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刚
现行的统编本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形式组织编排。审视教材单元的内部形态,语文要素主要由语文学习基本內容、方法、能力、习惯组成,体现在单元不同课文、不同栏目中,从不同的维度形成了一个彼此关联、各司其职的有机生态系统。
语文要素的构成特点决定了教者应该从系统性、整体性方面思考教学的出发点。同时,语文要素往往以阅读和写作结合的编排样态呈现。这种编排样态契合了读写结合的思想。
基于这些特征,教者只有建立系统思维,整体观照阅读和写作教学,从单元层面思考写作教学,落实读写结合的思想,打通迁移路径,才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体认梯度特征,落实进阶目标
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统领下,统编本教材单元内部每篇课文训练的难度要求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者应该从整体上去考量单元内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现教学的有效抓手,准确定位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诗歌单元。本单元以人文主题“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统领各篇课文,分别选取冰心的《繁星》、艾青的《绿》、叶赛宁的《白桦》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考量本单元几篇课文,从篇幅上看,几首诗的长度逐渐增加;从描写对象看,从母亲到绿色、白桦、天晴时候的见闻,描写对象从单一走向繁多;从表达情感而言,从赞美母亲逐渐过渡到热爱生活中的世界万物,情感表达更加热烈。在教学实践中,教者应该顺应单元内部教材的系统性特点,将学生的言语建构能力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有梯度的读写练习。
1.嵌入文本,改写练笔
教学《繁星》一文,笔者从整体思维观照文本,以回忆母亲作为主题对三首诗进行整合,打破诗歌之间的界限。朗读感受现代诗格式、韵律相对自由的特点,反复体会诗歌的韵味。设计了在《繁星(七一)》后面模仿《繁星(七一)》的样式,回忆自己的母亲,嵌入一个小练笔。由于现代诗自由的特点,这个小练笔就改变了学生写现代诗不知道从哪里下笔的问题,又贴合文章的样式,聚焦了人类的情感母题——母爱,学生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2.仿写学用,拾阶而上
《绿》一文段落渐长,聚焦于绿的色彩,突出对绿的程度、范围等描写。基于课文特征,笔者抓住秋季是金黄、火红的主色调,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样式迁移,描写秋天。由于有了《繁星》一课的练笔基础,学生写道:秋天是金黄的。稻田是金黄的,果园是金黄的,田野是金黄的,连农民伯伯的脸上都是金黄的。
3.拓展诗意,巩固延伸
经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现代诗歌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和把握。《白桦》一课的学习中,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诗歌韵律、节奏,学习比喻、拟人的写法,感受白桦可亲、可感的形象。接着,要求学生结合前面两课的练笔,选择喜欢的一种植物,运用拟人、比喻的写法,创作小诗。
这个单元的练笔设计从单元整体的高度,准确把握单篇文本的表达特色,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设计出适切的练笔。由扶到放,写作活动逐步深入,言语建构难度逐级提高。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经历了完整的诗歌学习经历,克服了学习诗歌的畏难情绪,写作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二、立足单元要素,强化重点突破
单元语文要素是贯穿教材的显性脉络。语文要素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难点。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立足单元语文要素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搭建语文要素向语文素养的转化通道,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认知。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昭示了教学的路径和重点难点。从语文要素出发,结合本单元课文的表达特色,及时进行读写迁移实践,可以化解写作学习的重点难点。
1.突出重点,疏通表达路径
《乡下人家》是一篇语句优美、描写动人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欢。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读通课文后,抓住阅读和写作要素的交集,让学生完成两个层次的任务:(1)你对文中哪一处景致感兴趣?作者描写的句子哪里生动形象?(2)记忆中,哪一处景致让你难忘?学习本文的语句表达方式,用一段话写出来。第一个层次任务聚焦文本写作特色的梳理、总结,使学生明白文本的表达方法,突出生动形象的句子。第二个任务借鉴文本写作方法,突出句式形式和修辞的迁移。
2.关联生活,开放言说空间
在学生写作能力建构的过程中,需要丰富的表达资源给学生提供源头活水。王尚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如果不从生活出发,学生就没有作文素材,写作只能靠编。笔者所在乡村小学的学生对于乡村生活的图景最熟悉,乡村生活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基于这些认知,教学中可以关联学生的生活,设计练笔。如《天窗》一文立足小小的天窗,以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了乡下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在语言能力建构的迁移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层面的任务:(1)从课文中哪些语句能感受到乡下孩子对天窗的喜欢?(2)在生活中,你喜欢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喜欢在哪里做什么?这个地方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欢乐?按照表1的样子填一填。(3)将表格中的话语连一连,串一串,形成小练笔。
