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
摘 要:基于自建近五年准口语语料库,系统论述13个复合趋向补语中宾式中宾语的语义类别与典型范畴成员,这可以为语法教学顺序的安排和教材内容的编写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与年份较早的偏重于书面语的研究成果相比,只有“V起O来”中宾语语义类别的典型成员发生了变化,其余复合趋向补语基本保持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起来”在复合趋向补语语义虚化进程中的迅猛势头。
关键词:准口语语料库;“VC1OC2”;宾语语义类;典型范畴;“起来”
一、引言
从形式上看,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结合主要有四种句式结构:前宾式(VOC1C2)、中宾式(VC1OC2)、后宾式(VC1C2O)、“把”字句(把OVC1C2)。其中,学界基本达成共识的是,中宾式是现代汉语日常表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句式[1]、[2]。对中宾式宾语的考察,以往学界主要集中在宾语的类型、指称性(定指/
不定指)两个方面[2]、[3],对宾语语义类进行系统研究的尚不多见。在这一学术背景下,杨德峰利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全面梳理了7种复合趋向补语构成的中宾式格式下宾语语义类型的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这就为教学顺序和教材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1]。需要指出的是,杨德峰使用的是年份较早的偏重于书面语性质的语料,并不能准确反映当前语言环境下口语语体的分布情况。受杨先生的启发,本文基于自建近五年的准口语语料库,重新观测VC1OC2中宾语语义类的范畴化现象。具体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新兴准口语语境中,VC1OC2中宾语的语义类别及其典型成员是怎样的?二是与杨文相比,VC1OC2中宾语典型语义类的分布有什么不同,应如何解释?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标记模式为理论基础,是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其中,自建的新兴准口语语料库收录了2014—2019年的《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微博评论以及20集访谈节目文稿,用以间接反映近些年母语者口语的语言特点。基于自建语料库,本文对7组13个复合趋向补语的中宾式所在句进行检索,共得765条用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汉语动词用法词典》[4]中的宾语语义格的划分标准,对每条用例中宾语的语义类型进行标注统计和分析。
三、VC1OC2中宾语的语义类与范畴化
在VC1OC2结构中,“V”代表动词;“C1”代表复合趋向动词的前一个音节,主要有“上/下/进/出/回/过/起”;“C2”则代表复合趋向动词的后一个音节,主要是“来/去”。据统计,在这7组13个VC1OC2结构中,宾语出现的语义类大体有9种,它們分别是:施事、受事、处所、结果、目的、同源、致使、方式、对象。下面,我们就对复合趋向补语VC1OC2结构的宾语语义类型进行具体描述。
(一)V出O来/去
1.V出O来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出O来”的用例共有345例,在所有复合趋向补语中数量最多。具体来说,该结构中出现的宾语的语义类别有8种。一是结果宾语,有166例,约占48.1%,如“吹出面瘫来”“划出血来”“吓出病来”等用例中的宾语。二是受事宾语,有108例,约占31.3%,如“拿出力度来”“取出名字来”“叫出名来”等用例中的宾语。三是同源宾语,有42例,约占12.2%,如“扫出黄来”“做出榜样来”“说出实话来”等用例中的宾语。四是目的宾语,有8例,约占2.3%,如“腾出地方来”“吃出健康来”“列出清单来”等用例中的宾语。五是施事宾语,有8例,约占2.3%,如“飘出鬼影来”“蹿出鳄鱼来”“开出花来”等用例中的宾语。六是对象宾语,有6例,约占1.7%,如“认出他来”“背出一句来”“救出人来”等用例中的宾语。七是方式宾语,有4例,约占1.2%,如“走出花样来”“活出天性来”“玩出创意来”等用例中的宾语。八是致使宾语,有3例,约占0.9%,如“翻出大浪来”“空出位置来”“空出头来”用例中的宾语。
沈家煊在分析范畴理论和标记模式时指出,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通常就是这个范畴的无标记项,而在缺乏形态标记的汉语中,分布标准和频率标准对于判断有无标记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比有标记项高[5](P34-36)。根据上述频率信息,P结果>P受事>P同源>P目的/施事>P对象>P方式>P致使。因此,在“V出O来”的宾语语义类范畴中,典型成员是结果宾语,边缘成员是受事、同源、目的、施事、对象、方式、致使宾语。
