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论指导下云南少数民族农村教师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研究

2016-01-15 07:43杨晴李志平柴飞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5年4期

杨晴++李志平++柴飞

摘要:云南农村地区先天的地理劣势长期阻碍着当地教师群体专业的持续发展,为使农村教师摆脱自我提升难的困境,本文提出利用移动网络的时空跨度优势和移动终端灵活便捷特性,通过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笔者依据活动理论融合PDCA循环模型思想,试图提出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框架,为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具体开展提供可依循的方法。

关键词:云南农村教师;活动理论;PDCA循环模型;微型移动教研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24-04

一、引言

云南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问题,导致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难以得到保障,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迫在眉睫。自古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自从有了教育以来,教研活动就始终备受国内外学者瞩目。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最重要途径,而当前常规教研已不能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需求,网络教研亦不能满足农村教师日益增长的碎片化学习需求。鉴于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师新时期的特殊处境,笔者认为充分利用移动网络的时空跨度优势和移动终端灵活便捷的特点,让云南农村教师参与到微型移动教研活动中来将成为探索新形势下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有益尝试。活动理论是分析人类活动的一般性框架,它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遵循活动理论的分析框架探索适合云南少数民族农村教师的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设计框架。

二、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地理环境限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云南位于西南边陲,多数农村地处偏远,依山而建,交通极其不便。偏远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农村地区消息闭塞,出行不便,教师与外界交流较少,难以获得最新信息,长此以往教师安于现状,思想观念落后,不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2.教师学历掺水致使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云南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大量专职优秀教师流失,剩余的留守教师多以参加各高等院校组织的“函授、自考”提升自身学历,学历掺水现象严重。部分农村教师未经受专门师范教育,有些甚至一兼多职,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3.现有教师培训不连贯导致农村教师专业难以持续发展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范围有限,仅有少数骨干教师可以参与此类培训。教师培训的时间多为数周至三个月,云南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教师并不是每次都能参与培训,而且培训结束后的对参训教师的远程监控力度也不够,这些都是现有教师培训不连贯的表现,致使农村教师专业难以持续发展。

三、微型移动教研推进云南少数民族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

1.微型移动教研概念

微型移动教研是伴随移动通讯网络和终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概念,国内学者唐章蔚首次提出了“微型移动教研”一词,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本研究所关注的微型移动教研正是在移动通讯网络的支持下,旨在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农村教师群体专业持续发展,利用农村教师闲暇零散的时间,针对真实教学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微型教研主题开展教师研修活动。

2.微型移动教研的特点

微型移动教研是近些年来教师培训领域关注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它的出现不仅适应了新媒介技术引发的教研媒介生态的变化,同时也是教师教研方式适应教育信息化变革的一种表现。微型移动教研兼具了移动特性和微型特性,既可以使得参与教研的教师随时随地开展教研活动,同时也满足了教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有效教研的需求。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教研内容碎片化

微型教研是将教研的知识点细化,把教研的内容分割成若干教研组块,单次教研针对特定的教研组块,适于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研修学习,提高教研的效度和信度。

(2)教研时间短时化

微型移动教研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教师无论是课间休息,或是劳作间歇,都可以开展研修学习。这种微型教研随时、不间断地进行,必然会产生一种累计的效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教研场所动态化

农村教师可以随身携带通讯设备接入微型教研平台,不受地域、场所的限制,使研修学习的场地处于一种动态地变化之中。教学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随地登录教研平台,进行资料的查询、浏览、与专家学者交谈,从而通过最快的途径攻克教学难题。

3.微型移动教研的可行性

(1)移动通讯网络的巨大时空跨度性扩展农村教师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农村地区计算机网络“最后一公里”难以延伸,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时间、空间都备受阻碍,交通的不便更成为农村教师参加教师培训的绊脚石。较之计算机网络,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已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移动通信网络的高覆盖率可以大大扩展云南民族农村教师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利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进行研修学习和实际教学问题的讨论。

(2)移动终端拥有量高为农村教师参与微型移动教研创造了便利条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高达83.4%,手机上网使用率首次超越传统PC机使用率,手机作为最大的上网使用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用户已形成庞大的规模。智能手机价格的平民化,云南农村地区教师的手机拥有量持续增高,为农村教师参与微型移动教研创造了便利条件。

(3)微型碎片化学习方式减轻农村教师的压力和负担

农村教师工作繁重,除去学校事务外,农村教师还需面对家庭生活、农作及各类社会事务,很难集中时间进行研修学习。微型移动教研的“微型碎片化学习”方式让农村教师得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劳作间歇,回家途中,课间备课,教师可在任意闲暇时间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随时接人微型移动教研支持平台,不需要刻意抽出一段集中的时间到固定地点参与教学研修活动,教学问题也可及时得到解决。

四、活动理论指导下的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要素分析

活动理论认为人类的活动系统包括六个部分:三个核心要素和三个中介要素。三个核心要素是主体、客体和共同体;三个中介要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笔者根据活动理论的相关内容,绘制出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核心要素分析

(1)主体:微型移动教研的主体大部分为有较强自控能力的成年人,处于经常性的运动状态,需要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

