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造图书馆探客空间对培育图书馆受众能力、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与深化图书馆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活动理论构建了图书馆探客空间系统模型,包括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三阶段,图书馆探客空间的建设需要构建资源支撑、用户流动、运营共享、外联交互机制,不断优化图书馆教育职能,发挥用户创新创造能力。
关键词:探客空间;图书馆;活动理论;空间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3)04-0064-0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Tinker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ity Theory
ZHANG Xiao-wei
Abstract: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build a library Tinker space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library audience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brary services and deepen the library′s cultural influence.Based on the activity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ystem model of library Tinker space, including three stages: pre-activity, in-activity and post-activity.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Tinker space needs to build mechanisms such as resource support, user flow, operation sharing and outreach interaction,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library′s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users′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ability.
Keywords:Tinker space;library;activity theory;space construction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媒体技术与信息处理手段的变革,教育领域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与教育者认为,年轻人有潜力也有能力参与对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使之前只有专业人员完成的任务及技能民主化[1]。20世纪60年代,以布鲁纳为首的教育家提出了以学为主的“探究”与“发现”教育观,并将科学学科视为这场改革运动的主战场。随后奥本海默建立了一所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探索”为主题的科技博物馆——旧金山科学探索博物馆。2017年7月,国际教育科技公司执行董事张昱先生系统翻译了美国图书《修补的艺术》,将“Tinker”的中文名称定为“探客”。当前国内,周静等剖析了探客空间的发展过程与价值[2],并对其本质特征与核心理念作了相关探索[3]。
借助活动理论[4],笔者构建了我国图书馆探客空间搭建框架,包括六个要素与四个子系统,探索了图书馆探客空间推广中各要素的阶段性特征,并提出资源支撑、用户流动、运营共享、外联交互的建设策略。
1 活动理论视域下图书馆探客空间的体系架构
活动理论是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理论,它以“活动”这一对象为研究中心和逻辑原点,来研究“活动”过程中精神状态的产生发展问题。维果斯基提出了中介思想,為之后的活动理论打下基础。恩格斯托姆等人不断研究深化,构建起活动理论的基础框架(见图1),包含六个要素(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与分工)与四个子系统(生产、交流、分配与消费)。
本研究在维果斯基、列昂捷夫和恩格斯托姆等人构建的活动理论基础框架上,搭建了我国图书馆探客空间模型(见图2)。通过动机、目标与条件驱动主体参与到图书馆探客空间活动中,激活消费、生产、交流、协作四个子系统,推动成果加工与生产,产出的成果将对探客空间发挥调整与激发作用,最终推动图书馆形成一个运转稳态、自动调适优化的探客活动生态。
1.1 图书馆探客空间建设的目标与动机
图书馆探客空间的目标由用户的动机决定,其由用户内心深处潜在的探索欲望激发,并由图书馆探客空间基础设施与条件的完善度来支持,直接引发指向活动客体即图书馆资源、服务等的行为。目标是通过整合空间、设备、技术等服务资源来保持探客活动的正常运转,鼓励各类学习者如大学生、青少年等参与探索学习实践,培育学习者的发现问题能力、理性思考能力、探索求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等。
1.2 图书馆探客空间的组成要素
