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期国际中文学习项目教学实践研究

2023-08-29 11:50:11潘云默刘颖
现代语文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潘云默 刘颖

摘  要:以202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科技中国”线上中文冬令营项目为例,对超短期初级汉语学习班的学生特点、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超短期初级汉语学习项目中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和交际法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比较显著。在教学策略的实施上,应合理利用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将汉字作为文化载体,以现代化教学手段随堂随机渗透文化教学。针对现阶段超短期国际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今后的超短期初级国际中文学习项目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超短期汉语学习;初级汉语;教学实践;教学策略;国际中文教育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政策的发布与实施,最大程度保证了外国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有力推动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有很多有意向来中国深造的学习者,并没有学习过中文,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现状、基本国情知之甚少,这成为他们来华深造的“绊脚石”。为解决这一问题,超短期中文学习项目遂应运而生,并深受学习者的青睐。超短期中文学习项目的形成过程,可如图1所示:

近些年来,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联合国内众多高校开展了超短期国际中文学习项目。2022年,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资助、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科技中国”线上中文冬令营项目(以下简称“科技中国”项目),本文即以此为依托,对超短期初级汉语学习班的学生特点、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以期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有所创新,为今后的超短期初级国际中文学习項目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超短期学习班的界定

由于超短期国际中文教学是近些年才兴起的,因此,我们以短期国际中文教学为参照,在评述短期/超短期学习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

(一)短期/超短期学习班研究现状

超短期汉语学习班兴起的时间较晚,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与之相比,短期汉语学习项目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并且能为超短期汉语学习项目提供参考。超短期、短期汉语学习项目均属于速成教学,崔永华指出,速成教学的实质是调动语言学习的潜能[1]。李明认为,在短期速成学习中,初级汉语课程的教材编写和选取极为重要[2]。刘丽艳[3]、张燕子与邵宜[4]、丁安琪与王维群[5]等学者,均以教学对象和课程设置为着手点,分别对不同学习群体展开研究,认为教学策略的实施应发挥目的语环境的优势,以任务型教学为主,设置需求性、针对性、全面性、可循环课程结构。刘爽、李晓鹏对短期汉语学习项目的文化教学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文化教学需要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可以实施简化难度、细化分类等策略[6]。在为超短期汉语学习项目提出教学策略、重构教学模式的同时,黄宏[7](P53—60)、刘丽艳[3]、刘爽与李晓鹏[6]、张燕子与邵宜[4]等学者,也对超短期项目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如汉语课程缺乏针对性,学生的个性需求无法充分满足,文化体验课与汉语课分离,交际功能较弱等。

以上研究成果有些是针对短期汉语学习项目而言的,学习时长大多在4~6周。我们认为,短期汉语项目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超短期国际中文教学。因此,这里依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超短期初级汉语学习项目的实际状况,对超短期学习班予以界定。

(二)超短期学习班

黄宏曾将汉诺威中国中心所举办的短期汉语强化培训称作“超短期学习班”,原因是该课程仅有20学时,并且集中在5天内完成,教学时间要少于4~6周的短期汉语学习班[7]。超短期学习班,顾名思义,是一种相较于短期学习班教学时间跨度更短、教学内容更为集中的速成学习项目。我们把在教学时间1~3周内完成的学习项目称为“超短期学习”,它多以夏令营或冬令营的形式进行。以“科技中国”为例,其教学内容分为两种形式:直播课和录播课,其中,直播课时间为每天下午5点至6:20,持续8天,共11学时;录播课共5天,每天1学时,共5学时。此项目为期8天,共16学时,因此,属于超短期国际中文学习班。

(三)超短期初级汉语学习班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将学习者的中文水平分为“三等九级”[8],其中,初等是一、二、三级,中等是四、五、六级,高等是七、八、九级。此次“科技中国”项目,通过开班前的问卷调查、HSK等级考试成绩,将学生的汉语水平分为三级,分别是初级、中级和高级。笔者教授的班级是初级班,学生的汉语水平在HSK一级到二级不等。学生在前期已经完成了汉语拼音的学习,能够听懂简单的汉语词语和句子,也能完成基本的日常交际对话,并具有一定的读写能力。

