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利用网络和智能处理等相关技术,将数字人文理念融入现代图书馆的数字馆藏服务中,对数字人文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处理,从整体规划、馆藏充实、软硬件及人才队伍建设等角度,探讨数字馆藏建设在数字人文的影響推动下应构建出一种新型的特色资源数字化馆藏发展模式。
关键词:数字人文; 图书馆; 数字馆藏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3)04-0070-05
Research on Digital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
LIU Xiao-yan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libraries,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concept of digital humanities into the digital collection services of modern libraries by using related technologies such as network and intelligent processing,and integrates the digital humanities resourc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planning,collection enrichment,software and hardware,and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llection should construct a new development mode of digital collection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Keywords:digital humanities;library;digital collection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化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飞快渗透各行各业。在人文领域,先进的数字技术与传统的人文研究,也因为其固有的天然联系,愈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早期对书籍、报刊、音视频等文献的单一数字化处理,到后期借用计算机技术对人文资料进行智能化的采集、分析、编译、贮存和导出,都体现出了一种逐渐成熟的产业模式。美国文化领域著名教授威廉姆·派纳克将数字人文称为“下一个大事件”[1]。同时,在数字人文理念的推动下,现代图书馆的馆藏服务体系,也迈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 数字人文的时代内涵
1.1 数字人文的内涵
数字人文是一个涉及人文学术与科学技术的诸多不同活动的合集化概念,其主题涉及资料挖掘获取、产权版权、系统研发、数字图书馆、数据贮存、学习教育、GIS体系、可视化平台搭建等诸多方面,在实践操作中,计算机技术是数字人文的一种必备工具。数字人文的内涵极为宽泛, 其不单是指人文资料媒介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下的网络化与数字化,更是指一种在深层次实际应用下的混合表现形态。在信息时代,这种表达方式具体呈现为数字媒介软件与实际存在硬件两个领域交互下的多种实践与操作, 包括可视化图像集成、人文资料的3D建模、原始文献贮存采集、特征化分析分类、现实模式转换反馈、互联网创客空间等。
1.2 数字人文的时代特征
信息时代下,数字人文实现了人文研究对象的数字化,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深层次地应用到传统的人文研究领域中,从而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和操作模式。相应地,在数字人文的推动下,人文学科研究呈现出科学的、多样性的时代特征。
1.2.1 研究对象的数字化
传统范式中的人文学科研究着重于对实物资料的整合和对文学理论的摸索、创新和构建。由于研究对象的信息总量过于庞大,且受限于研究者的精力和技术水平,早期的研究模式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诸多较深层面领域的成果也不尽人意。数字人文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破解了这一难题。数字人文突破了脑力和精力的局限,依托现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撑,把海量的原始资料转译为可以实现智能计算处理的数字形态的信息。因此,数字人文的本职工作是数字化,它的研究对象也是数字化。
1.2.2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智能化
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方式,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固有资料的收集、表达与升华,研究方法也多以记忆、归纳、推理为主。 而数字人文是建立在数字化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机脑”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的解构与重组,通过科学分析,发现并抽取重点知识信息,求取蕴藏于资料之中的客观规律和共性特征。这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为人文研究带来了更加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模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拓展了人文研究视野,使人文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
