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
摘 要: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的,围绕生本理念的具体概念展开分析,综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了提升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具体策略,改善传统教学过程中群体合作缺失、观察对象单一、观察道具多元性不足、观察结果缺少反馈的矛盾问题,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方案,强调通过任务进行引导,增强学生自主观察意愿,科学组织观察实验,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合理进行活动延展,强化学生创新意识,这对于小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有极强的促进作用,更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数学;观察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优化,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已经成为了多方关注的重点,同时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全面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了核心教学目标.而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学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理顺逻辑思维,还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而观察能力的提升,依赖于科学的组织和引导,让学生知道如何观察、从何种角度进行思考、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而想实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从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角度出发,以解决误区为途径,为学生营造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及讨论空间,在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生本理论的基础概念
生本理论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认知能力,遵循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从当前大多数的教学研究成果上来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更强调师生互动以及自主活动,即在为学生传递了正确的观念和理论之后,可以让学生以自身的兴趣爱好為出发点,大胆地围绕课堂主题进行互动和讨论.教师则需要从原有的课堂掌控者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组织规划的同时,以学生的朋友角色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灵活、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大胆思考,能够释放学生的天性,也有助于知识生成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知识生成理论和生本理论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主要讲求追寻自然,符合客观逻辑.知识的形成本身便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总结的经验,那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论背诵和任务训练,而是将学生还原到知识形成的环境中,借助环境中的各项素材以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实践中逐步探索知识,借助实践验证理论,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实践经验.而以上这一整个过程,学生都遵循着自身的需求以及情感自由地活动.此时的课堂更倾向于是一个灵活的活动空间.
在这样的教学空间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由的学习体验和状态,从而大胆地互动,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潜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寓教于乐的重要性,更可以提升主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传统学生数学观察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而教材中也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比如观察物体(一)、观察物体(二)、位置与方向等等,都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仔细观察.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落实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一部分缺陷,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1 缺乏群体互动讨论及合作
观察行为的本质是通过人眼获取客观物体的一系列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人的头脑加工之后,转换成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而经验以及成果是否具备价值,还需要在讨论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但是当前一部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学生用耳朵听,却未能引导所有学生学会张口讲以及互动交流.大部分学生在观察教师提供的素材时,头脑中会形成较多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往往无法进行倾诉和讨论,想法的真实性是否能够得到验证,往往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一部分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虽然和准确答案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意识.但是若教师未能给予充足的讨论和互动空间,单纯地观察、自我想象、自我认可或否定,并不利于学生全面的信息收集,也不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建立观察视角.
2.2 观察对象多元性不足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观察道具通常以自制教具为主,或者教材中给出的模型;这些观察对象虽然是最为标准的道具,但是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于事物的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眼中有多种素材和角度,对于相同的观察对象也有不同的解析方法,而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类似的观察对象,这是落实生活化教学的必要途径.但是一部分教师碍于课堂时间限制以及教学规划限制在提供观察对象的过程中,存在多元性不足的现象,与生活以及学生认知之间缺乏关联,影响了多角度观察习惯的塑造.
2.3 缺乏观察结果的反馈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生活中的未知现象,并且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观察能力提升的评估过于僵化.一部分教师单纯地认为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便代表着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但这种评估方式忽略了学生的模仿特质,尤其是在教师在课堂上给出大量例题之后,学生为了追求正确率,往往会根据教师给出的例题进行模仿,其回答准确率虽然有所提升,但是缺乏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而对物体的观察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多个层面也有多种观察结果.但是部分教师未能及时倾听学生的观察反馈,未能了解观察行为对于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这不仅无法快速判定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会导致后续的一部分教学组织规划功能性丧失.