(2)客体:微型移动教研活动中的客体为主体的研讨对象,包括教研目标、教研任务、教研资源等。

(3)共同体:微型移动教研中与主体共同完成教研任务的其他参与者。在微型移动教研活动中,共同体的成员为主体提供教研所需的资源及帮助。

2.中介要素分析

(1)工具:这里提到的工具是指微型移动教研的环境。包括各种移动终端设备、无线通讯网络、微型移动教研平台(微信、微博、QQ)等。

(2)规则:微型移动教研中为保证教研的正常进行,主体和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标准等。在教研活动中,有教研活动参与规则、教研主题、任务、资源的评价规则等。

(3)劳动分工:微型移动教研活动中共同体成员之间需要有明确的分工,通过不同角色的相互合作,使活动顺利进行。

五、活动理论视域下的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

PDCA循环又名戴明环,是一种无限循环的质量管理程序,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计划、执行、检查、完善,PDCA循环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根据PDCA质量管理循环模型和活动理论框架,笔者提出了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它既包含了活动中的各要素,又是一个不断完善活动设计的框架,包括四个环节:微型移动教研主题分析(Plan)、微型移动教研设计过程管理与控制(Do)、微型移动教研效果评价与诊断(Check)、问题的处理与完善(Action)。其中微型移动教研过程管理与控制又包括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核心要素设计、微型移动教研活动中介要素设计和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三个部分。

1.微型移动教研主题分析

分析微型移动教研主题是为了找出适合教师进行微型移动教研的内容,受移动通讯网络与终端条件所限,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开展微型移动教研。鉴于微型移动教研内容微型化的特点,应将一个教研主题分成若干内容模块分开呈现,既要考虑到内容间的相对独立性,又要注重内容的连贯性。另外还要保证内容便于短时间传送与下载,支持数据流量流畅呈现。教研主题由一线教师、学科专家、教研员依据教学实践提出,其中主题的生成以一线教师为主,学科专家和教研员为辅。主题可以是对教学过程的研讨、对教学效果的研讨、对教学方式的研讨等。其主题的生成过程可以用图3来表示。

2.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过程管理与控制

(1)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核心要素设计

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主体是农村教师,教研活动往往是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的,因此全面分析教师所处环境、关注点、兴趣点等,掌握农村教师的特征,能够更好地设计教研活动中的其他要素,使微型移动教研活动契合教师的实际需求,激发教师的研讨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研效果。

共同体包括教研员和学科专家,微型移动教研是以学科专家和教研员为核心引领一线农村教师组成移动教研圈,教研活动的掌控者由教研员担任。

微型移动教研的客体则是教研活动的目标、任务、资源等,鉴于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表现为微型化、片段化、并且结构较为松散等特点,教研的客体应当:

1)便于通过文本、图片、简短视频或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

2)重视内容的完整性,虽然客体的内容是以“知识组块”形式呈现的,但作为独立的一个知识块,它又是整体的一部分,要与整体保持密切联系;

3)内容设计要具有趣味性,足够吸引教师参与研修学习。

(2)微型移动教研活动中介要素设计

这部分是对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工具、规则、劳动分工进行设计。

工具为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提供环境与条件,考虑到选用工具的特征,教研资源要尽量小型化并且易传输。

规则是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行为规范和标准,是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微型移动教研是非面对面的,为确保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有效进行,要制定任务完成规则、评价规则、交流互动规则,主题的选定也要依据一定的规则,以便在移动终端上开展。教师完成教研任务遵守的规则可由教师自己商定,有利于教师的自我监控。

劳动分工是教师作为教研活动中的学习者角色会随时发生变化,他们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成为活动的组织者。作为参与者,教师要完成相应的教研任务,而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与教研员共同担负起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主题选定、活动过程设计与管理等工作。

(3)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

针对农村教师的特点,微型移动教研的开展形式可以分为自组织的个性化参与研修和行政干预的社会化参与研修。自组织的个性化参与研修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诸如微信群、QQ群将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提出,其他在线教师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进行回复,展开讨论;行政干预的社会化参与研修是应对自组织个性化研修中教师的惰性而提出的一种教研形式,主要是由部分农村教师、学科专家、教研员依据特定的目标,商讨适当的教研主题,设计相关的任务、内容与资源,利用移动终端推送给教师。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要强调可操作性,由于农村教师的时间较为零散,可将教研任务分割成独立的子任务,有步骤地达到教研目的,并能减轻农村教师的负担。在进行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时,尽量选用能够提供相对成熟社交关系的微型移动教研平台,如QQ、微信等,确保传播信息的可靠性。

3.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效果评价与诊断

对教研主题的选题合理性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是否与真实课堂教学直接联系;是否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否易于使用移动终端开展;能否引起教师深度反思情况等方面。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效果评价方式是多元的,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研员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和教研员都可对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看法与改进意见,完善整个微型移动教研活动。

4.问题的处理与完善

根据微型移动教研活动效果评价与诊断环节提出的反馈信息,处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微型移动教研活动,并在下一次教研活动中加以检验、发现问题、再处理、再检验,循环往复,日臻完善微型移动教研活动。

六、小结

微型移动教研使教师的研修学习不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场所,催生了随时随地的教师学习方式,必将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本文只是借助PDCA循环模型和活动理论分析设计了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基本框架,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将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设计框架应用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教研实践,需依据具体情况考察该微型移动教研活动设计框架的实效度。微型移动教研活动的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