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泥塑艺术是用黏土制作成各种生动形象的民间手工艺,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小学美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改革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提出,小学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越发重视。小学美术作为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也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基于此,本文将泥塑教育与小学美术课堂联系在一起,从泥塑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现状出发,分析泥塑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能够有效帮助泥塑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相应策略,来激发小学生对泥塑艺术的兴趣,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动手创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泥塑艺术 小学美术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8-0142-03
泥塑既是独立的艺术形式,也是雕塑艺术的一种方法,是较为立体的造型艺术,主要以天然黏土或者现代技术合成的雕塑泥作为其材料。一个完整的泥塑艺术品一般要经过捶打、摔、揉、雕、塑造、捏和磨光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考验泥塑制造者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等能力。因此,将泥塑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立体创新思维的形成、动手能力的提高,也能帮助学生培养表现力、观察力以及与人交流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更能够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美术更深层次的含义。
一、泥塑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时出现的问题
(一)泥塑教学资源有限
在现实的泥塑教学中,一些学校虽然开展泥塑教学,但是对泥塑教学的重视并不够。大部分学校简单地设置了小学美术课程中泥塑艺术教学的课程时间,一学期学习时间里帮助小学生对泥塑进行了解和学习捏造泥塑的课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可以看出泥塑教学的课程时间资源不够。[1]除此以外,小学对泥塑需要的教室空间以及泥塑所需要的素材资源也是准备不足的,一般是将黏土或者人工雕塑泥等课程资源让学生重复使用,不能帮助学生完整地完成泥塑作品,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导致学生半途而废,逐渐对学习泥塑失去兴趣等。其次,学校泥塑教学的教师资源也是参差不齐,学校大多聘请非专业的泥塑教师来教导学生学习泥塑,教师自身泥塑相关的知识掌握较少,且泥塑制作的动手能力较弱,不利于小学生对自身泥塑制作增加信心。
(二)泥塑教学方式枯燥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泥塑的过程中,一般是先采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泥塑的起源、制作工艺以及其主要分布地区和地位等等比较枯燥的知识。在理论知识教学完后,教师会向学生展示自己做的或者学校现有的泥塑成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泥塑的魅力,但是一般成品较少也较为珍贵,学生没有近距离观察接触的机会。展示成品后,小学美术教师开始示范泥塑的制作流程和手法,但这个过程比较枯燥,且教师的制作过程速度较快,细致的手法较难,不利于学生短时间学习掌握。在这一流程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成品模仿制作,且认为模仿得越像学生的制作越成功,完全忽略了泥塑是一个思维创新的制作过程,没有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制作千篇一律的泥塑,既没有艺术性也没有个性,甚至可能禁锢学生的思维,会让学生在重复的动作中觉得枯燥,不利于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的提高。[2]泥塑教学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师提高其教学效率,不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甚至可能会导致教师在自己固有的思维里打转。
(三)泥塑教学评价片面
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从教师方面给予的鼓励和指导。但教学评价是具有双重性的,不适当的教学评价有时对教师的教学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厌恶这门课程的教学老师和课程内容。教学评价运用到泥塑教学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小学美术教师在小学生心里的权威是比较高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十分重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会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美术教师在进行泥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评价片面、主观或者以结果为导向,是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泥塑教学的兴趣的,影响学生泥塑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美术教师的课堂任务完成不了。一些美术教师对学生的泥塑作品进行评价时,一般是从学生的作品模仿度高低来评价其作品的优劣,这种评价会打击学生在制作泥塑的过程中创新自己的制作思维,会形成一味地跟风模仿,否定自己的创造,产生自卑心理。也不利于学生对泥塑提高兴趣,因为一直模仿一个作品会产生审美疲劳,也会让学生的审美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泥塑艺术思维的发展。
二、泥塑艺术有效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拓展泥塑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在课程中提供教学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有利于教学开展的条件,其中包括课时、教材、课件、场所和师资等各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能力和效率,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助力。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针对教学资源以上的相关作用和上文泥塑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和拓展泥塑教学资源的策略。[3]本文认为优化和拓展泥塑教学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是教师应该积极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例如泥塑课程的时间有限,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联系,让家长一起加入提高学生泥塑制作水平。让泥塑制作融入学生的生活,以此来解决学生重复利用黏土,不能制作完整作品的局限,也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增加对泥塑制作的興趣,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减少泥塑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
其次,教师还可以积极发现和优化有限的泥塑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在开展泥塑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学生针对一个成品重复制作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给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成品,让学生去观察比较从而学习泥塑。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积极提升自己对泥塑相关知识的了解,以及动手学习泥塑制作手法,让自己在泥塑艺术知识方面的欠缺得到补充,让自己在泥塑教学时提升优势,及时更新自己泥塑相关专业知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将泥塑艺术相关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也有利于树立自身在泥塑教学方面的权威性,增加学生对泥塑教学的信心。又如,教师在教学湘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0课《艰苦岁月——泥塑》前,教师应该去了解泥塑的相关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泥塑艺术作品特色。如教师在进行人物动态塑造表现课前,应该提前了解、学习泥人张等艺术家的泥塑艺术作品,并明确其艺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的情感。在了解相关内容后,教师应该进一步地对制作泥塑的过程和手法等进行实践学习,指导学生做好实践加理论的准备。
