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 王倩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能够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启发,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在内心深处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不断促进大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高校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从课程建设、校园文化以及宣教平台三个方面提出实施策略,以期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促进大学生成长与成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6-0185-04
高校是高级人才培养的教育场所,肩负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使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积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和宣教平台等多元化途径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渗透体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因此,高校在课程建设、校园文化以及宣传平台建设中应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为学生构建具有感染力的人文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在内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实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与每一个人的思想和生活密切相关,它沉淀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精神世界中,从人类发展的历史到民风民俗、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到思想思维方式,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及言行都受到了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繁衍于中华大地,既包括中国古代社会中所形成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文化,也包含了与之相对应的各方面文化的内容,例如社会文学、艺术伦理、风尚习俗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众不同的特点,大致可分为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的文化体系。精神层面的文化是人类发展史上思维意识领域凝聚的精神成果,包含了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表现于治国理念、语言文字以及文学艺术和历史经验记载等方面。制度层面的文化以社会关系营造和社会行为规范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华文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不同社会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孕育了不同特点的制度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以及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等。物质层面的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成果,可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而构建的物质文化体系,例如历史文物、传统饮食、服饰、医药、科技以及建筑等[1]。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承和发展的价值
(一)启发学生思想,有助于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念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思想理论体系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思想,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对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影响。高等教育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引导青年学生学会有效处理各种关系。比如在尊师重教、敬老慈幼、亲仁善邻的思想引导下学会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下学会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在清正廉洁、为人正直中学会与社会、与自我的相处之道。总之,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将古人先哲的思想和品质融于人才教育中,使学生能够从更多的层面看待世界的千变万化,看待自己人生的起起落落,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成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时代青年。
(二)实现德育教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德育教化资源。例如儒家思想中所提出的仁、义、忠、诚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够实现对大学生心灵的滋润,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规范学生的言行和举止。同时,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道德典范,他们拥有高尚的人格与修养,对现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价值。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就有无数爱国主义故事和英雄人物,从屈原到岳飞、从范仲淹到文天祥,无数古人先哲的爱国精神和事迹在今天依然具有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在生活中以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榜样,形成正確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2]。
(三)凸显时代内涵,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无论哪个年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发展价值。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传统文化植根于历史脉络中,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但同时文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被不同时期的人们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越是传统的文化,越是能体现时代的内涵。为此,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校应当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思想启发,构建完善的价值观念。同时,鼓励学生基于时代发展对其进行新诠释,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促进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因此,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对青年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构建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在历史文化的土壤中茁壮成长,构筑强健的中国精神,在内心深处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有坚定文化信仰和民族文化自豪感的青年一代。
(四)培养学生意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是每一个中国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而大学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速度和高度。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管理,能够将文化中的精髓传递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大学生高尚而又具有内涵的人格操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培养大学生国家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样神圣不可侵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飞扬,意气风发的年龄段,那些侵犯我国文化主权的恶劣行径总是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韩国注册我国端午节专利的文化侵犯行径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3]。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承和发展的策略
(一)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1. 提升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综合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应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为主要任务,通过系统完善的思政课程体系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行为塑造,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而在全新的发展时期,思政教育更是开启“三全教育”的新格局,不仅要通过思政课程落实思政教育,还将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中落实思政教育,通过“课程思政”的模式扩大思政教育的综合成效。因此,要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首先应当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综合素养。一方面,学校需着力引导教师树立主动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结合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加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充实思政课程的知识教育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另一方面,高校还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相关专题的培训和学习,例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项培训,使教师能够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同时能够领会到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找到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在实践教学中加以实践和创新,不断促进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提高思政教育的价值。
