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冯少墟集》为明代关学重要人物冯从吾的文集,该集在明清两代增补多次,现存八种刻本俱出于已佚的万历四十年本。存世明刻本皆为冯氏在世时付梓,均未收录天启元年后的作品。清刻本中,康熙本内容较完整,讹误较少,是较好的版本;光绪本内容虽为最全,但讹漏较多,且打破了《冯少墟集》原有结构;《四库全书》本多有删改,且未收《冯少墟集》续集部分;《广明儒理学备考》本仅为选集。综合比较,在现存版本中康熙本最佳,后两者文献价值一般,故整理是书正集应以天启本为底本,康熙本为校本,并参校万历四十五年本、云南省图书馆藏本,续集应以康熙本为底本,光绪本为校本。
关键词:冯从吾;《冯少墟集》;版本源流
中图分类号:G25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3)04-0095-06
The Version Research of Feng Shaoxu Collection
JIANG Xue-wei
Abstract:Feng Shaoxu Collection is an anthology of Feng Congwu, an important figure of the Guan School in the Ming Dynasty.The collection was supplemented many times du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existing eight kinds of block-printed editions are all from the lost Wanli forty-year edition.The surviving block-printed edition of Ming Dynasty were all published when Feng Congwu was alive, and none of them included the works after the first year of Tianqi.Among the Qing Dynasty engraved editions, the Kangxi edition has more complete content and less errors, which is a better version.Although the content of Guangxu edition is the most complete, there are many errors and omissions, and it breaks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Feng Shaoxu Collection.There are many deletions and modification in the contents of the editions of Siku Quanshu, and the sequel part of Feng Shaoxu Collection has not been included, while the edition of Guang Ming Ru Li Xue Bei Kao is only an anthology.By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the Kangxi edition is the best among the existing editions,and the literature value of the latter two editions is general,so the collation of Feng Shaoxu Colle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ianqi edition, take the Kangxi edition as the proofreading edition, and take the Wanli forty-five-year edition and the Yunnan Provincial Library collection as the reference and proofreading edition.The sequel part of Feng Shaoxu Colle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Kangxi edition, and take the Guangxu edition as the proofreading edition.
Keywords:Feng Congwu;Feng Shaoxu Collection;version origin
0 引言
