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 韩子炜
摘要:个性化学习以尊重生本实际为前提,以学生自主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情境性任务驱动为途径,以进阶式素养提升为引领,通过走班制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找到合适的成长路径。教师可以运用“四导”策略为学生设计导案、当好导师、组织导生、适时导评。导案是目标,更是支架,要避免同质化;导师是指导,更是点亮,不能越俎代庖;导生是协作,更是团队,切忌单打独斗;导评是激励,更是引领,要彰显核心价值。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走班制;学习策略
在以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为标志的“三新”改革中,“以生为本,尊重个性”的新理念已经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教学生活。选课走班已经成为当前普通高中教学的新常态,但是部分教师面对新变革时,习惯上不适应、理念上难转变、行动上走老路,以旧经验应对新形势,以教材知识训练课程素养,以高压束缚学生个性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因此,如何指导学生适应走班制教育新常态,转变师生传统“他主”的教育习惯,进而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学习潜力,使其能自主、会选择、善学习,成为教师必须应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传统小学教学组织以行政班为主,以统一化基础、标准化流程、固定化组织和集体化学习为特征,采用统一面授、限定课时、学生被动接受为基本模式。这种教育架构有利于大规模组织受教者统一学习、集中讲授,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走班制是在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诞生的中学教育新常态,呈现出课程选择的多样性、班级学生的流动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征。这是信息时代、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的必然,怎样才能让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学习呢?在现有客观条件下,走班制就是比较适时的改进。它解放了学生,让学生主动规划未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实现了个人发展的自主、自为、自励。学什么,自己可选择;怎么学,自己能管理;学得如何,自己能预设。打破了“定制餐”的束缚,享受到“自助餐”的多样化选择,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机制保障。
个性化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人们常说的自由学习、适性学习或者分层学习。本文所说的个性化学习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育价值,针对学习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结合学习者实际进行优化的学习策略和活动。这不是标新立异,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实际化和具体化。首先,以尊重学生实际为基础,量身定制学习策略,即我们常说的分析学情。在排除社会、家庭和学校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学生智力、身心和品格等情况,这是教育的起点。其次,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前提。学生处于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其表现各异。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重视“四个保障”:保障学习目标,时空可控、可预期;保障学习心境安全,被理解、受尊重,课堂上想说、敢说、能说、会说;保障课程资源丰富,方便交流分享;保障评价的激励性和持续性,使学生变厌学、惧学为知学、乐学。以情境性任务驱动为途径。任务驱动是当前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学习者面对任务时,能置身于复杂的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情感。
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为降低学习者的信息负担,解决信息过载,避免机械刷题,提倡个性化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所以,教与学是相对的统一体,只有“以个性化的教促进个性化的学”,突出“教”的个性指导,才能真正实现“学”的个性化发展,走班制下高中生个性化学习“四导”策略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要的有益探索。所谓“四导”,即导案、导师、导生和导评。导案是明方向,探路子;导师是研学情,架梯子;导生是找学伴,组队子;导评是定标准,学样子。通过“四导”策略激发自觉性,丰富体验,创设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机制。
1 导案定向,教学相长
导案,即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课程标准,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学情而预设的“教学合一”方案,它是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导”是指导,方法和方向;“案”是方案,设计和规划,重在唤醒主体、激发潜能和学法指导。不同于教案重教,学案重练,导学案繁杂的同质化教学,主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学习目标)、学什么(学习资源)、怎么学(学习策略)、学得如何(学习成果)等个性化问题。实施策略:一是时间要贯通全学程,课前预学指导,课堂适时引导,课后随机辅导,統筹琐碎学时,以学时代替课时,指向具体,要求明确。二是内容要依标调整,认清学情,落实集备,大处着手,细节放开,限定底线,不设高线,围绕核心概念拓展学习资源。三是途径多样,在听、说、读、算等常规方式中,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提供任务支架,引爆思维灵感,尽量少提结论性、琐碎性、填空式问题,要让学生不看书做不了,看不细也做不准,想不透更做不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2 导师引领,全面发展
