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品格和优秀精神品质,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自觉把握历史规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使命重任等方面。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彰显出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坚定站稳党性立场与人民立场相统一、坚持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统一、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着力解决现实问题相统一的系统特征。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必将为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 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规律 人民至上 斗争精神 使命担当
张晓婧,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献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可以理解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勇担历史发展使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掌握斗争与发展的主动权、积极推动历史进步、奋力开创美好未来的宝贵品质。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使命、性质和宗旨。这一重要概念由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总结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重大历史时刻提出,并被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的讲话中反复强调,是党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自觉、更为主动、更显自信的重要表现,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一、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刻内涵
纵观百年党史,党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坚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生动诠释如何赢得历史主动,从而赋予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以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刻内涵可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其中,自觉把握历史規律是“知”,坚持人民至上是“情”,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意”,勇于担当使命重任是“行”。“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认知维度是前提和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认识历史规律的问题。情感维度贯穿认知维度、意志维度和行为维度,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怀着怎样的情感、站在何种立场上推动历史进步。意志维度是支撑认知维度、情感维度、行为维度的力量源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行动维度是认知维度的逻辑后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奋斗目标的问题,是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客体化,是推动精神从理念层面到落地实现的过程,这一维度是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落脚点。
1.自觉把握历史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1],“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科学把握历史规律。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3]为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会让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变为主动?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上自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生动体现。
自觉把握历史规律,首先在于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历史主体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艰苦探索,发现和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唯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系统、深入地研究历史规律及其作用趋势,才能准确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大势,进而赢得创造历史的主动权。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在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面全方位学习西方,却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1],体悟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党、兴党和强党,并且始终坚持在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与思潮中坚守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自觉把握历史规律,还在于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历史,从“走俄国人的路”[4]到“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5]再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立了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一百多年来,无论中国革命处于高潮还是转入低潮,无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一路高歌猛进还是面临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武装挑衅和破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握历史大势。
2.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7],“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8]。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9]。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最大政治优势,将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一方面是指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地依靠人民。人民不仅是历史“剧中人”,也是历史“剧作者”。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促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汲取人民群众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力和实践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重要原则和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能否真正赢得历史主动、推动历史进步,还要看能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将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如果不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就会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将历史看成只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而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被动的“惰性物质”;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看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看到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推动革命过程中的伟大作用,认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毛泽东进一步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高度评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因此,人民立场是凸显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实现历史主动的坚实根基。
坚持人民至上,另一方面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了人民,始终厚植深厚的人民情怀。确立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遵循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原则。《中国共产党章程》开宗明义宣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规定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3]。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要无限热爱人民,矢志造福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的成效如何,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党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而且是党始终葆有的情怀境界,深刻彰显了党深厚炽热的为民情怀。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对人民的承诺,深情地指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5]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情感、为人民的情怀,浸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属性,人民情怀是这一思想的显著特征。正是为了人民幸福,秉持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人才能一往无前以赴之,夙兴夜寐以求之,不遗余力以成之。
3.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爭,砥砺前行,奋发有为”[6]。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秉承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顽强拼搏的斗争品质,在艰苦奋斗和不懈斗争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7]。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一方面体现在我们党敢于斗争、勇于胜利。“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8]党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诞生,在磨难挫折、奋起反抗中成长,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顾个人安危荣辱,在不同时期特别是重大历史关头,发扬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在斗争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业。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领导开展井冈山斗争,不因革命低潮而放弃、不为形势困难而退缩,敢闯新路、勇于胜利,探索出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党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英勇无畏打赢抗美援朝战争,奠定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决定兴办经济特区,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顽强拼搏、矢志奋斗,书写出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改革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因素相互交织、变幻莫测,斗争领域是广泛的,斗争对象是多样的,斗争形势是复杂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另一方面体现在我们党善于斗争,不断增强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增强斗争本领,科学预见形势发展的未来走势、蕴藏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好战略谋划,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1]党历来重视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解决斗争中的本领恐慌问题。党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党善于灵活运用斗争策略,掌握高超斗争艺术,准确把握斗争时机,合理选择斗争方式,竭尽所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求合作,以斗争求共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在前进中肯定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新难题,呈现出新特点,这就需要坚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相统一,在波谲云诡的斗争环境中对面临的重大斗争考验作鞭辟入里的分析,矢志不渝坚定正确斗争方向,以更为顽强的斗争精神推动各种矛盾的解决。