二、超短期初级汉语教学的主要特点

总的来看,超短期国际中文教学不同于短期国际中文教学。短期中文学习班大多依据特定教材而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的主题性、针对性较弱,教学对象社会身份复杂,而这些特点在超短期学习班中并不明显。下面,我们就从教学对象、教学进程、教学内容的显著特征出发,探讨超短期初级汉语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教学对象

结合此次项目中初级班汉语学习者的基本资料,并以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的形式对教学对象的显著特点予以归纳。在课程开始前,通过调查问卷得到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国籍、年龄、是否为在校学生、职业、参与项目的动机、希望能够学习到哪些知识、今后的打算、计划等。从中可以发现,教学对象具有如下特点:

1.国籍分布广泛,文化背景复杂

超短期初级汉语学习班分为1班和2班,其中,1班70人,2班65人,共计135人。学习者分别来自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德国、美国、俄罗斯、埃及、越南等14个国家,覆盖世界四大洲,国籍分布广泛。教学对象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等,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2.年龄跨度较大,在读学生比例较高

参加超短期初级汉语学习班的学生,年龄最小的还在读高一,最大的学习者已经工作多年,在本地学校担任教师。学习者不仅年龄跨度较大,身份也复杂多样,既有正在上学的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也有已经工作了的在职人员。据统计,有97.7%的学员是在校学生,其中,汉语、英语等语言专业的学生占比较高。

3.学习汉语的动机以来华留学为主

通过课程开始前的交流与调查得知,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来华留学为目的而学习汉语的任务型学习者;一类是以了解中国文化、科技、电影为动机,同时学习简单交际用语的“体验+任务”型学习者。其中,任务型学习者占比远高于“体验+任务”型学习者。值得注意的是,任务型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在优秀营员评比中占了80%。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一是由于此次项目的考核结果能够通过学习者所在学校的认定,作为奖学金评选加分的依据之一;二是由于我国在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上支持“中文+”建设。因此,汉语学习者以任务型为主,并将来华留学作为主要目标。

(二)教学进程

就这次项目来说,它在教学进程上体现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教学周期具有短时性;二是直播课与录播课相辅相成。

1.教学周期具有短时性

短时性是超短期学习班区别于其他汉语学习班的最显著特点。由于受学习时长的限制,初级汉语学习者的教学设置难以达到长期汉语学习班那样“无微不至”的程度,教师也需要在1~3周内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这次“科技中国”项目为期8天,学习者每日需要完成直播课和录播课共2个小时的学习任务。这次项目共分为7个主题,每个主题的教学时间各有一节直播课和一节录播课。可见,超短期学习班具有教学周期短、时效性强的特点,这既是它的特殊之处,也是其教学难点所在。这次项目的课程设置与安排,具体如表1所示:

2.直播课与录播课相辅相成

学习者可以在直播课之前,通过观看录播课来了解、预习当日所学主题的背景,也可以在完成直播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同时,直播课的授课内容多为知识普及与交际练习,录播课的内容则以科普视频与文化交流为主,可以反复观看,趣味性、灵活度更强。可以说,正处于“蜜月阶段”的汉语初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创新抱有强烈的好奇心,直播课与录播课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能够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动力。

(三)教学内容

与传统的长期语言课程相比,超短期学习班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選择上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主题任务驱动课程设计;二是以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

1.以主题任务驱动课程设计

长期语言学习班由于教材老化,有时会出现写信/

寄信、到银行换现金、指地图问路等过时语料。而超短期课程往往能够紧扣时代主题,顺应发展潮流,因此,其语料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真实性和鲜活感。这次项目结合信息数据化这一时代特征,将“科技中国”作为主题任务,授课内容涉及智慧家居、网购、快递、新四大发明、无人驾驶等。在了解中国当代科技真实情况的同时,也消除了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刻板印象,即以科技生活为媒介,感受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

2.以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

对于超短期学习班的学员而言,在极度有限的时间内,要理解、掌握汉语中的语法、语用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学习者仅为汉语初级水平,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将讲、练比例达到1:1,充分利用主题任务来设计实际交际练习,切实掌握日常交际用语及真实情景对话。例如:

A:你好,我要寄快递。

B:往哪寄?