馮从吾,字仲好,号少墟,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为晚明关学执牛耳者,与高攀龙、董其昌、贺时泰、陈继儒等晚明重要政治人物和一时硕儒素有交游往还。因此,对冯从吾著作的整理研究不仅有助于推进明代关学思想的研究,也对研究晚明士人阶层思潮变化与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冯从吾有《冯少墟集》《元儒考略》《冯子节要》及《古文辑选》等多种著述并行于世。其中《冯少墟集》(以下简称:《冯集》)囊括了冯氏一生的讲学语录、思想学说、序跋疏表、族谱家乘、诗文著作等内容,冯氏思想之大成尽汇于此。冯从吾在世时此集即已付梓,入清以后,又多次重刊,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该集亦被收入其中,故今有多种版本存世。《冯集》的初刻本已佚,存世刻本众多,但所收内容多寡不一。笔者将该书现存全部版本汇总,力求揭示《冯集》之版本源流及其优劣,为《冯集》的整理与深入研究提供版本依据。
据笔者考证,该集主要有以下几种版本:明万历四十年(1612)毕懋康刻本,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张维任刻本,云南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刘必逵刻本,明天启元年(1621)冯嘉年刻本,清康熙十四年(1675)洪琮刻本,范鄗鼎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经堂刻《广明儒理学备考》本,《四库全书》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华州马天佑补修本。
1 明刻本
1.1 明万历四十年(1612)毕懋康刻本
此本为《冯集》初刻本(以下简称:万历四十年本),已亡佚。但我们仍能从存世诸本窥其面貌,如笔者所见的《冯集》所有版本卷端均有万历四十年毕懋康所作序,序文曰“余适奉命按秦,得卒业所著《辨学录》《疑思录》……质有其文,行之必远。故合刻而为之序”云云[1]。天启元年冯嘉年刻本正文目录后的增修记又云:“家大人稿自己丑至壬子,按台毕公序而刻之,已行世久矣。”[2]可见陕西巡按毕懋康确曾刊刻《冯集》无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集初刻止于万历壬子”[3],可知万历四十年本当为《冯集》初刻本。
此本现今虽已不存,但后世所刻《冯集》实质上均出此本。
1.2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张维任刻本
此本为现存《冯集》最早版本(以下简称:万历四十五年本),笔者所见本现藏于台北“国家图书馆”。
此本半叶九行十八字,四周单边,花口,单黑鱼尾,版心上方题“冯少墟集”,鱼尾下题卷数,再下方题叶次。目录前有一重刻牌记,首行题“校梓冯少墟全集”,后为“钦差巡按浙江等处监察御史张维任、杨鹤、崔尔进、胡继升翻阅”,次叶居中题“万历丁巳仲春望日重刻”,知其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此本正文部分均为宋体字,是与现存其他版本最显著的差别。此外,卷端序文部分有毕懋康、邹元标、赵南星、焦竑、邹德泳、高攀龙、曹于汴、洪翼圣八人序。
此本正集后附有续集一卷,版式行款与正集同,书口题“冯少墟续集”,首行顶格题卷名“冯少墟续集卷”。内容为正集未收的序文七篇、《国朝从祀四先生赞》一篇、记二篇、书十五篇、传一篇、墓表一篇、祭文二篇、诗三篇、杂著三篇,凡三十五篇。
据笔者考证,续集部分并非与正集同时完成,应为后人补刻。续集中有两篇祭文值得关注,第一篇《祭韩旻阜郡丞文》曰“维万历四十六年岁次戊午七月丁亥朔,越二十二日戊申,原任河南道监察御史通家治生冯从吾谨以牲醴香楮之仪……”[4]
次一篇《祭伯兄文》开篇曰“维天启元年岁次辛酉三月癸卯朔,越二十一日癸亥,太仆寺少卿期服弟从吾率男嘉年、孙湛若等谨以刚鬣柔毛、清酌庶品之仪……”[4]据此可知,第一篇祭文成文时间不早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七月,而第二篇不早于天启元年(1621)三月。而台北“国家图书馆”据目录前重刻牌记将此续集与正集一起定为万历四十五年刻本。此举显然欠妥。续集刊刻时间应不早于天启元年(1621)三月。
此外,该本续集所收内容与下文提及的其他版本的续集也不相同。笔者将该本与天启本、康熙本对校,发现该本续集所收录的内容,天启本之后均散入其他版本正集,与其他版本续集面目全非。
该本重庆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台北“国家图书馆”等有藏。
1.3 云南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云南省图书馆藏有一部著录为明万历刻本的《冯少墟集》(以下简称:云图本),无牌记,亦无新的刻书序来说明本次刊刻的缘由,更无跋文。这给此本更为准确的断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办法进一步缩小其刊刻年代范围。