图书馆探客空间主要由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分工六个要素组成。主体是指完成图书馆探客活动的进行者与实践者。客体即探客个体具体要进行的活动内容,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效能两个层面。在物质资源层面,客体主要体现在不同完成程度的探客作品,如阅读心得、图书应用等,经过图书馆探客的分工协作,最终形成完整的探客产品;在精神效能层面,客体体现为个性的、新颖的、未经加工的探索理念、思路、策略等。共同体是指图书馆探客活动参与者的集合,而探客空间中的共同体是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点且目标步调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群际联合形式,他们以共同愿景、共享技能为结合形式,为具体的探客个体提供身份归属和行为参与的归属。工具是指在图书馆主体探客活动中将资源客体转化为探索成果输出所采取或利用的手段、方法与物质,探客主体依靠交互工具与图书馆探客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进行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同时依靠生产工具实现对资源客体的探索设计、实践擘画与具体操作,并依靠联结工具增强共同体的协同探索能力。规则是指图书馆探客空间的主客体间、主体与共同体间、共同体内部的系列行为规范,是探客个体在空间中有序活动的基础保障,也是调适冲突、增进协调的重要依据。分工是指探客共同体与资源客体的调适[5]。根据分工层级的不同,图书馆探客空间的分工可分为共同体内部的协调分工与自上而下的统筹分工两种,需要根据探客主体的知识背景、能力特征、实践能力等因素匹配符合的活动任务,保证共同体在探索活动中角色体系的完备。
1.3 图书馆探客空间的子系统
基于探客空间的六要素组成四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消费子系统、交流子系统与协作子系统。生产子系统是探客活动系统中最基础的子系统,涵盖客体的设计、加工、制作、输出行为。探客主体使用探客工具作用于客体并完成成果产出,这些成果既可以是实体产品,也可以是探索想法、问题的研究及其深化。
消费子系统是一种基于图书馆资源的物质产出消费与知识消费行为。物质产出消费是指探客空间的实体资源(包括客体资源与产出资源)被探客主体获取利用;知识消费行为即探客主体间的信息分享,使图书馆资源、知识消费提升到共同体层面。消费子系统本质上是资源共享系统,为之后的协作子系统做好前期准备。
交流子系统通过有效规范空间内探客主体的行为,推动形成稳定、系统的空间运行机制。主体与共同体及其他参与者在遵守图书馆探客空间规则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协作与互动。当图书馆探客空间内部出现思维冲突、行为冲突、目的冲突等不和谐情况时,规则将发挥化解与消除矛盾的重要作用。
协作子系统目标是实现内部要素的有效协同。在图书馆探客空间中,协作子系统的驱动形式多样,探索兴趣、领域、主体属性、客体属性、共同体归属、能力结构都是驱动协作的因素。协作手段上也可分为线下协作、线上协作、线下线上协作等形式。
2 活动理论视域下图书馆探客空间的建设价值
2.1 提升圖书馆空间建设的普及性
探客空间强调通过使用身边触手可及的真实材料、工具实现与真实世界的互动,鼓励学习者在利用手中学习材料与实物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与灵感,从而引申出更复杂、更有深度的项目与更加个性化的泛在学习。由此反映出探客空间建设对于图书馆基础设施与资源储备的要求较低,一些寻常的学习工具与教学资源就可以支撑起探客空间的运行。因此,探客空间能够更好地兼容不同图书馆的资源条件,适应我国图书馆资源设施区域差异的实际情况,方便图书馆更加有效、迅速地整合现有服务资源,快速实现某一教育主题或活动的落地与开展,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普及与推广。
2.2 优化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延续性
探客空间的建设将为图书馆空间服务培育一批具有探索精神与优秀实践能力的探客人才队伍。初始的参加者通过观摩学习、实操演练等形式不断提升技能水平。随着探索能力的提升,参与者开始成为较为核心或重要的探客主体,部分表现优异的参与者进阶成为新一代的引导者,吸引和培育下一代新探客成为另一项重要任务,从而形成图书馆探客共同体的角色闭环生态,有效提升共同体内部的知识传递与共享效率,实现了探客主体的传承,大大提高图书馆空间服务的代际延续性,有助于图书馆持续开展探客活动并产出系列化的探客成果。
2.3 丰富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多样性
探客空间不需要缜密规划,允许学习者以“玩耍、探索、迭代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或参与到项目中”[6],为图书馆开展空间服务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探客空间立足于生活中的日常资源,以挖掘探客主体内心兴趣为导向,并以趣味化、娱乐化、竞技化的理念助推图书馆探索与其他文化教育业态的关联模式,从而打造更丰富多样的空间服务内容体系。
2.4 扩大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受众面
图书馆探客空间的自由性、开放性和全民参与性, 能够促使各个行业、群体的社会公众都加入到创新创造的行列中来, 尤其是婴幼儿群体。如美国旧金山幼儿园的探客项目“森林计划”,能够有效帮助学龄前儿童使用图书馆探客空间中通俗易懂、简单上手的探索资源与工具,促进孩童的脑力开发与兴趣培育,进一步开辟以幼儿为核心的少儿服务受众面,扩大图书馆空间服务的社会影响,也有助于图书馆实现社会价值,履行文明传承的使命。
3 活动理论视域下图书馆探客空间的建设策略
资源支撑机制是图书馆探客空间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用户流动机制是图书馆探客空间成员有序流动与共同体持续优化的保障;运营共享机制是探客空间进行内部分工、任务分配、步调协同的关键;外联交互机制是推进图书馆探客空间产出成果转化与反馈的保证。四个方面相互联系与辅助,协作提升图书馆探客空间的教育与学习能力。