2. 挖掘与思政课程相契合的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找到思政课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两相结合的切入点。具体需根据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特点、要求和内容等进行考量,从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出发,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与之匹配的教学素材,在强化思政教育成效的基础上实现文化渗透。例如将传统节日文化、孝文化等融入思政教育中,筛选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价值性的教学素材,实现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延展。
同时,还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筛选可见、可闻的教学素材,甚至就是学生“吃过的”“玩过的”“见过的”事物或现象,让思政教育、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不断增强思政教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動性。例如筛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元代杂剧作为思政教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戏曲鉴赏中感受“廉洁奉公”“千金一诺”“爱国主义”“民族融合”的情感。元代杂剧就创作了大量表现爱国主义的优秀文本,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杨家将”的满门忠烈,可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忠君爱国”之情,在身临其境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4]。
3. 丰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要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课程的实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还需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通过教学策略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在课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感,使学生成为思政课程的主角。高校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采用以大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各种创新活动中通过切身经验来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身体力行地投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一些小环节,比如诵读经典、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节目展演等生动性的教学环节,增强思政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同时,教师还可结合教学主题设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丰富活动,例如课堂演讲、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等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以思政课程的知识学习为切入点,拓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断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构建的文化氛围,包含了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全面建设,能够为青年学子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高校应当积极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构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人文景观、建设校园设施及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校园内真切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无限魅力。
1. 校园设施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加以体现,例如校训校歌、校徽校服、名人雕像、学校建筑、标语标识牌、文化长廊等各种人文景观及校园设施。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学校可将传统文化与人文景观及校园设施的建设相结合,从文化中抽取一定的元素,增强校园文化的人文特点。例如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设计上融入传统文化,也可在校园建筑的整体排列、空间布局以及风格色彩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软文化和硬文化的打造中,使校园文化的各个细节都能成为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载体,更好地体现文化育人的价值。
2. 校园活动举办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也可将传统文化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已有的活动体系中融入传统文化,还可结合传统文化开发其他新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在传统节日中举办国学讲座、经典诵读活动、文化论坛、文艺展演等。同时,可将爱国教育、孝道教育和文明礼仪融入活动中,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例如借鉴流行的节目形式在校园中举办古诗词大会,或是结合古装热播剧举办古装秀活动,帮助青年学子从更多方面了解中国的诗词文化和服饰文化。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学校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思想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价值,帮助大学生积极承担其肩负的社会责任。
3. 专业社团组建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发展业余爱好、丰富课余生活的组织形式。社团能够组织大学生进行某项专业领域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内涵。学校可以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引导大学生共同探索学习传统文化,给大学生提供更多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例如高校学生会可以组建以茶文化研究学习为主的茶道协会,以毛笔字学习为主的书法社团以及以传统礼仪学习为主的传统礼仪社团。这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社团可以邀请专业人士给大学生讲述优秀传统的文化知识,传授学生专业的传统文化技能,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大学生能够在共同探索中掌握全面的传统文化内容。专业社团的组建使传统文化能够以专业兴趣爱好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
(三)融入网络宣教平台,扩大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下,大学生获取资讯和社交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微信、微博以及各类社交App进入学生的视野,不断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和生活方式,在有效开拓学习视野的过程中,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此,高校应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完善的网络宣传与教育平台,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平台建设,使学生能够通过更丰富的途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扩大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一方面,学校可通过微视频、微课程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中推广以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同时加以渗透方针、政策及重要讲话的精神;另一方面,学校还可借助有创意的网络推广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比如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为契机,通过多媒体技术整合多样化的传播内容,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受。例如举办微视频展演活动,号召学生用自己的摄像头记录下在校园中、社会中所见到的传统文化,以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并在网络宣教平台上展演。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就此活动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观点,扩大活动影响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5]。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上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高校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也是青年知识分子、高级知识分子的密集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具有獨特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高校具有规范而成熟的育人体系,从教育教学到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为此,学校应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网络宣教平台中,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文化氛围,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艳. 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及路径探析[J]. 汉字文化,2022(15):171-173.
[2] 任璐.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中国古典舞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为例[J]. 艺术教育,2021(10):105-108.
[3] 陈敏俊. 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 今古文创,2021(17):103-104.
[4] 牟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2):25-27.
[5] 魏雪猛,刘乃宝. 高校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模式研究——以某高校龙舟文化为例[J]. 皖西学院学报,2021,37 (05):141-144.
(荐稿人:朱丹,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