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智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身心安全的守护者。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甚至以后的人生,因此,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特点及辅导员工作状况,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从选拔、评价、学习、培训、交流、科研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和切实可行的策略,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和完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6-0171-04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明确表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始终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从中足以看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各高校务必要紧抓这一工作核心并落到实处。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职工中与学生接触距离最近、关系最亲、感情最深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项工作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充当学生的良师和益友,还是这批时代新人的塑造者、引领者以及见证者,更是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执行者和实施者。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高校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从广度和深度层面均面临着巨大变革,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被提出了更高、更细、更实的新期待、新要求,赋予了新挑战和崭新使命[1]。所以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展开顶层设计,对现有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转变建设的方向,力求以实际行动来追求真实的效果。
一、高校学生特点分析
(一)生源结构复杂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学生、对口招生考试或中高贯通的中职院校学生、综合评价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高职扩招的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及社会考生等。由此可见,高职生源的复杂多样性必然会导致此类群体的管理工作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挑战。基于此,准确把握这类学生群体的特征是相关管理队伍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学习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情况。许多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大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少数学生空怀远大理想,但最终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很少去执行。
(三)日常行为自我化
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较为自我。课间时间绝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玩手机、打游戏或者是看电视剧的形式来打发时间,虚度光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学生会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去学习或者复习课堂知识。少部分学生选择打工兼职,课后平均自学时间不超过2小时,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生活规划、职业规划。
(四)缺乏心理建设
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会出现学业、心理、情感、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常常表现得自卑、胆怯,并且不愿与人交流。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的高职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是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不断上涨,学生不愿意参加任何学校组织的活动,甚至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情况。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一)角色定位不明确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地方,承担着选拔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责任,而比优秀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培养人才队伍的构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了辅导员在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的中坚力量的身份[2]。而在现实工作的开展中,辅导员不单单要做好学院和學生处布置的有关任务,还要妥善协调和解决好学校各管理部门的任务布置。基于这种情况,高校辅导员如同“保姆”般要处理好学生日常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事物,导致几乎没有时间去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更别说承担“引路人”的重要职责。
(二)职业认同感不强
目前高校存在大量的“90后”辅导员,这类群体几乎是直接从学生身份转变为“老师”身份,虽拥有良好的自身条件,但是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角色转化不适,难以胜任“人生导师”。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思政教育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但现实情况是,较多辅导员将工作视为跳板,不能正视工作的性质,对自身承担的责任也没有充分认知,常常工作不积极,也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对知识的追求度不高,自身职业规划茫然,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
(三)工作任务复杂
辅导员的工作主线错综复杂,没有明确的指向,只要涉及学生的工作,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甚至于就业都需要插手管理。就高校目前的内部制度而言,辅导员的具体职责仍没有明确定义和划分,只要涉及学生的事情均在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内,学校教职工第一个想到的也是辅导员,并不会思考此事是否在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内,在他们看来,辅导员的职责就是处理并解决学生的大小事务。
(四)职业能力欠缺
受学生工作内容的限制,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基本都花费在了查课查寝、纪律维护以及处理学生违规事件等上;由于受到陈旧教育管理思想的熏陶,辅导员的工作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日常生活,认为只要不出意外就可以,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指导以及对生涯的关心和心理健康的疏导。“90后”辅导员多为兼职身份,甚至其中大多数辅导员并非毕业于思政教育专业,而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基本要求便是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的思政教育专业人才。烦琐的工作任务使得年轻辅导员深陷其中,完全没有工作幸福感可言,因此较多的辅导员将自身工作视为跳板,仅仅是为了率先拥有就业就会,而在遇到合适的机会时,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转岗,从而跳槽到更好的工作岗位。
(五)理念更新不足
如今,无论学生遇到思想问题还是学习问题,甚至于情感问题,一些辅导员的解决方式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并未对问题背后蕴藏的真正原因加以深入挖掘,根本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新时代也对辅导员这一群体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他们转变工作观念,紧跟时代步伐,还要持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改进和创新工作形式。不仅如此,面对当今全新的自媒体时代,学生的注意力更加侧重于虚拟网络的交流,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也随之不断减少。基于这种状况,新时代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和工作中心应当放在如何借助网络实现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以及如何帮助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好坏上。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策略
现阶段复杂的学情对辅导员的整体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职责范围更是广泛扩展至党建团学、心理疏导、事故处理、勤工助学贷款奖学金、就创业指导以及日常管理等众多方面。对此,高校需要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划,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幸福感、归属感以及成就感,如此便可有效唤起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以满怀激情和热情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为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一)抓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制度