导师虽为“师”,但重在“导”,所以传播思想,深化认知,关注成长,与当前高中选课走班、学分制相结合,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导师的主要作用为价值引领、心理疏导、学习领航和生活指导,与传统班主任工作有相似,但也有不同。教育对象方面,由面向全班转为关注个体;指导内容方面,由侧重学业转为立德树人;管理方式方面,由被动跟进到主动探究;课程方面,由学校安排到学生选择。导师服务更具体,学业辅导更精准,身心关怀更贴心。实施策略:一是双向选择,全员参与。学生初入高中,面对课程调整、学业规划、生涯困惑等无所适从,学校应及时组织师生签约,选定导师,帮助学生先适应、后规划、再调整。二是了解学生,个性定制、逐步优化、尊重学生意愿和兴趣,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学生学习、成长做出客观分析和指导。三是培养能力,协同育人,家、校、社携手共进,帮助学生养成爱参与、会表达、善交流、能倾听、勤反思、勇担当的良好品格,通过作业辅导、上课表现、交流谈话、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其综合素养。四是相信学生,爱心育人,真诚关爱学生,深入餐厅、宿舍,听倾诉、看生活、化解难题,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愿意与导师分享心里话。五是尊重个体,包容后进,精准分析,对症下药。导师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交流灵活,对话畅通,开诚布公,是学生真正的知心朋友。
3 导生互助,智慧共享
导生制以同学友谊为联系,以传承、帮助、带动为目标,以学习小组为载体,集导师助理、生活助手、小组助学为一体。高中生个体自主能力、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差异很大,除了导师辅导、帮助外,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也不容忽视。学生之间学识接近,心理相似,语言相通,共处更久,交流便利,可避免教师居高临下的压力、权威评判的批评和专业术语的轰炸,这些虽不规范,但习性相近,更好理解,争论无障碍,表达更自由。因此,一旦形成导生关系,其生态效应将无可替代。实施策略:一是新生入学是关键。学生初入高中,面对环境变化,人际陌生,课程调整和学法改变,学校要做好衔接教育,先帮他们选好导生,以同级为主,优劣互补,先自选后约定。导生互助内容和方式不限,可以是学业,也可以是生活,更可以是知心朋友之间的心灵沟通。二是激发兴趣,加强交流。平时关心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化解生活困难,解决学习问题,协调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环境。学时既合理竞争又捆绑组团,互帮互助,警示督导,共同进步,做良师益友。三是合理定位,主动担当,发挥传、帮、带作用,充分利用“感恩情结”、责任意识、成功体验、学习比赛和赏识反馈等办法,增强导生之间的黏合力和抗压力。四是建立学习小组,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责任分工为基础,以组员合作为动力,建立运行机制,充分组织学习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让组员人人有责任,个个有使命,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導评激励,进阶内化
“导”即督促、激发,“评”即注入、生成。其内涵指向学生主体,以关注学生发展为前提,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基点,以核心素养内化为落脚点。导评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控制,而是为了激励和提升,既看结果,也查过程,关注成长。一切以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为依据,将即时评价的时效性和进阶评价的持续性相结合,尊重学生个性,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导向性,构建多维、立体化评价体系。实施策略:一是聚焦目标明方向。以生为本,唤醒潜能,紧扣“四课”定标准,即课标、课程、课堂和课业。抓住“四度”看进步,即目标达成度、活动参与度、问题有效度和自主学习度。二是即时导评要灵活。评价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言要生动、巧妙,方法要机智、灵活,紧盯思维困惑和认知升华的关键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素养点,摒弃评判式、说教式、贴标签和主观好恶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思”起来、“活”起来、“笑”起来。三是“三问”启思勤反馈,即设问、反问和追问。预设问题要精准,主旨、任务、问题衔接要贯通,逻辑严密,真实有效。反问驱动要明辨,不妄下结论,不急于定性,给学生多留思考空间。追问探究勤反馈,尊重个性、鼓励表达、多听快思,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及时追问引导,设疑纠偏,深化思维进程,反馈探究成果,提升学生学习进阶能力。四是多元导评聚活力。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基础,评价主体有自评、他评和师评;评价方式有课堂展示、学分认定、主题任务、活动表现等;评价方法有过程评价、行为观测、结果评价、增值评价等,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融合渗透,进阶内化;切忌表扬无休止、批评太随意、指责太挑剔的导评。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校教育是学生灵魂的唤醒和引导,走班制下“四导”策略让学生多了些自主、多了些思考、多了些激励,这种看得见的激励和个性化的引导,既保障了课程扎实落地,又关注了学生个体的丰富多彩。涵养诗性、培育德性,点亮了生活、优化了生态,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书,范国睿.未来全球教育公平:愿景、挑战和反思——《基于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2):6.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8.
[3]李伟.个性化教学的教师之维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3(5):134.
基金项目: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走班制下高中生个性化学习指导策略研究》(GS〔2022〕GHB105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