该本与万历四十五年本相较字体风格迥异,且卷前序文多出姜士昌、钱时、贺时泰三篇,二者显非同一版本。考明中期以降各家藏書目录,均未著录此本,今《冯集》点校本亦未提及。再将云图本与天启本对校,发现二者形制大体相似,正文行款相同,惟卷前序文行款为半叶六行一三字,与天启本的七行十四字不同。正文字体与天启本大致相似,但在细微之处略有不同。从卷前序文来看,此本序文撰者依次为毕懋康、邹元标、赵南星、焦竑、姜士昌、邹德泳、高攀龙、曹于汴、洪翼圣、钱时、贺时泰,共十一人,与天启本相比,阙董其昌、陈继儒二序。该本与天启本最大的不同在于正文目录末尾,天启本在此有冯嘉年增修记,而云图本无。另外,该本未收前文所提及的《祭韩旻阜郡丞文》《祭伯兄文》二篇。因此,笔者认为此本应是刊刻时间在万历四十五年本之后、天启本之前的一种明万历刻本。
在云图本的十一篇序中,成文时间最晚的是贺时泰的序,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夏五月,可知此本付梓时间必定不早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五月。进而考天启本中多出的两篇序文,陈继儒序尾虽未明言此序撰于何时,但所幸董其昌序尾言“岁在戊午华亭年弟董其昌撰并书”,也就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董其昌曾与冯从吾同朝为官,二人私交甚笃,且董其昌当时亦颇有名望,若刊者在此本付梓之前就已见董序,似无不收之理,且此本正文中冯从吾万历四十五年(1617)后的文章均未收录。因此,此本大概刊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间。
1.4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刘必逵刻本
此本(以下简称:万历四十七年本)传世绝少,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和日本名古屋市蓬左文库三处机构有藏,皆著录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刘必逵刻本。因受条件所限,笔者未见其本,故暂沿此说,对源流情况不敢轻言。
关于刊刻主持者刘必逵,文献亦对其记载不多,《陕西县志》载其为陕西咸宁人,曾任江宁知府。《冯集》中曾在《祭西郭先生文》中提及此人,“于是年六月初九日,偕友人王境、刘必逵、萧耀,焚楮酹酒,告于先生之墓。”[5]
推知此人应为冯氏生前好友。
1.5 明天启元年(1621)冯嘉年刻本
此本为冯从吾之子冯嘉年在万历四十年本基础上附刻增修的家刻本(以下简称:天启本),共二十二卷。天启本在《冯集》的版本系统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本子,地位较为重要。此本存世量较为可观,笔者所见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该本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正文九行十八字。卷首序文字体为各作序者写刻上版,尤其有名家董其昌所作行书序文见于群序之中,甚是难得;正文字体在欧、柳之间,墨色饱满均匀,印刷精良,鲜有断版,当为初印。通观全书风貌,属较典型的明中晚期刻本。
是书卷首序文凡十三篇,大多为作者亲友及同僚所为,首为万历四十年(1612)毕懋康序,后依次为邹元标、赵南星、焦竑、邹德泳、曹于汴、董其昌、姜士昌、洪翼圣、高攀龙、钱时、陈继儒、贺时泰诸人序,与万历四十五年本相较,多出董其昌、姜士昌、钱时、陈继儒、贺时泰五人序。该本目录后有冯从吾之子冯嘉年增修记一篇,现照录于下:
家大人藁自己丑至壬子按台毕公序而刻之,已行世久矣。癸丑至辛酉夏,余小子恐其散逸,各以类附刻焉。自辛酉秋以后,诸藁倂重修,家乗族谱具当另刻续集以传,不复入此集中,览者鉴之。
不肖仲男嘉年书[2]
此增修记所传达的信息有二:第一,此本是天启元年(1621)在万历四十年本基础上进行增修补刻而成;第二,天启元年(1621)后的冯从吾作品以及家谱、族谱不再增修附刻,而是以续集的形式刊刻行世。此增修记是对《冯集》各类版本断代分辨的重要凭证之一,也是明确此本版本决定性证据之一。
该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區图书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员会宣传部、南京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均有藏。
2 清刻本
2.1 清康熙十四年(1675)洪琮刻本
此本文中简称其为康熙本。该本正集二十二卷,续集四卷,正文半叶九行十八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黑鱼尾,笔者所见本为日本内阁文库所藏。
此本正集部分均为手书上板,卷首有刊刻牌记一通,现录于下:
校梓冯恭定公全书,钦命总督陕西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鄂泰参阅,钦差提督学政陕西按察司佥事洪琮重校,嫡孙冯澄若、冯漙若,重孙冯续先、冯绳先校正,元孙德馨、世湮。
康熙癸丑仲秋望日重刻[6]