2.V出O去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出O去”的用例共有15例,其宾语的语义类别有4种。一是处所宾语,有10例,约占66.6%,如“飞出心坎去”“跑出大气层去”“赶出家去”等用例中的宾语。二是受事宾语,有3例,占20%,如“豁出脸去”“伸出脸去”“迈出腿去”等用例中的宾语。三是方式宾语,只有1例,约占6.7%,即“好出十倍”中的宾语。四是结果宾语,只有1例,约占6.7%,即“卖出钱去”中的宾语。根据上述频率信息,P处所>P受事>P方式/结果。因此,“V出O去”的中宾语语义范畴的典型成员是处所宾语,边缘成员是受事、方式、结果宾语。
(二)V过O来/去
1.V过O来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过O来”的用例共有41例,其宾语的语义类别有4种。一是致使宾语,有25例,约占61%,如“转过身来”“回过头来”“缓过神来”等用例中的宾语。二是同源宾语,有14例,约占34.2%,如“转过弯来”“喘过气来”等用例中的宾语。三是受事宾语,只有1例,约占2.4%,即“改过地址来”中的宾语。四是方式宾语,只有1例,约占2.4%,即“打过电话来”中的宾语。根据上述频率信息,P致使>P同源>P受事/方式。因此,“V过O来”的中宾语语义类的典型成员是致使宾语,边缘成员是同源、受事、方式宾语。
2.V过O去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过O去”的用例共有7例,其宾语的语义类别有2种。一是致使宾语,有6例,约占85.7%,如“转过身去”“转过头去”等用例中的宾语。二是同源宾语,只有1例,约占14.3%,即“说过理去”中的宾语。根据上述频率信息,P致使>P受事。因此,“V过O去”的中宾语语义类的典型成员是致使宾语,边缘成员是同源宾语。
(三)V进O来/去
1.V进O来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进O来”的用例共有2例,其宾语的语义类别均为处所宾语,如“走进教室来”“开进南海来”中的宾语。在现有语料中,还未出现相异成员,姑且将这两例视作典型宾语类型,不排除因选样数量较少而导致的视域局限。
2.V进O去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进O去”的用例共有13例,其宾语的语义类别有3种。一是处所宾语,有11例,约占84.6%,如“放进冰箱里去”“写进交规里去”“写进合同去”等用例中的宾语。二是受事宾语,只有1例,约占7.7%,即“搭进一条人命去”中的宾语。三是同源宾语,只有1例,约占7.7%,即“吃不进饭去”中的宾语。根据上述频率信息,P处所>P受事/同源。因此,“V进O去”的中宾语语义类的典型成员是处所宾语,边缘成员是受事、同源宾语。
(四)V上O来/去
1.V上O来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上O来”的用例共有16例,其宾语的语义类别有2种。一是处所宾语,有12例,占75%,如“送上门来”“杀上报社来”“带上岸边来”等用例中的宾语。二是受事宾语,有4例,占25%,如“报上名来”“换上个什么人来”等用例中的宾语。根据上述频率信息,P处所>P受事。因此,“V上O来”的中宾语语义类的典型成员是处所宾语,边缘成员是受事宾语。
2.V上O去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上O去”的用例共有5例,其宾语的语义类别均为处所宾语,如“坐上车顶去”“冲上前去”“跑上岸去”等用例中的宾语。在现有语料中,尚未出现相异成员,没有明显层级差异,姑且将这5例处所宾语视作典型宾语类型,不排除因选样数量较少而导致的视域局限。
(五)V下O来/去
1.V下O来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下O来”的用例共有59例,其宾语的语义类别有3种。一是致使宾语,有51例,约占86.4%,如“静下心来”“败下阵来”等用例中的宾语。二是受事宾语,有5例,约占8.5%,如“卸下头巾来”“记下名来”等用例中的宾语。三是同源宾语,有3例,约占5.1%,如“减下肥来”“流下泪来”等用例中的宾语。根据上述频率信息,P致使>P受事>P同源。因此,“V下O来”的中宾语语义类的典型成员是致使宾语,边缘成员是受事、同源宾语。
2.V下O去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下O去”的用例共有2例,其宾语的语义类别有2种,各占1例。一是致使宾语,即“弯下腰去”中的宾语。二是处所宾语,即“跳下床去”中的宾语。在现有语料中,成员间未见明显的层级差异,姑且将这两例都视作典型宾语类型。不过,由于样本数量较少,不排除存在其他语义类型的可能。
(六)V回O来/去
1.V回O来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回O来”的用例共有3例,其宾语的语义类别有3种,各占1例。一是受事宾语,即“换回点东西来”中的宾语。二是结果宾语,即“养回点肉来”中的宾语。三是处所宾语,即“送回国内来”中的宾语。在现有语料中,成员间未见明显的层级差异,姑且将这3例都视作典型宾语类型。不过,由于样本数量较少,不排除存在其他语义类型的可能。
