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小磊
摘 要: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现阶段网民群体中占比相对较高的一部分群体,且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活动频率也相对更高。因此,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开始在青年群体中出现。网络“亚文化”现象从基本特征上来讲,主要表现在网络词汇和网络行为以及非理性消费等多个层面。如何结合大学生网络的“亚文化”现象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是现阶段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教育引导,可通过合理的互联网思维引导、有效的教育实践引导、学生管理维度的教育引导达到保证“亚文化”现象发展方向,提升大学生思想认知层次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网络“亚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6-0189-04
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带来了多种不同的文化认知和价值体系,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内涵,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体系结构。网络文化中倡导的自由平等、丰富多元的基本理念也衍生出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教师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不仅包括文化知识维度,还包括思想维度和时间维度。教师应当基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明确“亚文化”现象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选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引导。
一、大学生网络 “亚文化” 现象基本特征
文化是具有综合性内涵的词汇,网络亚文化是指,基于自由而丰富的网络环境所衍生出来的、同样具有自由性和发散性的,多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认知现象。“亚文化”现象的出现,从积极的角度上来说,体现了网络文化氛围中自由丰富的特点。但在网络环境背景下,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需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教育与引导,保证网络亚文化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对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主要是指,在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多元内容结构下,网络文化的独立体系和内容都有鲜明的自主个性。虽然现阶段网络文化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在个性化追求的背景下,也产生了一些网络暴力或低俗性质的泛娱乐现象[1]。除此之外,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网络偶像迷恋以及网络平台的佛系语录等,也夹杂着复杂性更强的信息。这种混杂且具有非常典型的差异性网络文化现象,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但在复杂多样的网络文化内容形式中,也包含着多种不同类型的负面信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负面信息必然会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实践行为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大学生青年群体的网络亚文化,更需要通过实践中的思想引领和实践引领,导正其方向进化和筛选其内容[2]。
(二)大学生网络 “亞文化” 现象具有鲜明的盲目性特征
盲目性特征主要是指,由于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平台上的信息真伪和信息全面性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导致大学生对网络平台推举的偶像团体或偶像个体产生盲目崇拜的情绪。经过包装和粉饰的标志性偶像,往往拥有大学生梦想中可望而不可即的优势条件,这种优势条件不仅包括偶像的衣着、消费观、消费层次等外表方面,也会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盲目追求美好而虚幻的偶像形象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盲目消费或盲目跟从的行为方式。这必然会对于大学生独立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非常直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表现出来的最为典型的负面影响[3]。之所以将这种盲目追寻偶像或在网络上表现出的夸张狂热的行为定为负面影响,主要是通过实践观察可知,部分具有浓厚的追星情节的大学生群体,往往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现实的沟通交流能力,在人员群体中往往是少言寡语,独来独往的行为模式,这更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对于自己喜爱的偶像和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是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教师应当在高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中引领学生认识到这种盲目的追求和崇拜的虚无性,导正大学生健康的思想认知方向。
(三)大学生网络 “亚文化” 现象具有鲜明的消费性特征
网络亚文化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非常显著的多样性,但在多样性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状态下,亚文化环境中也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素。例如,现阶段的网络偶像粉丝团和后援团组织就是典型的、以引导粉丝为偶像消费来获取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虽然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消费,并且结合自己的喜好进行偶像周边产品的消费属于个性化的自愿行为,但部分粉丝团与后援团组织借助为偶像应援的契机或宣传推广方式,引导青少年群体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进行指向性消费。这种典型的目标性特征,反映出了网络亚文化的消极性,是以最终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进行的一种消费引导行为。目前,有部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粉丝文化和非法的粉丝后援团组织活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曝光,但该消费引导行为仍层出不穷。可见,消费性成了现阶段网络亚文化获取生命力和发展动力的主要原因,也是网络亚文化走向极端和负面的一个典型表现。
(四)大学生网络 “亚文化” 现象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
虽然大学生群体已经过了生理上的逆反期,但随着网络平台上新鲜信息和多元价值观的刺激,大学生对于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认知传统体系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质疑。追求个性化、追求反叛、讲究标新立异成为现代大学生认同网络文化、追随网络文化的主要目标。例如,在现阶段的网络文化流通空间中,倡导秀出自己、展示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癖好。这种仅为了追求个性化和差异性所提出的倡导,忽略了倡导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凌驾于基本思想价值观念认知和道德规范之上的一种价值倡导方向。部分网络平台还依托自由平等的口号,将一些山寨、恶搞、讽刺、黑色幽默的信息作为主流信息进行大肆传播,这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会产生非常典型的负面影响[4]。
二、面向大学生网络 “亚文化” 现象进行教育引导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的占比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因此更加需要强调对大学生群体就网络“亚文化”现象进行思想引领所具备的重要意义。为了适应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和心理状态,开展好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教育引导,在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落实开展时,需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面向大学生的网络亚文化引导应当听取大学生的主观感受
作为教师和社会维度的教育引导者,在践行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网络“亚文化”现象方向引导时,只有在实践中获得来源于大学生群体的真实感受和真实看法,才能够有更加充分而真实的依据。来源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反馈和情绪反馈,能够反映出其追随网络亚文化的现象的主要动因[5],对于教育工作和思想引领工作来说,这是把握工作开展方向、找到科学的工作開展方法的重要基础。从大学生接受相关教育引导的主观体验方面来讲,当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引导是在顺畅自然的情况下推进落实的,其自身对于教育引导方法、教育引导主体的认同感也会因此得到提升,这是最终获得良好的教育引导效果的重要条件。
(二)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从思想教育和引导的角度上来说,网络平台的介入有利于增加教育引导资源的丰富性,提升课程教学和更广范围内教育引导的实际成效。因此,在面向大学生群体进行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进一步教育引导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在实践应用中的优势条件。通过积极开发和转化的方式,发挥出先进网络平台和信息系统在正规教育和正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内容的合理筛选、方式方法的灵活选用,确保依托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分析研究,更加具有精准性和有效性,使得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成为支持高校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