此本牌记之后为李颙识言,云:“第集板经明末之变,毁于兵燹,读者苦无从得,余久欲觅有力者重寿诸梓,而机缘未遇,私窃耿耿。顷学宪洪公访余论学,因言及斯集,遂慨付剞劂,以广其传。”[6]群序末又有康熙十二年(1673)洪琮序,云:“余生也晚,承家光禄遗训,不及游先生之门,令从中孚李子得先生全集,梓而传之,以窃附于私……”[6]可知,此本是由陕西按察司佥事洪琮在冯从吾后人协助校对后所刻。
目录后保留了冯嘉年增修记,但“自辛酉秋以后,诸藁倂重修,家乗族谱,具当另刻续集以传,不复入此集中”[2]一句被故意刮去,留为空白。笔者将此本正集部分与天启本比对,发现二者版式、行款悉同,字体亦极似,但康熙本“玄”字或避作“伭”,或缺末笔,知康熙本应为天启本翻刻而来。
续集部分手写体字叶与宋体字叶交杂,宋体字叶明显为新版后补。续集部分虽言四卷,实则二、三卷合订。又考之目录,发现目录与续集卷数、正文皆不合。续集卷三第十二叶有无名氏跋曰:“先君集传世已久,自癸亥以迄丙寅,类成六卷,因付梓人,名曰续集。”[7]结合此跋与冯嘉年增修记可知,六卷续集补刻于天启六年(1626),并续于天启本之后,故冯嘉年增修记中“自辛酉秋以后,诸藁倂重修,家乗族谱,具当另刻续集以传,不复入此集中”[2]一句应在此时刮去。天启本六卷续集今已不存,康熙本续集当为对其残卷的增补。
此本续集末有冯氏孙冯澄若等跋文,落款时间为“康熙乙卯桐月”,即康熙十四年(1675),且跋文中明言“阅二载乃竣”。因此,此本为康熙十二年(1673)开雕,康熙十四年(1675)竣工,应称之为清康熙十四年(1675)洪琮刻本。值得一提的是,以国家图书馆为代表的国内各大机构大多据此牌记将此本定为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概因国内藏本或续集丢失,或藏书机构未审续集跋文所致。近些年所出整理本亦承此误。
就内容而言,序文部分较天启本有增删,除李颙与洪琮序外,增翟凤翥传一篇,冯从吾像及其自赞各一,陈继儒、周之蕃、董其昌、邹德泳、曹于汴像赞各一,诸序顺序与明刻本相比亦有变化,且将贺时泰序置于文末。正文部分增加了冯从吾天启元年(1621)后的作品以及公移、墓表等,收入续集。
天津图书馆亦藏有一部康熙本,无续集。审其目录,阙第二十二卷《关学编》,且贺时泰序位于全书末尾。笔者推断,天津图书馆所藏康熙本应是在流传时有散佚,其末卷遗失,故书贾将此卷在目录上剜去,并在重新装订时将贺时泰序置于全书最末,达以残充全之目的。
另外,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有一部《冯少墟集》,著录为天启本。该本卷端有毕懋康、姜士昌、赵南星、邹德泳、曹于汴、陈继儒等人序,但该书中的陈序落款脱失,遂据冯嘉年残记,著录为天启本。笔者细审此本,版式行款与康熙本悉同。与天津图书馆藏康熙本相较,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所藏本中断板更多,应刷印时间更晚。因此,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所藏本实即康熙本。卷端诸家序文以及李颙识言与洪琮序应是在流传中缺失,导致著录错误。
该本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等有藏。
2.2 范鄗鼎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经堂刻《广明儒理学备考》本
范鄗鼎,字彪西,山西洪洞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其所著之《广明儒理学备考》为多人合集,笔者据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本考察,是书包括薛瑄集、胡居仁集、王守仁集、陈献章集、方孝孺集、曹端集、何乔新集、吴梦祥集、罗伦集等凡七十九家明人文集,其中《冯集》收录于第二十九卷。
此本体量较其他诸本小很多,仅九十五叶,半叶九行二十五字,四周双边,白口,版心无鱼尾,版心上方题丛书名,次题“冯少墟先生”,再次题叶数,下题“五经堂汇编”,正文无界栏。卷端有康熙二十五年(1686)范鄗鼎序,右下角钤有“木堂”印一方,故笔者将此本定为范鄗鼎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经堂刻《广明儒理学备考》本(以下简称:《备考》本)。此本与明刻本相较,删去了正文前诸家序文,且文集内容有大量删减,仅为一卷,当为选集,故文献价值较前文所述诸本较小。
该本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有藏。
2.3 《四库全书》本
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冯集》被收入集部别集类,据四库馆臣提要所言,《四库全书》本以天启本为底本校对而成,此本删去卷首群序,仅留正文二十卷,无续集。与天启本相校,可知《四库全书》本还删去了族谱、家乗二卷,盖因其与从吾文章关系不大,故未录。总体而言,《四库全书》本不但改变了《冯集》的本来面貌,且内容删减较多,价值较其他版本较低。