3 生本理念下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策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多角度思考、合理讨论是重点,而观察的对象也需要具备多元性和灵活性,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教学规划和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最近发展区,这样才可以提供更为精准的教学引导.本文则是以小学人教版教材“观察物体(二)”作为主题进行课堂规划,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出了多个观察能力培养的方案,从而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3.1 科学投放实践任务,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
生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需要依托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那么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动起来,灵活思考并且大胆创新.可以通过任务引导的方式来构建多元化课堂,合理地投放观察任务,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给出的知识定理以及逻辑规律,让学生在任务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解放学生的天性,更可以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而任务的设置需要凸显出“观察”这一行为,那么就是要考虑小学四年级阶段学生对于物体观察的常规习惯.四年级的小学生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于陌生事物的兴趣较高,但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在观察陌生物体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其颜色、形状或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元素所吸引,也就导致一部分学生的观察行为无法抓住重点.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在下发观察任务的过程中,考虑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有哪些,然后将其中的重点标注出来,通过口头描述或者观察对象改造的方式来完成.
例如,在新课导入的环节,教师在多媒体图片上呈现出了4组空瓶子的摆放方式以及一组现实场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① 与现实场景的图片进行对照,观察4组摆放方式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得出的?② “倒下的瓶子”从某两个角度观察,只能看到底部的“圆形”,怎么分清是瓶口向前还是瓶底向前?
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讨论,有学生发现瓶子并不是透明的,那么在瓶底上画上花纹,相对应的一侧观察图形也需要呈现出花纹,若学生观察出的“圆形”并未出现花纹,则代表这一侧为瓶口方向.
以上这一系列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完成本单元需要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灵活地进行移植条件的优化,对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更可以在短时间快速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课堂互动,也有助于提升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3.2 合理设置观察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生最大的特质便是活泼好动,在日常课堂上需要教师长时间地强调课堂纪律,这便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过于约束自身行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升.那么教师不妨在观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适当地放开常规的课堂管控规则,让学生能够大胆地活动、讨论、举手发言.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让学生将小立方体拼成几何图形,然后正确辨认不同方位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这种实验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多元性特点,不妨为学生出示这样的活动要求,将4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图形,每一人只允许改变其中一个立方体的位置,然后从不同的方向将形状画出来.
然后给予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小组的所有成员都需要得出不同的结果,然后整理成报告提交.若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立方体的规律.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快速进行问答,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不同视角下的立方体结构,然后将立体魔方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快速观察、对比,说出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观察得出的结论.小组互动的过程中,答对的学生将得到相应的奖励.
这种互动实践的方法能够让学生积极投身到观察行为中,不会再束手束脚,而不同小组之间的竞争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烈的氛围也可以让学生快速参与到思考和互动中.
3.3 科学设置观察训练,反馈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仔细观察,大胆思考.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观察训练,将观察的对象以及渠道,从课堂中向其他领域进行拓展,这一过程可以依托常规的课后服务来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亲子互动等方式实现.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以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将学生情绪,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观察物体(二)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物体形状和相对位置的观察,并且在头脑中建立空间关系,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将这样的教学目标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以及拓展活动中,更需要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娱乐行为.
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近些年较为流行的文创产品、空间造型艺术品、视觉错位图象等等.这些作品往往是从多个角度选取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场景进行拍摄得到的图片,或者制作的手工.当学生初步认识到这些艺术品的趣味性和价值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进行制作,然后进行小规模地展出.
这种方式虽然超越了教材中提出的物品观察范围,但是能够让学生提前接触到有关空间逻辑的相关规律,在培养学生创作兴趣的过程中,也可以认识到数学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日常生活观察积极性,进而满足学生观察能力提升的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依托生本理念进行课堂组织和规划,打造灵活多样且具备趣味性的教学体系,为学生营造开放、自主、灵活的互动空间,将常规的课堂转换成学生自由探索和发展的场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为学生营造积极思考以及主动参与的空间.此外,以学生的成长为根本,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仅可以让观察类教学有着更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可以转变传统课堂枯燥的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其进.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实践建构[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4(12):3940.
[2] 郑燕云.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J].亚太教育,2021(23):121122.
[3] 厉建荣.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J].华夏教師,2018(4):7677.
[4] 于道洋,宁连华.试论墨家的理论精神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21,30(5):8791.
[5] 钱大林.立足生本理念,提升数学理解——关于一道函数题讲练的思考[J].数学通报,2012,51(12):2528.
[6] 李军.从“插秧”到“直播”——小学数学实施生本课堂的理性探求[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S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