1.2.3 研究范式的革新
数字人文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而跨学科研究必然带来研究范式的革新,即数据密集型科学模式,数据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愈加突出,研究范式呈现复合型、专题型、项目化的趋势。学科馆员需要运用数据监管、文本挖掘、GIS、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这不仅要求其拥有较为深厚的人文学科知识积淀,还要掌握科研软件操作、数据库构建、特定程序编写等技术。
1.2.4 研究思维的开放性、兼容性
数字人文以数字化方式思考人文问题,用数学思维或数字工具解决传统问题,整合人文资源与数字工程的需求,用开放的心态迎接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和项目;借鉴信息共享空间思想,搭建不同学科研究者沟通交流的平台;提供资源保障,打造数字人文交流平台;通过专题推介、工具软件、孵化器等方式,实现跨学科合作,以开放、兼容的思想推动数字馆藏建设。
2 数字人文与数字馆藏
2.1 数字人文与图书馆具有天然联系
在数字人文的发展进程中,图书馆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断支持着人文学科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一方面,图书馆学在各学科中,始终保持着独立、中立姿态,其不仅能够直接参与到数字人文研究中,还能协调其他学科融入人文领域,可以说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另一方面,图书馆可发挥其在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例如,图书馆搜集数字人文项目、工具等信息,结合人文研究需要,将其汇总推介给用户,这就形成一次数字人文专题信息咨询服务。同时,数字人文技术也为图书馆提供挖掘、整合、揭示海量馆藏,实现馆藏数字化的可能性。图书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于数字人文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数字人文也赋予图书馆新的使命。
2.2 数字馆藏不断变革发展
隨着以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为代表的网络信息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传统的实物馆藏模式已出现了巨大变革。数字资源正以不可能管理和保存的增长率增长[2]。诚然,目前绝大部分图书馆都仍旧同时承担着传统典藏与数字资源传播的双重功能。但在读者对网络连接的通联空间和信息空间愈加强烈的需求下,图书馆馆藏建设发展的重心,已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转变。建设与发展数字馆藏,对电子出版物及网络资源的采集、归类、收纳、再现进行科学研究,将存储于不同介质的数字资源供给来访者使用,并通过网络为受众群体提供多功能的信息服务,已成为数字馆藏的发展趋势。
2.3 数字馆藏在数字人文中的价值表征
数字馆藏在数字人文发展中既有保护层面的意义,又体现了资源的再利用价值。具体表现在:①数字馆藏能够完成对数字人文的系统收藏。数字人文资源分布广泛、内容形式复杂、学科构成多元。通过数字馆藏的归类整合,使各知识门类在信息系统中清晰化、务理化,最大限度地对数字人文资源进行动态管理。②数字馆藏能够提供数字人文资源的高效化查询。数字人文资源馆藏系统一旦形成,使用者便可直接快速查询、浏览社科研究与产业应用相关信息,数字人文的价值由此凸显。③数字馆藏能够催动数字人文的现代化利用。数字人文可借由数字馆藏的强大支撑,在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大显身手。同时,因为数字馆藏能够对数字人文知识进行多维度、可视化的呈现,从而更加容易地揭示出看似不相关的人、物、学科之间的关联,帮助用户快速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新的知识网格、事物关系、发展脉络以及进化轨迹,为数字人文的社会化应用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新角度。
2.4 数字人文对数字馆藏的新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人文已从单一的计算机语言发展到计算机图像、视频、音频等现代化技术应用领域,深刻改变了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概念和服务模式,扩大了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研究范围。数字馆藏也从重视文献资源的搜集保管,转变为重视资源开发使用、重视文献资源数据管理、重视用户个性化需求;在筛选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自身知识库资源、购买数据库资源、整合搭建平台,扩容数字馆藏资源并提供给人文研究者;扩大对外交流学习,拓宽数字馆藏模式;加强数字人文服务人才的培养,组建专门的数字人文服务团队;加大资金投入和最新技术、设备的应用,依托大数据对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搜集挖掘,建立数字馆藏资源发展战略,逐步构建特色资源数字馆藏。
3 国内外图书馆数字人文馆藏建设现状
3.1 国外图书馆数字人文馆藏建设现状
国外的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馆藏建设方面,领先国内较多。以大英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始建于1973年,由多所机构合并而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学术研究型图书馆之一。大英图书馆各类资源的来源可以分为征集和链接两个部分。前者包括法定缴送、采购和捐赠,后者包括链接网络免费资源和购买使用权两项[3]。
