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带有“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给学生一个带有“情感的课堂”,陪伴他们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一)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学生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适时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淡为乐”。
(二)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只是倾听者,无法“交流”。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一)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学生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学生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二)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学生们引领到最肥沃的土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三)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学生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一)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学生们充满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学生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二)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