A:往大连寄。(山东、重庆、上海、北京、香港……)

B:这里面是什么?

A:里面是衣服。(化妆品、鞋子、手机、扫地机器人……)

需要说明的是,交际练习的设计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实践,以达到在真实环境中能够切实解决日常问题的目的。不仅如此,学习者也能够通过这一方式,对中国城市、商品名称等产生更为广泛的认知,在后续学习中如果涉及到相关话题时,其交际难度自然会有所降低。举办“科技中国”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者能够完成日常交际对话以及基本问用候语和自我介绍,而现实教学情况也达到了这一预期目的。

三、超短期初级汉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超短期初级汉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策略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此次项目结束后,教师对学习者进行了访谈,以获得与实践效果较为适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我们通过腾讯会议视频,对该项目中的10名学习者分别进行了不少于一个小时的半结构化访谈,然后对访谈内容进行转录,并利用MAXQDA2022软件进行编码分析。依据受访者的回答,寻找共性话题与差异性话题,目的是探究此次项目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为今后超短期项目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将教学内容以某种方式方法教授给学习者,并使学习者能够对讲解内容理解、掌握、应用。由于超短期学习班自身的特殊性质,如果照搬长期国际中文教学的方法,则难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科技发展、语言学习等多维度、多方面的认知,也无法最大限度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采取何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促进超短期初级汉语学习班的教学,是目前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教学既要满足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习得需求,又要以相对轻松、便于理解的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能够基本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与最新科技成果。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意义重大。此次“科技中国”项目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基于后期对学习者的深度访谈,我们从中归纳出三种成效显著的方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和交际法。

1.语法翻译法

对于汉语初学者而言,在教学中采用语法翻译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高效的。首先,汉语初学者对母语有准确的掌握,并且依赖性较强,采用他们的母语对词语、句子进行翻译,学习者不仅能够直接理解、掌握其含义,而且能够消除自身对陌生语言的抵触心理。其次,初级汉语学习者所接触到的抽象词汇较少,此次项目生词表中的名词、动词占比最高。因此,使用语法翻译法,也能够避免由于母语与目的语在翻译中的不完全对等而造成的学习者在理解上的偏差。最后,语法翻译法可以避免由于认知差、信息差而导致的语言代沟。如在《中国新四大发明》主题中,对生词“高铁”“共享单车”“扫码”“网购”的解释,摒弃了通过实物、照片展示的直接法,主要原因是学习者来自不同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习者所在国家并没有高铁、共享单车,因此,最终采取了语法翻译法,用“high-speed railway”“shared bicycle”“code scanning”“online shopping”来解释相关词语的含义。

2.直接法

在教授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名称的名词时,运用直接法最为合适。对于“一眼便知”的物品,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教师演示、图片/视频展示的方法,将汉语与其现实意义直接联系,省略了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在《我想寄快递》主题中,首先通过语法翻译法对“快递”一词进行解释,接着给出“快递站”“快递柜”“快递员”“取快递”“寄快递”“拆快遞”等生词的动图和图片,用直接法对相关词组进行释义。通过这种方法,学习者不仅加深了对“快递”一词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了解了在中国寄、取快递的流程,解决了现实生活的需求。

3.交际法

交际作为一种可以直接、快速、高效传播信息的方法,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极为关键。据前期调查,在超短期初级汉语学习者中,以来华留学为目的的在校学生占比最大,他们对汉语学习的目的性强,口语交际的需求度高。不过,学员大多是在本国学业或工作的基础上学习汉语的,时间、精力都有一定限制。同时,有些学习者由于害怕犯错,羞于张口,往往是被动式地练习语言表达。因此,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到课堂交际中就十分重要。第一节课是《问候与自我介绍》,在学习了问候语之后,教师以转转盘的方法,抽取两名同学进行问候练习,当学生都完成如下对话后,再抽取两名同学,往复练习。

A:你好,我叫XXX。

B:你好,我叫XXX。

通过这样简单的交际活动,大多数学生都消除了心理障碍,充满信心。然后再讲解国家名称、个人喜好如何表述,此时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参与,自主挑选搭档,尝试完成交际练习。

A:你好,我叫XXX。

B:你好,我叫XXX。

A:你来自哪个国家?