2.4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華州马天佑补修本
此本共二十二卷,续集五卷,行款与康熙本同(以下简称:光绪本)。此本序文分为新序与旧序,清以后所收之序文入新序且置于前,但序文顺序大体不变。书后有华州马天佑跋文,其云:“第集板残阙过多,势难再印,欲加重镌,又非力所及……幸塾师郃阳雷柱亦笃嗜此书,爰与详加雠校,正其错误,理其纷乱,漫灭者易之,破烂者完之。”[8]可知,康熙本之书板到光绪之时尚有残板存世,光绪本仅在康熙本上进行补修增益,本质上未跳出康熙本的范畴。
其续集部分名曰五卷,实则仍一本康熙本续集之旧,仅据别本补公移、注文等九篇,并将目录重编,如《首善书院志序》《阐幽传序》等篇康熙本在“山中稿”下,光绪本移至“都门汇草”下。光绪本于冯从吾作品亦收录不全,与万历四十五年本校,阙《薛文清先生全书序》《尚书雍公传》《书江布衣卷》等八篇。且以光绪本与其他各本对校,错漏颇多。
该本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焦作市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及冯从吾后人有藏。
据以上分析可知,明代的万历四十五年本、云图本、天启本均以万历四十年本为源;而万历四十七年本笔者虽疑其以万历四十年本为源,但实未经眼,莫敢断言。
清代的康熙本、《四库全书》本、光绪本均直接或间接承自明代的天启本,而《备考》本因其为选集,故不入此版本系统中。综上所述,《冯集》版本源流如图1所示。
3 后世整理本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在2020年对《冯集》有过整理与校勘,正文以天启本为底本,以万历四十五年本、康熙本为主要校本,并参校《四库全书》本;续集部分以康熙本为底本,校以日本内阁文库康熙本。现收于《儒藏》精华编第二六四册,整理者为浙江大学陈俊民先生。
而今人对《冯集》的点校整理最完备的,则为2015年“关学文库”项目中由刘学智、孙学功点校整理,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冯从吾集》。此点校本正集以光绪本为底本,以天启本为校本,同时参校万历四十五年本以及《四库全书》本、康熙本等;续集亦以光绪本为底本,以康熙本为校本[9]。《冯从吾集》的问世极大地便利了学界对冯少墟文章与思想的研究,对关学思想的研究贡献更是功德无量。但现在来看,此书的点校工作亦有几点不足之处:第一,以错讹较多的光绪本作为正集底本,导致校勘工作量大大增加,提高了点校工作的难度;第二,选用的万历四十五年本残缺,导致在《祭韩旻阜郡丞文》等作品下注为“此篇万历四十五年本缺”,然此类作品实收于万历四十五年本续集;第三,版本考订未密,遗漏云南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以及未理解康熙本中无名氏跋文,导致错误地提出了“六卷续集本”的概念等。故笔者认为,《冯集》的点校工作亦可进一步提高。
众多版本中,天启本因其为家刻本,刊刻质量最好、讹误最少,但因此本成文时,冯从吾尚健在,故此本所收冯从吾作品尚不完整。清代的康熙本所收内容更为完备,可谓后出转精;光绪本以康熙本为基础,虽在各本中内容最全,但由于前面经过多次重刻,已经打乱了《冯集》原有的结构,且讹漏较多,与康熙本相比略逊一筹。综合来看,《冯从吾集》的传世版本当以康熙本为最佳。若以后重出整理本《冯少墟集》,笔者建议正集应以天启本为底本,康熙本为校本,并参校万历四十五年本、云图本;续集应以康熙本为底本,光绪本为校本,且应对续集重新分卷,调整结构。
参考文献:
[1]冯从吾.冯少墟集:卷一[M].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张维任刻本.
[2]冯从吾.冯少墟集:卷一[M].明天启元年(1621)冯嘉年刻本.
[3]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6:1513-1514.
[4]冯从吾.冯少墟集:续集卷[M].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张维任刻本.
[5]冯从吾.冯少墟集:续集卷四[M].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华州马天佑补修本.
[6]冯从吾.冯少墟集:卷一[M].清康熙十四年(1675)洪琮刻本.
[7]冯从吾.冯少墟集:续集卷三[M].清康熙十四年(1675)洪琮刻本.
[8]冯从吾.冯少墟集:续集卷五[M].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华州马天佑补修本.
[9]冯从吾集[M].刘学智,孙学功,点校整理.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4.
作者简介:
蒋学威(1996— ),男,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版本学、目录学、明清文献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