3.1 资源支撑机制
资源支撑机制是指图书馆探客空间为促进探索活动有序进行所提供的一系列资源,包括基础设施资源与衍生服务资源。
第一,基础设施资源。图书馆通过开设专门的物理空间,并在空间中配备充足的、群体兼容性强的探索设备与基本材料,为图书馆探客用户探索问题、进行操作提供基础保障。如意大利的达·芬奇科技博物馆,将一个传统的实验室改造成了探客空间;英国圣马克小学在教室里开辟“修补角”,作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场所。探客空间不刻意追求高精尖设备的投入和高精尖技术的使用,而是强调基于日常工具和材料,在生活化的学习场所——探客空间开展探究式实践。因此,图书馆需要把握探客空间与日常阅读活动的联结,为探客用户提供诸如体感阅读、图书内容提取、内容挖掘、关键词共现网络、智能体感笔记等扩展性基础资源,辅助图书馆用户的探索。
第二,衍生服务资源。图书馆需要为探客用户开设能力培训、在线社区、交流平台、引导角色等虚拟性知识资源。正如Tulley G
在创建探客学校时所说,“我们不去尝试教任何人、任何具体的事情”[7]。图书馆探客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从而更好地掌控探客活动。此外,图书馆应设立专职型或兼职型引导角色,吸引更多用户参加到图书馆探客空间,联合高校教研人员参与探客活动。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法叶分校安迪·洛伊教授就曾将探客空间运用于大学工业设计课程。引导角色如导师、专家等不仅是一名探客,还担负着设计者、协调者与辅助者的多重角色,能够有效带领新探客提升利用图书馆探客空间基础设施资源的能力与探索问题的节奏把控能力。
3.2 用户流动机制
根据活动理论模型,动机是驱动图书馆用户积极参与探客空间的关键因素,也是保证图书馆探客空间有效运行与产出的重要动力。图书馆用户参与探客空间的初始动机源于内部的探索兴趣与需求,在探客活动中伴随任务的完成与信心的增强,探索能力逐渐提升。当图书馆用户在探客空间的产出获得经济、文化等效益之后,探客活动的回报将成为驱动其持续参与的外部因素。此外,在图书馆探客空间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则体系,保证图书馆探客空间用户的有序流动。总之,内部动力为图书馆用户提供自我认同与效能满足感,外部动力使图书馆用户获得持续参与探客空间的激励与社会肯定,社交动力则辅助图书馆探客提升自我能力、增强探索自信。因此,图书馆探客空间应立足此,建立用户流动机制。
第一,放低探客空间准入门槛,提升潜在用户参与便捷性。图书馆探客空间的参与者可以是教师、学生、高校研究者等个体,也可以是高等院校、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机构,需要根据不同群体制定兼容度高、操作性强且人性化的准入标准,以“应收尽收”为导向,使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都可加入动手探究行列,吸纳具有探索兴趣、阅读动机、知名度的人物参与图书馆探客空间建设,不断提升探客空间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创新探客产出激励形式,提升用户探索活动认同与满足感。图书馆应建立内部探客活动激励等级体系,根据探客个体的产出成果及其效益情况,赋予其相应的资源获取与行为权限,通过授予荣誉称号、证书、定期比赛等形式,奖励文创产品、奖金等,激发探客持续参与图书馆探客空间、持续进行探索活动、不断产出优质成果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探客空间导师制度,加强代际探客用户交流。图书馆馆员与其他领域专家是图书馆探客空间导师队伍的重要来源,是探客空间前期发展的引领角色。首先,结合探客空间发展需求,聘请关联学科的专家、高校教师作为探客导师。如旧金山探客幼儿园实施的“森林计划”,每个季度与当地的乐队、街头艺术家合作,邀请他们来教室展示作品、分享经验,激发儿童对艺术的兴趣[8]。同时加强馆员能力培训,将探客活动能力作为培育指标之一,以高质量的探客导师队伍吸引图书馆用户参与。此外,图书馆探客空间需要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式的师徒式探客培育计划,强化不同代际间探客的交流,推动优质经验的代际传承,滿足探客个体对自身能力提升的需求。
第四,建立相关约束规范,保证探客主体有序流动。图书馆探客空间的规则应当包括运营管理规则、主体准入规则、程序安全规则、能力培育规则。运营管理规则明确图书馆探客空间的组织形式、主体责任与权利分配、流程管理、项目评估等;主体准入规则明确对进入图书馆探客空间主体的能力评估、权限赋予等;程序安全规则明确对主体探客活动的安全控制、安防培训、技术向善、风险预防等;能力培育规则通过开设图书馆探客培训课程、实施分级考试晋升、开展定期技能检查来实现对主体能力的持续优化。
3.3 运营共享机制
促进知识成果的共享是图书馆探客空间的核心理念,既要共享主客体、工具、资源,也需要分享探索的新思想、创意。由于图书馆探客活动本身不具备明显的利益性,探客是基于共同的探索兴趣聚集到一起的,需要自发与频繁的知识交流与成果共享来实现自身价值的认同。通过规则、分工要素与协作、交流子系统有效实现探客间交流共享的规范性与高效率。
第一,馆校联合开放共享模式。依托图书馆的资源储备,联合开设有图书情报专业、计算机专业、数字人文专业等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利用其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提升图书馆探客活动共享的专业性。如在学校中可以将教室或体育场所转变为即时化的探客空间,放置常备的资源与设备,复制和设计实验以及组织工作空间,使学生有机地开始探索与合作等。
第二,馆企联合开放共享模式。企业为图书馆探索项目与课题的确定提供前沿的市场动态与需求信息,同时,发挥其在人才引流、技术设备、市场凝聚力方面的优势,提升图书馆探客活动共享的实用性与技术性,实现图书馆探客空间产出与关联企业市场的共享引流。