B:我来自XX,你呢?

A:我来自XX。

B:你平常喜欢做什么?

A:我喜欢……(踢足球、唱歌、跳舞),你呢?

B:我喜欢……

A:认识你很高兴!

B:我也是。

教学实践证明,交际法对培养初级汉语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与提升学习者语言表达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教学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根据其特点而采取最恰当、最高效的方法。我们认为,超短期初级汉语教学应根据学情需求,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今后可以依据国际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完善超短期初级汉语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策略

超短期初级国际中文教学策略与汉语学习者的年龄、汉语水平、文化认知密切相关,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习得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整体效率。笔者依据此次项目的实践经历与访谈结果,总结出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1.将汉字作为文化教学的载体

经过项目开始前的调查,可知学习者均已掌握汉语拼音。因此,教师在准备课件时,在每个生词、句子的上方都标注拼音,将拼音作为学习汉语的“脚手架”,引导学习者“以旧带新”,通过之前习得的拼音,主动说出新词汇、新句子,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汉字的读音。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汉语拼音只是学习汉语的工具,而非真正的汉字,在日常书写、交际活动中都无法使用。在汉字教学时,我们从汉字独特的外观特性入手,展开对中国文化的渗透,使学习者能够分辨汉字与其他文字在书写、认读方面的差异,感受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例如,在《这是我的房间》主题中对“智能门”一词中“门”字的讲解。教师首先向学习者展示“门”的照片,再展示“门”字演变的具体环节。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学生就会明白汉字脱胎于图画,“依类象形”是汉字最初的构形思维方式;在此之后,书写形式逐步简化,最终演变为现在所使用的汉字。最后,再将“门”字放入到田字格内,让学生知道汉字是方块字,体现出对称、方正的审美特征。可以说,将汉字作为文化教学的载体,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2.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

线上教学能够促使更多学习者有机会、有时间、有精力完成第二语言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信息资源,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进度、教学效果、学情反馈进行有效监控。无论是课前发送上课提醒邮件、课上展示视频/音频,还是对表现积极的学生颁发电子奖杯,都是采用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了充分保障。除此之外,这次项目还建立了微信答疑群,授课教师和助教负责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对教学提出优化意见,让教师做出及时调整。由北京汉雅天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汉雅国际智慧云平台,包含三大部分:课程表、作业管理、班级管理,各部分下面还有具体分支,如学情统计、班级公告、通讯录、班级圈、学生考勤等。其中的班级圈类似于微信朋友圈,学习者可以上传学习心得、作业、练习视频等,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以看到,也可以点赞、评论给予鼓励。可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完善教学环节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3.随堂随机渗透文化教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短时间内让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是很不现实的。但是对于任何阶段的汉语学习者而言,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对初学者更是如此。因此,随堂、随机渗透文化教学,对汉语初学者接受和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助。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一是由于他们自身汉语水平有限,如果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同时大量输入,信息量超过了学生的习得能力,则会造成学员对汉语学习的恐惧;二是由于文化学习是了解并接受一个全新文化的过程,应循序渐进,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在《新四大发明》主题中,教师趁机讲解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并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们观看了四大发明的演变过程,了解了相关的历史故事。在《我们怎么去长城?》主题中,教师补充了长城在古代的建造方法、军事作用等,并展示了古代长城的真实面貌。教师随堂式的文化教学,不仅能够与语言教学密切配合,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

四、超短期初级汉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建议

超短期汉语学习项目由于起步较晚,难免会面临一些困难、出现一些问题。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超短期汉语项目,对于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缺口”,我们还需及时查缺补漏,认真整改完善。