2.V回O去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回O去”的用例共有28例,其宾语的语义类别有2种。一是处所宾语,有27例,约占96.4%,如“迁回万隆去”“送回日本去”
“带回家去”等用例中的宾语。二是致使宾语,仅1例,约占3.6%,即“扭回身去”中的宾语。根据上述频率信息,P处所>P致使。因此,“V回O去”的中宾语语义类的典型成员是处所宾语,边缘成员是致使宾语。
(七)V起O来
经语料库统计分析,包含“V起O来”的用例共有228例,其宾语的语义类别有8种。一是同源宾语,数量最多,有102例,约占44.8%,如“打起仗来”“发起火来”“开起挂来”等用例中的宾语。二是受事宾语,有68例,约占29.8%,如“关起门来”“抢起红包来”“炒起菜来”等用例中的宾语。三是对象宾语,有33例,约占14.5%,如“怼起人来”“比起黄瓜来”“黑起自己来”等用例中的宾语。四是致使宾语,有18例,约占7.9%,如“抬起头来”“板起脸来”“直起腰来”等用例中的宾语。五是方式宾语,有3例,约占1.3%,如“玩起阴的来”“扭起秧歌来”“耍起无赖来”用例中的宾语。六是目的宾语,有2例,约占0.9%,如“熬起鸡汤来”“打起比赛来”用例中的宾语。七是结果宾语,仅1例,约占0.4%,即“装起萌妹来”中的宾语。八是处所宾语,仅1例,约占0.4%,即“晕起车来”中的宾语。根据上述频率信息,P同源>P受事>P对象>P致使>P方式>P目的>P结果/处所。因此,“V起O来”的中宾语语义类的典型成员是同源宾语,边缘成员是受事、对象、致使、方式、目的、結果、处所宾语。
就准口语语料中中宾式宾语语义类的基本分布情况来说,13个“VC1OC2”中的宾语语义类别数量从1种到8种不等,其中,数量最多的出现在“出来”“起来”中,最少的则出现在“进来”中。每个结构中宾语语义类型的范畴成员也有差别,在典型语义类型中,最多的是处所类,有复合趋向补语“出去”“进来/去”“上来/去”“回去”“回来”“下去”;其次是致使语义类,有“下来/去”“过来/去”;结果语义类、同源语义类、受事语义类均只有一个,它们依次是“出来”“起来”“回来”。
就结论的准确性而言,本次研究中,大多数趋向补语所在的中宾式用例充足,范畴成员的层级性表现明显,所得概率更接近于真实语言现象;也有些趋向补语的中宾式,用例很少,所依据的频率信息或许会与实际情况略有偏差,如“V回O来”“V下O去”“V上O去”“V进O来”“V过O去”,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同时,上文所给出的复合趋向补语语义类型的典型性序列,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口语语境下的分布情况,对教学顺序、选材及教材的编写具有参考意义。
四、语义类典型成员的比较
从中宾式中宾语语义类范畴典型成员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将本次的研究成果与杨德峰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需要说明的是,杨先生所依据的语料基本是来源于CCL语料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主要体裁为小说和话剧[1],也就是说,这些语料更偏向于书面性质。具体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就中宾式中宾语语义类范畴典型成员来说,我们的研究与杨德峰的研究基本一致,唯一例外的是“V起O来”。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首先,尽管“V下O来/去”“V过O来/去”这两组中的宾语典型语义范畴与之前的结论有所不同,但这是由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而造成的,本质关系并未改变,两者其實是没有差异的。在CCL语料库中,“V下O来/去”和“V过O来/去”的典型宾语语义类都是施事;而在我们的新兴准口语语料库中,“V下O来/去”和“V过O来/去”的典型宾语语义类都是致使。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文中视为致使的语义类在杨文中被归入施事语义类,这会部分影响到最终的统计结果。比如,杨文中归入施事类的“放下手来”“弯下身去”“扭过头来”,在本文中认定是致使宾语。其次,以往研究中“V起O来”的典型宾语语义类是受事和施事,而到了新兴准口语语料库中,则变成了同源宾语。这种差异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起来”语义类型的显著范畴的变化。当中宾式中宾语语义类型为受事或施事时,整个中宾式中的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此时,“起来”的语义可以指向受事或施事宾语,表示一种空间位置上的上升,也可以完全虚化为时体意义,用以陈述整个动作。而当宾语的语义类型变为同源宾语时,动趋式中的动词和宾语在更多情况下是动宾式离合词,两者关系非常紧密,可以看作是动宾式的复合词。这时,“起来”在语义上一般只能整体修饰复合词而表时体意义,所以此类中宾式中“起来”的语义更大程度上是表示时体范畴的意义,在“V起O来”中大多表示动作的开始及延续。因此,由上述“起来”构成的中宾式中宾语语义类型的典型范畴从受事/施事转变为同源,可以推测,近年来中宾式中“起来”为时体意义的比例进一步增大。