4.勇于担当使命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做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担当者,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困难。”[2]担当精神,是衡量一个政党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重要表现,是一个政党水平和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集中表征。勇挑历史重任,敢担使命责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并使之落地生根,外化为推动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自觉行动。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担当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担当思想,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并创造性地把初心使命融入百年奋斗历程,是典型的使命型政党。勇于担当使命重任,一方面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坚持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担当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大任,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领导中国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站起来”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担当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重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主动应战新政权面对的接踵而至的各种困难,坚持进行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做出改革开放历史性战略决策,从而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富起来”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担当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使命,凝聚起十四亿中华儿女共筑偉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强起来”的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全面彰显了党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战略谋划与使命担当。
勇于担当使命重任,另一方面展现在中国共产党勇立时代潮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自觉行动上。正如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2],秉持人类视野和世界情怀,从未把眼光局限于本党本国的范围,而是把为实现人类解放的进步事业视为己任,和世界人民一道推动历史发展的车轮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进。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再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共产党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精神,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谱系贡献了新样态,促进了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前进发展。一百多年来的奋斗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心系人类共同命运,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发展、捍卫国际秩序方面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获得全球多数国家和绝大多数人民的广泛认同、赞赏,展现了负责任大国执政党的博大胸襟与责任担当,凸显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系统特征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孕育形成于建党伊始,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得以锤炼锻造,其科学内涵的四个层面充分彰显出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坚定站稳党性立场与人民立场相统一、坚持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统一、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着力解决现实问题相统一的系统特征。
1.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首先强调自觉把握历史规律,这就内在地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前提,才能够有效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百多年来,党正是因为始终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有效地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带领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如果不承认历史发展有着客观规律性,就不可能找到中国社会运动的规律,这些伟大成就也不可能获得。历史规律的获得从来不是外在于认识的主体,更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3]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正确抉择、采取正确行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充分发挥能动性作用,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注重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或者只注重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都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会直接影响对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刻把握。只有深刻领悟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发现和掌握先在的客观规律,探索和运用生成的社会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勇于开辟未来。
2.坚定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的统一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面向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内蕴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政治立场事关根本,只有站在党性和人民性的立场上,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力来自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所有理论和奋斗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历史上看,党的理论及其路线方针政策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智慧。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而不懈奋斗。从实践看,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党既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致力于实现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党既贯彻重大决策部署,切实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又着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真正反映人民心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2]。这充分彰显出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展现出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3.坚持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统一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斗争性,要求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在伟大实践中协同推进。一方面,自我革命体现了社会革命的组织力量,是推进社会革命的前提、基础和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党内思想净化当成一项重要任务,就应该同私有制下的各种非无产阶级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3];无产阶级革命与其他任何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经常自我批判”[4]。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理论上的彻底性和对资本主义社会彻底批判的革命态度,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5]。党的自我革命关系着推进社会革命的主体性力量建构,自我革命的程度决定着社会革命的实践成效。可以说,没有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富有斗争精神、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没有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底气和信心。另一方面,社会革命是方向、目标、动力,社会革命的成效是检验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标尺。党的自我革命之于社会革命具有引领性的重要地位,党领导的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是党的自我革命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指向。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原因就在于党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1]一百多年来,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和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形成的党的自我革命理论“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数千年间从‘汤武革命‘国民革命到‘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革命话语体系”[2]。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辩证统一、良性互动,不仅揭示了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宝贵经验,而且彰显了党遵循历史规律、尊重历史主体、担当历史使命的智慧和情怀。
4.实现崇高理想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统一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目标取向和着力点,既着眼于宏观、远大的崇高理想,又立足于具体、现实的问题解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担负着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使命,担负着推动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对历史使命的自觉认定、勇于担当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党逻辑。历史使命的认定、承担与实现是大道、根本、主线,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设过程的始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自诞生伊始,就对自己在不同历史阶段肩负的具体使命和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有着明确的认知。在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党始终立足现实,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历史大势,做好当下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进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征程上,为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三、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史诗的精神密码,理应好好传承。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可以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精神力量。
1.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精神力量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进复兴伟业,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4]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贯穿百年党史,串联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必然要求党始终保持检视和审思自身问题的主动性,以历史主动深化自我革命,推进自身建设这一党的根本法宝。
一是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增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陶冶无私奉献的高尚政治情操,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建设是统领,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主动站在政治的高度,从政治上看问题,才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提升工作的主动性。二是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夯实党的纪律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百年大党纪律至上,越是在历史关键时刻党越是主动强化纪律建设。从革命年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新时代严明党的纪律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纪律建设为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障。三是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强化党的制度建设,主动研判党的制度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党自身制度的效能,提升党的国家治理效能,为党的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一整套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四是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党的建设领域广泛、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是一项系统性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1]思想建设作为党的铸魂工程,是连接党的建设各方面的一条红线,始终引领和贯穿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之中,是党把握历史主动的独特优势,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奥秘所在。一百多年来,党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各历史阶段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变化,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三次飞跃。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党的理论武装上用功,在指导实践上求效,在理论创新上着力,实现党民同心,为凝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共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有力精神指引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与智慧启示,不仅是党总结一百多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宝贵经验,也是党在新时代主动把握治国理政的规律与方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指引。