1. 科学设立选拔评聘团队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强调了辅导员的选拔和任用是一个高校准、高要求的过程,要对其真实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进行严格把控,以确保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进而朝着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不断靠拢[2]。但是单纯依靠辅导员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高校上级领导支持以及专业人士的指导,构建一支专业的评审团队,层层筛选、严格把控,进而选拔出一批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强、综合业务能力出众的辅导员队伍。
2. 继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辅导员这个职业需要理想、情怀,但不能光靠理想和情怀。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基于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3],从而唤起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如此一来,便可有效消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令他们信心倍增,从而实现同事间的良性竞争。
(二)抓理论学习,促进成长进步
1. 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奠基
搭建理论学习平台,积极探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同时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组织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从中摸索并不断尝试实践的路径和模式,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党情出发,去思考和探究培养何种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核心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认知教育[4],正确引导他们将思想的认知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打造一支性格正直、自律严明、政治坚强、视野开阔、感情深厚、思维新颖,并且能够满足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工作要求的辅导员队伍。
2. 完善集体个人学习机制
高校还要健全辅导员学习制度,以学工部、二级学院为单位,定期组织辅导员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互动交流,保证辅导员队伍工作能力水平的显著增强。加强辅导员的理论水平深度和业务能力广度,重点构建一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同时,还需要构建和完善一系列自学机制,辅导员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制订自学规划,不断丰富自己所学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心理、教育、就业、个人发展、职业规划、日常事务管理等相关知识。
3. 搭建成长平台拓展能力
每年组织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达到培训学习的目的,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形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素质以及研究能力;还可以着手开创一个独具特色的辅导员工作室,用品牌效应的力量带动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抓培育培训,提升职业能力
1. 专项培训结对帮扶共育
培训不应只局限于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的新教师培训,还要就学生的思政教育、学风建设、党建团学、勤工助学贷款奖学金、日常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众多学科中选拔一支辅导员队伍参加专业培训[5],进行辅导员相关工作的基础辅导;安排学院主管学生领导、资深辅导员、优秀辅导员等担任新入职辅导员的“行业导师”进行“结对帮扶”。
2. 培优推优以点带面共促
针对优秀辅导员,应对其典型事迹加以宣传,从而发挥其带头模范作用,有效增强辅导员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同时,以他们为核心构建学习平台,根据实际条件组织课程学习优秀案例的系列活动,以实现个体带动整体,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综合能力的目的。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平台,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此一来,便可不断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
(四)抓总结交流,提高业务水平
辅导员要注重相互的交流沟通,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共同探讨经验和应对策略,通過成果的共享来积累经验,旨在以开放、包容、坦诚、务实、共享的方式,制定可执行的长期方案。
1. 积极搭建总结交流平台
要借助多样化的手段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详细地讲,可以考虑“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种政策的有效结合。其中,“引进来”是指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和知名学者到高校开展有关思政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党建团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讲座,帮助辅导员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和综合素质;而“走出去”是指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和条件将辅导员输送至其他学校进行培训、考察以及学习,从而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模式。
2. 定期开展典型案例研讨
由于专业、学生组成、学生结构、学生特点不同,所以每一位辅导员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只能接触到有限的类型案例,而往往就是这些案例涵盖了辅导员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痛点和泪点。为了使辅导员能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大学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干预,尽早帮扶,及早督促,攻克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避免事态进一步严重,可常态化组织开展每周一期的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交流活动,从而为辅导员营造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有利于相互之间的经验借鉴和成果共享,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自主研究意识。
(五)抓科学研究,增强综合素养
1. 科研基金科研奖励配套
科学研究是辅导员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促进工作持续进步的有效途径,可以充分培养他们发现、思考、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进行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基于这一点,高校应当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并将其规划至学校的整体工作安排中[2]。考虑到课题的开展以及科研工作的经费需求,应当督促高校设立专门的辅导员科研基金,以用于辅导员申请课题和科研奖励。
2. 鼓励探索实践专题研究
出于兴趣和工作需要,每个辅导员可充分考虑自身条件挑选1-2个职业发展方向进行专题研究[6],对此各高校和学院应当大力鼓励和支持。积极鼓励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论探究和实践研究,并在研究课题中专门设立这一方向,同时构建相应的科研平台。此外,还应当规范专项研究基金的发放和使用流程,做到专款专用,从而实现基金的高校利用和充分利用。
四、结语
高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平台,高校辅导员始终承担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大责任,是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力量,是高校教职工中与学生接触最多、距离最近、关系最亲、情感最深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需要充分意識到辅导员队伍对于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模式,认真处理和解决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将其有效落实。本研究综合分析了辅导员队伍结构及能力现状,以顶层设计、学习、培训、科研、交流为抓手,切实提出推动辅导员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以及专家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和靠拢的相关策略,为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征,刘伟,左殿升. 论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事”“势”[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2):154-16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 (2017-12-1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44874.htm.
[3] 胡秋平.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对策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2,42(02):51-56.
[4] 胡明辉,谭林. 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构建[J]. 品位·经典,2022(11):77-80.
[5] 陈福娇,罗利霞.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2):222-223.
[6] 李佳林. 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研究[J]. 冶金管理,2022(05):190-192.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