总的来看,无论语体怎样改变,这些年来,“V出O来/去”“V进O来/去”“V上O来/去”“V下O来/去”“V过O来/去”“V回O来/去”中的典型宾语语义类基本保持稳定。而“V起O来”中的典型宾语语义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语料的变化促使“V起O来”所出现的典型语境发生了变化。由于口语语料反映出的语言事实比书面语更加灵活、更具前瞻性,因此,我们也能够由此推导出“起来”的虚化进程比其他复合趋向补语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自建近五年准口语语料库的频率信息,阐述了13个复合趋向补语中宾式中宾语的语义类别,描述了宾语语义类的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并排出了各个语义类型的典型性序列,这就为语法教学顺序的安排和教材内容的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同时,从中宾式中宾语语义类范畴典型成员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还将本次的研究成果与杨德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通过不同时代、不同语体的语料对比,可以发现,“VC1OC2”中的宾语的语义类典型成员基本保持一致,只有“V起O来”的宾语语义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起来”在复合趋向补语语义虚化进程中的迅猛势头。
参考文献:
[1]杨德峰.VC1OC2中宾语的语义类及范畴化现象[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1).
[2]贾钰.“来/去”作趋向补语时动词宾语的位置[J].世界汉语教学,1998,(1).
[3]张伯江.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1991,(6).
[4]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汉语动词用法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Re-discussing the Semantic Class and Categoryization of Object in “VC1OC2”
——Based on the Emerging Quasi-Spoken Corpus
Zhao Che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lleg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au 999078,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semantic categories and typical category members of the object in the intermediate-object pattern of 13 compou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by building a quasi-spoken corpu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is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grammar teaching sequence and the edit of the textbook content. Compared with the earlier research results that focused on written language, only the typical members of the semantic category of the object in“V qi(起) O lai(来)” have changed, while the rest of the compou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s remain basically the same.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reflects the rapid momentum of “qilai(起来)” in the process of semantic deflation.
Key words:quasi-spoken corpus;“VC1OC2”;object semantic category;typical category;“qilai(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