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生活化”课堂的建构

2023-08-31 19:08:06陈晨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生活化核心素养

陈晨

【摘要】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还要具备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为此,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善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情境,引导其关注生活中的音乐现象,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而在生活中创造音乐、使用音乐和享受音乐。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音乐  “生活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8-0133-03

音乐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不仅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学生音乐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1]当音乐教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时,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社会发展也就变得可能。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的教学思路,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学习与运用,从而将音乐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在生活中运用音乐,让音乐服务于生活。

一、注重感知体验,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应该从体验开始。在以感知、体验为主要途径的音乐学习中教师要尽量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认真挖掘音乐作品中的“生活元素”,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全身心地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焕发积极情绪,从而获得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

1.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作品中的“生活元素”

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生活便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如我们生活中和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美妙的声音是由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的基本属性变化而来的;音乐和语言节奏、音调、语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要深挖教材内涵,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作品中的“生活元素”,将其与音乐要素建立联系,让学生懂得音乐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苏少版五年级下册《森林狂想曲》是创作团队耗时五年,深入山林实地录音,收集了100多種自然界的声音,为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乐作品。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教师以听声音—寻声音—学声音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声音的探究之中,体会感知自然界中声音的特点,发现音乐与自然现象的联系。

听声音——多媒体播放自然界里蛙鸣、鸟叫、溪流等各种声音。

【设计意图】聆听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经。让学生听辨森林中的各种真实音效,从贴近生活的声音入手,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寻声音——初听乐曲,找一找乐曲中出现的森林里的声音,说一说听到了哪些音效?分别在乐曲的什么位置?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乐曲营造的虫鸣蛙叫、梦幻精灵般的热带雨林及乐曲明朗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的声音和音乐的联系。

学声音——小组合作探讨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森林中的各种声音(打击乐、图谱、口技、动作和其他声音材料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和表现能力以及其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情境

通过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音乐情境,能够让学生在以感知、体验为主要途径的音乐学习中,拉近和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获得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在教授《姑苏风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细腻、婉转的江南音乐特点,上课伊始,播放配有苏州方言演唱的《姑苏风光》苏州风光视频片段,将学生置于吴侬软语,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的学习情境之中,接着让学生从建筑、语言、文学作品等方面说一说江南水乡的特点,之后,再来听一听歌曲,并谈一谈歌曲的旋律特点,最后尝试用苏州方言演唱歌曲。从视觉、听觉、跨学课知识关联中体验江南地域的音乐特色与人文环境的内在联系。

二、巧用生活元素,丰富音乐实践

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从根本上讲,“音乐”是存在于许多不同音乐时间或音乐(Music)中的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音乐资源和素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实践活动,从而在欣赏、表现、创造中,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提升艺术表现素养。

1.借力生活,投其所好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兴趣爱好,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多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相关的音乐活动,层层递进,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内驱力。游戏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内容,如果教师将游戏的方式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组织具有趣味性的音乐游戏活动,定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苏少版五年级上册《抓妈荷》是一首江苏沭阳的民谣。歌曲以儿童玩“抓妈荷”的游戏形式,向人们介绍了沭阳地区的传统节日。“抓妈荷”类似于小朋友玩的丢沙包的游戏,当然,歌曲里的“妈荷”不局限于沙包,可以是小石子、泥巴蛋子、核桃等等便于抛接的物体。丢沙包大多数学生都会玩,于是,教师利用兴趣入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搜集、了解“抓妈荷”并自制“妈荷”,课上引导学生学习游戏当中的主要动作,因为“谣”是可诵可唱的,所以先让学生看着歌曲做节奏诵读练习,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待学生掌握歌曲之后,便让他们尝试边唱边玩“抓妈荷”的游戏:在强拍上做“扔”“抓”“放”等动作,甚至可以跟随音乐的节奏发明自己的玩法。在边玩边唱中体会民谣独特的旋律与句式,学生在诵、玩、唱中享受到自信表现和交流分享的快乐。

故事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总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这也是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想象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比如,在五年级上册《学习歌》一课中,教师将歌曲中的数板内容(见图1)改编成师旷和晋平公的寓言故事(见图2),以数板的形式导入课程,学生说出“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之后,歌曲的学唱也变得自然而然。