(三)教育者应不断提升个人的媒介素养
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且需要持续进行的教育工作。因此,高校方面不仅要依托常规的思想政治课程达到相应的教育引导效果,还要借助实践活动的组织和专题性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的相关教育引导工作者应当认识到现阶段教育工作开展的复杂性和高要求,从自身出发,不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引导经验积累,提升个人的教育引导专业素质,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学生群体的沟通交流。通过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促使教育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这种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优化,对于教育工作者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网络 “亚文化” 现象教育引导的科学路径
(一)注重思想认知理念的引导,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环境与各个行业领域的融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推进的典型趋势。因此,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教师可以从思想认知的角度入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教育引导,并辅助其形成正确的网络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这是进一步帮助其保持网络亚文化正确认知方向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文化和网络平台上信息的多元性是其产生多种不同类型思想认知倾向趋势以及认知方向的主要原因。教师应当在思想引领的环节加强从积极角度引导的力度,向学生强调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以及互联网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应当通过案例的讲解和现实的引导,促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文化和网络平台本身的多元性和灵活性,以一种客观的思维方式和引导方法,鼓励学生从客观的角度感受和理解网络文化和网络平台,保持冷静的头脑,使学生能够对常规状态下多元的网络平台的信息进行基础性质的判断,并依托科学的自主判断,过滤一部分具有负面引导作用的信息内容,保持清晰的互联网思维。让学生在正确思维方式的引导下看待网络文化、接受和吸收网络文化,这是有效避免负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的科学方法。
在思想认知引导的方法上,教师一方面可选择现阶段比较典型的实践案例,让青少年群体体会到负面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伤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正能量信息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营造良好的区域性网络文化环境,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互联网思维[6]。
(二)加大实践维度的教育引导力度,依托实践开展针对性的思想认知教育
实践维度的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产生更加真实的实践感受,其学习相关内容、认识网络平台的方法和视角也会在有了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地实现转化。在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思想引领教育实践主题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接受正向的网络平台价值观念引导。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方面,教师一方面可立足于学校的局域网,在网络平台上举办以个性鲜明的网络文化现象为主题的在线讨论和互动性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对相应主题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和评价。自由而充分的交流空间和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能够使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通过实践讨论活动的开展更加精准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趋势和状态,从而更进一步在教育引导过程中明确方向、掌握方法。
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还强调,教师应当联动社会力量引入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官方网站,将具有积极向上价值和取向的网络文化引入到大学生的视野中,引导大学生对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产生识别的基础能力和敏感性。例如,新东方教师董宇辉就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值得大学生认同和学习的榜样性人物。在直播带货的过程中,董宇辉老师不仅完成了商品销售的工作,也通过直播这一开放的平台,将个人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积累和人生经验积累通过直播平台向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传播。相对于那些只靠外形博取关注的网红主播而言,风格清新自然、直播带货内容文化内涵深厚的董宇辉老师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可。教师可立足于这一网络直播带货案例,向大学生开展实践维度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帮助其认识到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深厚的文化积累与网络平台中明星效应和网红效应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只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思想认知层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受到认可的网红主播。相比于那些靠颜值和指向性消费引导而短暂走红的网络主播,董宇辉老师更具有文化积淀下的生命力,是现代大学生追求网络文化、认知网络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个体代表。
(三)立足教学管理,实现实践中的行为和认知引导
教学管理是从宏观的网络文化教育回归到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引导模式。这部分的思想认知引导和实践教育引导,更加强调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由教师或高校辅导员实现相应的教育引导目标。在引导教育工作的落實开展过程中,需要高校辅导员和教师加强协同合作、提升沟通频率,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状态、人际交往状态进行系统性的观察和分析,对学生熟悉且高频率应用的网络用语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感受和体会网络文化中负面信息内容和文化引导对于学生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通过示范性引导或针对性语言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认知的矫正教育,保证学生不受到负面思想认知和文化氛围的影响。
四、结语
综合本研究的分析可知,在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中,网络平台支撑下的网络环境和网络文化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会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自身应当不断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水平,积极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持清醒的头脑,体会和感受网络环境和网络文化氛围。通过规范和控制个人的思想认知与实践行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多元文化,保持对多元文化的正确价值认知,最终科学指导个人的实践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蓓.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与引导[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4):90-92.
[2] 张萌.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02):77-80.
[3] 王延.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微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1):92-94.
[4] 连淑娇. “网络亚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与运用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0):167-169.
[5] 王超群.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成因、影响及对策[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1,31(04):41-44+48.
[6] 邹钰. 网络亚文化的价值审视[J]. 新媒体研究,2021,7(15):95-98+108.
(荐稿人:董健,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