师,要公平地对待他们,把教育和引导作用落到实处,逐步培养其劳动技能,促使其从小培养良好的劳动品德,在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争取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范士勇.培智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8(15).
[2]吴丽华.培智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