首先,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中的人民立场,要求我们党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动力、以人民为目的、为人民担当。人民立场是党站稳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执政能力,说到底就是我们党为人民、靠人民治国理政的本领”[2]。唯有坚持人民立场,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断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为推动党治国理政的强大力量。其次,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指引着党在推进治国理政中保持斗争精神。新时代推进治国理政,面对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四大考验”长期、复杂、严峻地存在着,“四种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必须继续大力弘扬斗争精神,主动推进各种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在前进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难题,这就要求党主动迎难而上,增强斗争本领,坚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相统一,主动把握时、势、事,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党还要善于调动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力量。例如,成功阻击新冠疫情、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治国理政中党凝聚人民群众斗争精神、激发人民群众斗争热情、发挥人民群众斗争力量的典范。再次,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指引党在推进治国理政中始终具有保持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底线思维。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风雨如磐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每一次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都坚持“我们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1]。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运用底线思维预判历史发展,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在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應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2]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为打好各种防范、抵御风险的准备之战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战略主动战提供了有力指引,有效应对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前进。
3.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3]。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引领着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不懈奋斗,向人民交出了优异的世纪答卷。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继续砥砺百年大党奋进,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一,以科学的历史思维把握“国之大者”。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内蕴着遵循客观历史规律和善于把握历史大势的科学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要牢记“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是影响国家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和最重大的事情,关乎前途命运、发展全局、事业根本。新征程上要抢抓历史机遇,继续赢得历史主动,就要运用科学的历史思维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时代内涵,对国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数,握大势、谋大局、算大账,多出大智慧、多讲大战略,为复兴伟业贡献力量。其二,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之“主动”的精髓要义是历史主体以高度自觉和清醒主动的状态推动事业发展和前进。“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4]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深刻理解习近平同志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要进一步主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从党的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中进一步坚定“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其三,以强烈的历史担当统筹“两个大局”。勇毅前行的历史担当意识是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的突出表征。中国共产党强烈的担当精神不仅体现在主动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而且展现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自觉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5]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新征程上必须认清“两个大局”相互作用的关系,明确中国在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以矢志不渝的担当精神统筹好“两个大局”,以有效应对和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4.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提供科学精神引领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人类究竟往何处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1]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需要深刻的历史自觉和战略定力。在人类社会面临关键抉择时,如何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综合有关重要论述的具体语境来看,在风险挑战面前做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顺应世界变化大势、呼应人民群众期待、心系人类前途命运的战略抉择和正确行动,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重要内涵。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为我们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顺应历史大势、引领世界潮流提供了科学的精神引领。
第一,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坚持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之路,不搞对抗,不搞零和博弈,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我国始终是合作共赢理念的坚定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积极阐释合作共赢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强调“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以各国共同利益为重,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2]。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设立丝路基金,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等,都充分证明了我国始终是合作共赢理念的真正践行者。第二,遵循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不搞封闭,不搞唯我独尊,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改革开放是党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3]。第三,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把握战略主动,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未来勇毅前行,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多边主义之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勇做世界发展大势的引领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4]。对历史最好的敬礼,是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尊重,是引领更美好的未来。回眸百年党史,党之所以顺势而为、因势而谋、乘势而上,正是因为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展望未来前进道路,党更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将历史主动精神转化为现实奋斗力量,以更加自觉和主动的精神力量满怀信心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创造新征程的历史伟业。
〔责任编辑:洪峰〕
本文为安徽省高校思政能力提升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sztsjh-2022-7-14)、安徽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课程类建设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0xsxxkc005)的阶段性成果。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7页。
[2]《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4日。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45页。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1][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第1471頁。
[2][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6页,第19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0页。
[5]《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3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
[1]毛泽东:《创刊宣言》,《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3]《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7日。
[4][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7页,第27页。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44页。
[6]《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人民日报》2022年3月7日。
[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9页。
[1]《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224页。
[2]习近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页。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
[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8页。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4页。
[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5页,第64页。
[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第474页。
[1]《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1月12日。
[2]祝灵君:《党的自我革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0期。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97页。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3页。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3页。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94页。
[1]《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8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02页。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页。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6页。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7页。
[1][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第21页。
[2]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页。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