(二)創新改善泥塑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教师使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能取得成果一般都是因为其教学方式的创造性和合理性。[4]本文将教学方式的作用与上文的泥塑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方式枯燥单一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得出教师想要将泥塑教学有效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改善泥塑教学方式。本文认为小学美术教师创新改善泥塑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是设置情景化教学。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置相应的情景化教学。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善于学习和模仿,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情景化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泥塑艺术,注重让学生在广泛了解情境中的泥塑形象,在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受到泥塑艺术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拓展创造思路。例如,教师在教学湘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0课《艰苦岁月——泥塑》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说唱俑的图片、泥人张等名家制作泥塑作品过程的视频以及一些对泥塑作品进行解说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构建模拟泥塑形象,增加学生对泥塑的认知。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观察真实的泥塑作品,让学生进入一个更加生动的场景中去体验,帮助学生提升对泥塑艺术的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进行游戏化教学。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将学生的天性融入到泥塑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进一步对泥塑艺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学生培养泥塑艺术方面的能力提供助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湘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0课《艰苦岁月——泥塑》时,除了采用上文的情境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捏表情包”的游戏。教师先展示几个自己捏的简单的表情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情或者喜好进行游戏,也可以让他们进行比赛,看谁捏的表情包更加生动形象。又如,教师也可以进行“捏塑人”的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对立体的泥塑进行了解。这样的游戏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胜心,让学生沉浸于课堂,更加认真地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塑造多维泥塑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价值作用进行研究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了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各方面的评价,其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是最主要的。教学评价一般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基于学生指导性意见和方向。[5]本文结合教学评价的作用与上文泥塑教学评价片面的问题提出泥塑艺术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需要塑造多维泥塑教学评价。本文认为小学美术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塑造多维泥塑教学评价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教师在进行泥塑教学过程中或者完成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增加评价维度。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在泥塑制造过程中的不足以及把握对泥塑制造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例如,教师在教学湘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0课《艰苦岁月——泥塑》时,教师在学生创造泥塑时发现学生在捏泥塑的过程中用力不到位或者摔泥时的定位点不对,雕泥的起止位置不对等都可以给予学生意见。除了给予学生建议之外,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是积极的肯定,让学生增加创造泥塑的信心。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只以学生泥塑创造的结果给予学生评价,而是应该从学生创造泥塑的态度和细致性等多维地评价学生在创造泥塑过程时的成长,对学生泥塑成品的评价也不应该以教师的主观态度来进行片面过激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给予学生客观全面的评价。
其次,应该运用多维的教学评价模式。所谓多维教学评价模式,是指教学评价模式不应该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应该重视学生与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往来,除此以外,学生之间的交流障碍较少,学生评价学生的泥塑成品,能够提高学生对泥塑制造的主动了解,增强学生的泥塑审美,还能从大众的非专业的角度给予泥塑成品更真实的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模式有利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和质量的监督,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负责,帮助学生学习泥塑提供较好的教学。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0课《艰苦岁月——泥塑》时,教师在学生完成泥塑创造后,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彼此的泥塑作品,教师进一步对创造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让泥塑创造较弱的学生与泥塑创造较强的学生交流学习,让泥塑创造较强的学生评价较弱学生的成品,指导他们如何将泥塑创造得更生动形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泥塑作为我国优秀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展望,承载国家浓厚的历史底蕴。学习泥塑能够帮助学生对我国泥塑文化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基于此,本文对泥塑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优化拓展泥塑教学资源、创新泥塑教学方式和塑造多维泥塑教学评价等策略,以此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生观察力、行动力和审美,提高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邓怡.民间泥塑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22.
[2]丁霄.泥塑教学: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新路径[J].启迪与智慧(上),2022(4):44-46.
[3]朱加能.新课改视域下泥塑社团在乡村小学的实施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4]周洋.泥塑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创新开展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2(12):29.
[5]杨倩倩.小学美术泥塑课程教学探讨[J].新课程,2021(4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