按照读写迁移的思想,在单元读写要素的引领下,这三个任务扎根乡村学生的真实生活,互为依托,层层递进,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言语建构系统。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表达内容,表1为学生的练笔提供了结构化的形式。写作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学生的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有体,言之有味。
三、找准读写契合点,统摄读写实践
在读写迁移建构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作为原型的课文和学生的习作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在阅读和写作层面有互逆的因素。这样的迁移才能更加顺畅,这种原型也更易于被学生原有的写作结构接纳、融合。因此,探寻读写之间相似的契合点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很有意义,而且统编本教材所选的课文,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统领下,从描写对象和文章体裁看,基本属于同一类型。这样的方式为教者发现读写契合点提供了便利。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人文主题“可爱的动物”安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从写作对象来说,猫、母鸡、白鹅是生活中常见的三种小动物,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猫》以明贬实褒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母鸡》则是欲扬先抑,通过作者情感前后变化,表达了对母鸡的赞美和钦佩之情;《白鹅》则抓住高傲的特点,表达对白鹅的喜欢。可见,本单元重要的写法是通过明贬实褒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但是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读写迁移契合点则有所区别:《猫》的每个段落内部从两个不同方面描写,《母鸡》全文先贬后褒,《白鹅》将高傲作为中心展开叙述。基于这些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设计读写迁移的路径,合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正反结合,习得段落构型
教学《猫》时,品读猫的淘气可爱后,可设计这样的小练笔:“老舍先生写猫的方法真是有趣,从正反两个方面写出了可爱又可恨的猫。你们见过这样的小动物吗?学着老舍先生正反并用的方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小动物,注意用好正反过渡语。”
2.欲扬先抑,掌握篇章结构
依据《母鸡》一课先抑后扬的结构,可以设计如下练习:“老舍先生在《猫》一文中,一段话中前后相反的写法很特别。《母鸡》中,作者先写讨厌母鸡,后写敬佩母鸡。试着用一篇文章的篇幅来写一种动物,注意前后两个特点都要有具体的事例。”这样的练笔设计基于前面一课的学习起点,针对本文的表达特点进行展开,作者的写作特色自然容易被学生掌握。
3.立足中心,学会清楚表达
针对《白鹅》的写作特点,突出围绕中心、将描写对象写清楚是设计的要点:(1)《白鹅》中的白鹅有什么特点?(2)从文中哪些地方能读出高傲?(3)作者是如何将高傲写清楚的?(4)你喜欢的小动物有什么特点?(5)学着作者的样子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写清楚。抓住读写转化契合点,从五个层次,一步一步将学生从阅读引向写作,从感悟形象引向学会表达。
综上所述,准确定位读写契合点,以单元视角整体规划练笔,才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四、基于知识起点,分步落实练笔
提升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在进行读写迁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点。教师应该找准知识的起点,“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贴近最近发展区,有计划地降低写作的难度。围绕单元主题和要素进行整体规划,采取多种措施对写作要点进行分解。片段练笔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围绕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安排了两篇阅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两篇课文指向阅读感知,提取“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知识,习作例文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范本,连接閱读感知与写作实践(见表2)。其中,学生对“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是不陌生的,四年级上册《观潮》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写景的。基于知识的起点,将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确立为:(1)弄清写景的顺序;(2)能找出表现写景顺序的语句;(3)能够写出游览过一个地方,突出印象深的景点。
具体到单元整体教学,围绕重点难点,采取如下步骤:
1.着眼阅读,提取写法
对于单元中的两篇精读课文,以文本不同的写法作为重点,将阅读、练笔任务分解为如表1所示。
2.承接例文,写作实践
完成写法提取和小练笔巩固后,进行习作例文教学,以“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详细描写了哪几处?画出能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来引导学生聚焦习作要点。随后,出示单元习作进行写作实践。这样,学生完成一篇游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纵观本单元教学,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出发,化解目标,分步练习,既降低了写作难度,又在具体的读写实践活动中创生了学生的言语建构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统编本教材单元特征,突出系统性、整体性,整合阅读和写作,学生言语建构能力就能踏上新的台阶,习作素养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韩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