2.借助生活素材,丰富音乐活动

生活中的很多音乐资源都可以为音乐教学所用,以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一只鸟仔》是一首风趣、幽默的台湾童谣,要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此情绪,体会下滑音在歌曲中的作用是关键。于是,教师借用学生生活中的皮球,让其观察球抛出去的轨迹,并在黑板上画出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往下的箭头   来表示,接着教师又和学生做了一个音乐游戏:跟随音乐在歌曲中有下滑音的地方进行抛接球,学生体会在抛接球处老师的演唱有什么特点,于是便引入了下滑音的讲解,再让学生听一听歌曲,体会下滑音在歌曲中的作用。又如,在学唱《甜甜的秘密》这首歌时,教师根据歌曲中提到的橘子,将现实生活中的橘子带入课堂,用恒拍轻传橘子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歌曲中休止符的演唱,准确把握前两句的演唱“悄悄地”的演唱情绪。

3.鼓励想象创新,培养音乐表现技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更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积极动脑、动手,培养他们主动去学习音乐,并以生活为基础进行音乐创造行为。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牛角出来尖对尖》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广东民歌,歌曲风趣幽默,两段歌词为问答关系。教师先让学生回顾了电影《刘三姐》当中对歌的场景,思考本首歌可以采用什么演唱形式来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很快就脱口而出:用“对唱”的形式,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分组对唱、男女对唱等音乐实践活动,大家热情高涨,教师又趁热打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请学生将歌词进行重新创编,课堂氛围此时达到高潮,小组成员集思广益,金句频出。

从学生们的创编不难看出,平时的生活经验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且引发了与音乐作品的心理共鸣,使他们深刻感受到音乐与生活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的意义。

三、建立生活与音乐的联系,加深文化理解

将音乐与生活建立起联系,通过联系,学生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藝术等加以关联,并在欣赏、表现和创造等实践互动中结合相关文化,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3]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现象。课堂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运用音乐的思维细心观察体味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中的音乐现象,将身边的声音和音乐要素建立联系,探索音乐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演唱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民歌,也是最能体现生活的一种音乐表达方式之一。苏少版四年级上册《打麦号子》是一首靖江民歌,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以及它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先让一位学生尝试搬动教室里的钢琴,学生发现很难搬得动,于是教师又让三名学生加入其中,学生发现依然很难搬得动,并有人不自觉地发出了“嘿哟”声,这时,老师适时地加入有节奏的“加油”声,并让台上学生以相同节奏的“嘿哟”声呼应,学生搬钢琴的身体动作也变得有节奏起来,而且发现好像没有那么吃力了。教师此时顺理成章地引入劳动号子的介绍和歌曲《打麦号子》的学习,将生活中的活动与音乐建立起联系,探索音乐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

2.融入地方特色音乐文化。音乐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教师不能仅局限于音乐教材的使用,还需要挖掘具有地区特色的音乐资源,要善于将地方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堂中来,丰富课堂内涵,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文化,感受、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梨园英秀”这个单元时,在学生了解、体验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京剧、豫剧之后,便向学生介绍了南京本地的古老曲种——南京白局。南京白局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通过介绍南京白局的相关知识和播放南京白局的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其表演形式和语言唱腔特点,接着又让学生拿起教师准备好的碟盘等表演道具,尝试用南京方言唱一唱、演一演白局。学生在饶有兴致的音乐实践中体会到原来在自己的身边有着这样一种特色的说唱艺术。

四、重视表现性评价,激发音乐潜能

表现性评价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反应,以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音乐具有很强的表演性特点,教学中要多途径创设音乐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机会,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内驱力和音乐潜能,引导学生通过表演和展示,获得艺术创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艺术的自信心,从而发展其音乐素养。

1.音乐达人秀。《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其享受音乐实践的乐趣。把每节课的最后5分钟用作学生的个人才艺展示时间,为他们创造表演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角,在观摩交流中相互点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他们的艺术特长。

2.班级音乐会。“班级音乐会”是音乐课程特有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通过“班级音乐会”,学生在演唱、演奏、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多形式的音乐表现中,相互交流和相互激励。不定期举办班级音乐会,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通过表演和展实,获得艺术创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艺术的自信心。

3.班级乐队。班级当中很多学生都多才多艺,民乐、西洋乐、舞蹈、声乐、戏曲,个个都有拿手绝活,教师可以利用小乐器进课堂的契机,结合学生的音乐特长,组建班级乐队,排练学生们喜爱的音乐节目,在学校社团展演、校园艺术节中大展身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活动,运用音乐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情感沟通,感受音乐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总之,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生活与音乐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并从音乐中找到生活的影子,研究音乐,创造音乐,使用音乐,享受音乐,为学生未来的美好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生活化核心素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7:23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9:18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9:58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