同时,为了推动数字人文馆藏的发展,大英图书馆采取了诸多措施,并且每间隔一个较短的周期,就会依时势调整规划方案,确保一系列数字化项目顺利落地。采取的措施包括:①制定相关政策与文件,明确角色定位。如《重新定位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战略规划》《馆藏发展政策》《大英图书馆数字保存政策》等多项文件。②开展社会合作,探索数字资源如何满足人文研究需求。与伦敦大学合作,利用已有的数字化资源,为其四个人文学科的人文历史研究课题提供文献和数据支持。③开展数字人文计划,为图书馆员创造掌握必要技能和知识的机会,让馆员熟悉数字分析利用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④典藏网站资源。大英图书馆联合多家机构,组成了英国网站典藏联盟。各机构成员负责不同类型主题的网站内容整合收藏工作,收藏内容包含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等多项门类。
3.2 国内图书馆数字人文馆藏建设现状
在国内,因为起步较晚,数字人文项目及图书馆馆藏应用数字人文进行资源建设的实践案例较少。虽然“资源库”的说法在国内图书馆界已不再新鲜,但受人才、物资、技术、管控理念的钳制,真正的数字馆藏建设步伐仍旧缓慢,多停留在了试验阶段。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就以施行数字化馆藏民国文献项目作为突破口,旨在为数字馆藏建设积累宝贵经验,建成一个能充分揭示民国时期资料文献和研究成果的电子数据库,但最终项目仅停留在了目录编订和检索这一步骤上。部分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项目建成后出现资源不够专业、工具不够精准有效等问题,究其缘由还是大部分图书馆缺乏学习意识,而数字人文馆藏建设需要图书馆端正学习态度,不断打造数字人文专业团队。在这一点上,上海图书馆算是首屈一指,该馆推出的上海图书馆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名人手稿档案关联开放数据集、数字人文平台个性化服务的功能设计等,均是较为成功的数字人文馆藏案例,推动了国内图书馆数字人文馆藏建设发展。
4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数字馆藏发展
4.1 制定目标导向的战略规划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数字馆藏应根据数字人文建设及教学科研的客观需要,制定相应的数字馆藏与数字人文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开发、完善信息服务系统平台,以将数字馆藏打造成数字文化遗产与数字人文的枢纽为目标,并把各地图书馆自发性的独立的数字人文探索,上升为图书馆界的战略纲要,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同时,应明确数字馆藏发展的核心原则,是要根据数字人文的独特性质与需要,辨别、整合数字资源,将其纳入图书馆的馆藏与服务中,建立起一个专用、适用、合用、泛用的数字文化馆藏体系,满足广大受众的潜在与现实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抓牢数量指标,又需抓稳质量指标,将数字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优化项着重考虑,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通盘考量,平衡成本与效益。
4.2 采取科学的馆藏充实模式
4.2.1 合理的引进方式
从国内外比较成熟的组织模式可以得知,数字馆藏的扩充与传统馆藏并没有本质区别,可以说仍是“内”“外”两种模式,即自行补充和接受赠予。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自主数字化。将自身馆内藏品进行数字化,将相应的纸质馆藏发展为数字馆藏。②自主采购。这是目前国内常见也是成熟的引进电子资源的方式。虽然这种办法已施行多年,但受限于资金与人力,部分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未能有效满足读者的需求。初期图书馆应根据规划发展的首要需求,紧盯经费预算,合理编制采购计划,以最小成本,获得最高收益。③获取免费的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免费资源,共享和自主传播已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图书馆可借此契机,根据读者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搜集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以更低的成本补充数字馆藏。④发展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一方面,在各图书馆、各学术团体间建立互惠互利团体联盟,采取合作引进、资源联合采购、共享运作等方式,进行联盟,最大限度降低购置费用;另一方面,加大与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的合作,接受社会赠予,引入社会力量。根据企业经验,这样做可以降低整个操作成本的10%~15%[4]。
4.2.2 明确的选择标准
馆藏内容的引进方式一般都有固定模式,但引进内容的选择标准往往并不固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依规划内容的实际需要外,还需兼顾历史性、文学性、科学性、知识结构、语言文种等多方面,结合数字馆藏的特殊性,注意交互设备、操作流程、技术准则、人机交流等问题,以确保电子信息与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有机结合,使来访者能够顺利利用馆藏资源。在类型的选择上,应最大程度保证各类电子出版物都有所涉及,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在层级的选择上,一般而言,目前有四种层级:链接级、镜像级、服务级、永久典藏级,如只考虑到满足群众需求,仅需保持在服务级上即可,而部分较为特殊的高价值资料,则应维护到永久典藏级。