(一)教学内容

虽然学习者的分班情况是以汉语水平为依据,但由于学生覆盖的国家较广、年龄跨度较大,再加上学员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存在差异,导致学习者接受新知识的快慢不一。对于同一节课,汉语基础较好的学习者,提议老师增加教学内容;汉语水平基础较弱的学生,则认为现有知识已经足够,能够完全掌握就很不错。同时,学习者对文化知识讲解的关注度具有差异,有些学生对长城主题颇感兴趣,希望老师能增加这一方面的内容;有些学生则对高铁、共享单车青睐有加,建议老师多加讲解。可以看出,这次项目难以满足所有学员的学习需求,出现了“众口难调”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避免教学上的顾此失彼,则需要在前期分班时多做工作、做好工作。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爱好、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主题等细节方面进行统计,将初级班学习者再次编班,实施个性化教学。不过,该操作难度较大,也可能会出现分班人数不均或班数过多等情况,难以统一管理。

(二)教学监测

与长期汉语学习班相比,超短期初级汉语学习班缺少了最终的结业考核环节,而结业考核正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则难以发现学习者是否适用于当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难以对今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完善,同时,对所讲授的语言、文化知识点缺乏更为直观的反馈。此次项目结束后,我们设置了课程调查问卷,让所有学习者填写,但学员填写时态度是否端正、客观,则无从得知。因此,问卷的统计结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反馈作用与参考价值,但难以保证其可信度、精确性。就此来说,超短期初级汉语学习班教学效果的监测,还需找到一个可操作性更强、准确度更高的方法。

(三)教學时差

超短期初级汉语学习班的学员分布广泛,可能会因时差因素而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在深夜或凌晨上课,这难免会影响到他们的注意力、专注度。当学生在不符合自身身体节律的时间上课时,他们有可能会感到身心疲倦、精力匮乏,从而对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为解决以上问题,教育机构可以灵活安排课程时间,最大程度照顾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状况。同时,教师可以提供课程回放,以便学生在适合的时间进行学习。此外,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和时间限制,尽量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这也是帮助学生应对时差问题的重要手段。

(四)网络环境

线上教学模式较好解决了教学的“时空”问题,同时也难免会出现网络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一堂完整的授课是以学生端和老师端的网络稳定为基础的,就这次“科技中国”项目的经历来看,目前还不能做到每堂课顺利、流畅地进行。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所有学生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以方便对话练习,由于各个国家的网络设施水平不一,网络卡顿甚至中途掉线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学习者而言,掉线后再进入课堂,可能会一时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进度;对于教师而言,如果网络环境不够稳定,则会造成学生端音频、视频的卡顿,教学内容无法清晰传达,增加了学习难度。网络一旦出现问题,有效课程时间就会减少,从而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解决网络环境问题,对提升学习者的听课感受与学习效率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本文以202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科技中国”线上中文冬令营项目为例,对超短期初级国际中文学习项目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研究发现,该项目教学对象覆盖国家广泛,文化背景复杂,学员以在校生为主,来华留学是他们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该项目教学进程紧凑,教学内容具有主体性和机动性,并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教学方法而言,超短期初级国际中文学习项目可以采用语法翻译法、直接法、交际法。就教学策略而言,超短期汉语学习可以通过“以旧带新”的方法,合理利用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将汉字作为文化载体,以现代化教学手段随堂随机渗透文化教学。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超短期国际中文教学兴起时间不长,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如何合理评估超短期项目的教学效果等,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崔永华.略论汉语速成教学的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

[2]李明.近20年短期速成初级汉语教材发展概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3).

[3]刘丽艳.对外汉语超短期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

[4]张燕子,邵宜.超短期汉语学习班特点及课程设置建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4).

[5]丁安琪,王維群.实境直播短期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4).

[6]刘爽,李晓鹏.对外汉语短期培训项目中的初级文化教学微探[J].语文学刊,2016,(6).

[7]黄宏.试议超短期汉语强化培训的教学定位[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 0025—2021)[S].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1.

Research on Teaching Practice of Ultra Short-term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gram

——A Case Study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line Winter Camp

Pan Yunmo,Liu Yi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2022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line Winter Camp”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ultra short-term elementary Chinese  clas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direct method, and communicative method are mai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ultra short-term primary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jects,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we should make rational use of Pinyin to recognize Chinese characters, take Chinese characters as cultural carriers, and use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to randomly infiltrate cultural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Propose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address the current issues in ultra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future ultra short-term primary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jects.

Key words:ultra short-term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elementary Chinese;teaching practice;teaching strategies;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0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2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3:49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9:29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7:24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