第三,馆际空间合作共享模式。该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关联机构探客资源进行共享,既包括工具、客体资源的共享,也包括馆际探客导师、衍生服务资源的共享,增强了图书馆探客空间的运营活力与共享强度。如由欧盟资助的项目“探客:面向未来创新者的当代教育”就汇集了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的众多合作机构[9],实现了各馆在资源、技术与设备方面的优势互补,打破了探客活动的时空限制。
3.4 外联交互机制
图书馆探客空间活动系统不仅要维持与优化内部的运作状态,同时也需要建立外联交互机制,积极与外界进行成果输出与资源交互,不断扩大图书馆探客空间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优质的探客与资源。
第一,资源外联交互机制。图书馆探客空间为
实现探客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充盈的资源支持,因此需要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主体合作,吸纳更多资金、项目、课题、人才资源进入图书馆探客空间。如利用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探客空间的资源、基础设施、管理手段等建设提供支持;利用企业开发图书探索器具;推动政府加大对图书馆探客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方位打造优质的探客空间。此外,图书馆可邀请国内外探客教育专家为探客提供培训,搭建线上探客交流平台,组织馆员去国外探客教育机构参观、培训等。
第二,服务外联交互机制。图书馆探客空间的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内部,也要将视野扩展到外界社会空间,通过与图书行业协会、服务商、出版商、知识服务中心等建立联盟合作伙伴关系,将图书馆探客活动转型为常态化、系列化的知识服务。
第三,成果外联交互机制。图书馆探客空间的活动成果是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需要从成果宣传与转化两个层面入手建立成果外联交互机制。一方面,將图书馆探客空间成果融入、整合到图书馆已有的传媒矩阵。利用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线上传媒平台定期对图书馆探客空间活动进行宣传,并在阅读日、文化节等活动日联合文化机构开展线下展览、宣讲活动,将活动成果推介到社会文化生活中。另一方面,提高图书馆探客空间成果的转化效率。通过建立探客项目孵化基地、联合其他机构定期开展实习、打造关联产业对接渠道等形式,建立“探—研—产—用”的图书馆探客成果转化链条,直接参与产业链上的分工和合作。
4 结语
在图书馆与创客空间融合研究热的背景下,探客空间将为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探客并不要求专业的教育资源、设备、技术,而是倡导取材于真实世界,探索真实问题,作用于真实生活,因而探客空间更加适应我国图书馆资源条件不统一、受众群体多样化的环境,其低门槛、高天花板、边界自由的特征也将更好赋能我国图书馆的知识衍生服务。
参考文献:
[1]VOSSOUGHI S,BEVAN B.Making and tinker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EB/OL].[2022-01-13].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5725173_Making_and_Tinkering_A_Review_of_the Literature.
[2]周静,潘洪建.美国探客教育的内涵、发展与价值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7):44-50,90.
[3]周静,冯锐,赵志靖.探客(Tinker)教育三议:本质特征、核心理念与实施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21,39(6):39-47.
[4]周文博.活动理论及其在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的应用[J].情报学报,2020,39(3):274-283.
[5]余亮,黄荣怀.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1):48-55.
[6]RESNICK M, ROSENBAUM E.Design, Make, Play[M].New York: Routledge,2013:19.
[7]TULLEY G.Life Lessons through Tinkering[EB/OL].[2022-09-16].https://www.ted.com/talks/gever_tulley_life_lessons_through_tinkering.
[8]钱小龙,张奕潇,丁卫泽.Tinker教育的基本内涵、活动特征与发展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1):33-39.
[9]HARRIS E, WINTERBOTTOM M, XANTHOUDAKI M,et al.A PRACTITIONER GUIDE FOR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TINKERING ACTIVITIES[EB/OL].[2022-07-12].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6066132_A_PRACTITIONER_GUIDE_FOR_DEVELOPING_AND_IMPLEMENTING_TINKERING_AC TIVITIES.
作者简介:
张笑玮(1999— ),男,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