4.2.3 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
馆藏数据的高效、安全存储是其有效利用的前提和保障,特别是对于结构多样、数据庞杂的数字人文数据来说,更需要高端的终端、传输和服务系统作为有力支撑。在数字馆藏的存储过程中可以设立数据比对模板,根据名录索引、数据质量、管理流程、操作规范、在库内容校对等指标综合评估库藏资料。在操作过程中应保证规范性和灵活性协同发挥作用,落实构建共引、共建、共享的多功能平台。针对国内资源不足的现实情况,可以考虑部分文献先不进行正式的数字化转化或存储,先完成初步的结构形式性处理进行留档,以满足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保障数据安全方面,数字人文资料在数据化后,仍然具有相同甚至更高的科研价值和社会效用。也就是说,数据的安全保障是数字馆藏发展中必备的一环,这是为了规避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在具体操作上,除了普遍具备的网络防火墙和物理加锁的手段外,系统和数据加密也是极为有效的方式。如可寻求信息技术部门的专项支持,在硬件方面,对终端服务器、仓储设施、服务电脑、便携式设备等可储存重要数据的设备、工具加密处理;在软件方面,规范操作平台和服务软件管理流程,强化隐私和安全防护,防范来自互联网络上的侵害风险。在总体安全规划上,应根据数字人文项目的特点和需求,着重做好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构成图书馆馆藏的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绝大部分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5]。因此,馆方需创建相关制度及版权治理和服务声明,强化版权意识,明确数据复制、使用、共享的授权许可方式,以保障数字人文作品在传播与利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4.3 配置高效的专用设备
数字馆藏对设备和管理系统有极高的要求与需求,在制定采购决策时,就必须提高技术人员对计划的参与程度,着重考虑加大对相关配套设备的资金投入。具体来说,应将一般和专业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数字资源储存和应用的研发列入优先考虑,以保证馆藏设备的正常运转,发挥应有功效。在国内,如果单纯依靠图书馆或其他文化部门自身的实力来实现数字馆藏的更新管控,多半力有不逮。因此,图书馆要持续稳定地发展数字馆藏,就必须强化与相关厂商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其在计算、存储、数据库和软硬件研究中的成果,以购买或资源互换的形式,取得厂商的技术支持,从实现及优化远程管理、技术维护、云计算、云存储等功能方面来完善图书馆数字馆藏体系,真正实现数字馆藏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4.4 充实专业的人才队伍
随着数字人文资源的增长以及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逐步深入,专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显著增加。图书馆不仅需要为来访者提供直接服务的服务型馆员,还需要大量能够处理数字信息、维护软硬件设备、建设管控服务平台等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
因此,一方面应优化馆内人才队伍架构,加强人员队伍建设,设置专职的学科馆员和技术馆员,提升馆员技能,引领馆员转变思想,树立创新思维,培训馆员掌握必备的网络信息技能和操作技巧,结合自身岗位经验管理数字馆藏。另一方面,还需秉持时代需求,积极吸纳全社会各类专业技能人才,让那些具备较好职业素养、较高网络信息技能水平的人才走进工作队伍中,提升馆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5 结语
数字人文的兴起为传统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数字馆藏的建设及应用与数字人文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虽然国内无论是数字人文还是数字馆藏,相关的具体实践还比较稀少,两者结合的成功案例更不甚多见。但在当前信息浪潮澎湃到来的大趋势下,我国的图书馆界必然要经历这一巨大考验,并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在数字人文方兴未艾之际,图书馆以此良机,周密规划、稳步推进,無论是建设发展自身数字馆藏,还是对社会及科研领域提供支持与帮助,都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之举。
参考文献:
[1]GOLD M K.Debates in the digital humanitie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12:492-495.
[2]谢琳.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融合与应用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12):115-116,130.
[3]曹力佳.大英图书馆数字馆藏的发展及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93-96.
[4]卞丽.网络学术资源组织研究:图书馆网络资源学科导航系统建设状况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5]刘明江.图书馆馆藏作品数字化版权问题探析[J].电子知识产权,2016(1):32-42.
作者简介:
刘晓燕(1982— ),女,大学本科,副研究馆员,泰安市泰山区图书馆馆长。研究方向: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