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适应学习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3-08-28 13:01:32江曾奕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

江曾奕

摘  要:自适应学习模式是大学主要的学习模式,在没有教师指导情况下,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发挥自适应学习能力来完成相关学业。网络时代,以网课为主要形式的自适应学习模式,已经成为线上教学的主要模式,被推广到中小学教学中。当前,线上学习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构建自适应学习模式不仅是大学生学习需要,也是网络环境下更多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自适应学习;大学生;网课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6-0131-04

自适应学习模式是指给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总结,最终形成理论的学习方式。网络的发展,给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条件。

一、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深度学习

(一)大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一种理解性学习,也就是强调学习者能够广泛收集学习资料,并提取其中重要的知识内容[1],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对学习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分析问题、整理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

深度学习还包括具有反思能力,反思能力包括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学习行为和学习经验的反思,通过反思来提高学习者的自我认知。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具有理解性、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大学生深度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以及优秀的教师指导。但目前影响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因素、教材因素和环境因素[2]。在这些因素中,教师因素最大,教材因素次之。教师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师个人修养的影响,很多教师有丰富的知识,但因为缺乏良好的教学方式,或者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教材原因主要是大学教材理论成分占多数,语言晦涩,不像中小学教材具有趣味性,影响学生自主学习。

(二)当代大学生深度学习现状

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依托的各种平台相继出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各种游戏软件、视频软件、购物软件时时刻刻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常常被各种信息影响,常因为娱乐忘记了学习,或者被各种信息影响对未来生活充满焦虑。网络时代的信息呈现碎片化特征,碎片化信息更新快,但很难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来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接受过多的碎片化信息,易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急躁情绪,无法静心去接受更加完整的知识。因为网络传播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中存在功利性,与就业相关的内容就认真学习,与就业无直接关系的内容就放弃学习。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渊博的知识,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大学生需要进行深度学习,同时敢于对前人经验进行大胆质疑。但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这种学习态度,在大学学习期间,被各种外来信息所主导,一心想着将来如何创业、如何过上理想的生活,却忽视了对知识的追求,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缺乏对知识学习的反思。

二、自适应学习的特征和深度学习的关系

(一)自适应学习的特征

自适应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手段,秉承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学习过程更加人性化、高效化,根据学习者自身能力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学习者时间分散、基础知识差等问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思考和反馈,来改善教师教学。自适应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自主性、自律性和選择性。

自主性特点表现为,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知识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习辅助者出现,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这种自主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发挥自主能力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自律性特点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需要冷静面对,自行解决。这样就会在学习中培养高度自律,尽量自己解决困难。自律性还体现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面对外部环境所采取的行动,他们要努力做到不受外界干扰,专心学习。

选择性特点是指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更快地融入学习当中,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自适应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主要有网课和移动网络两种,网课既可以是自己的科任教师授课,也可以是相关专业的资深教师授课。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在网络平台向教师展现学习成果,通过网络接受教师指点。

自适应学习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网络将所有用户连为一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不同地区的教师,教师也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找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师生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打破时空限制,进行“面对面”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自适应学习平台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

自适应学习平台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和方式,具有针对性。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可以缓解教师个人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大数据提供的学习内容,也可有弥补解教材存在的不足。

自适应学习模式主要运用在对课堂学习的补充方面,大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课堂教学存在的疑惑,可以通过自适应学习平台来解决。自适应学习平台大学生心理可满足需求,它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推送,让大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自适应学习平台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可以及时得到纠正。自适应学习平台通过分析、推送、检测、纠正、肯定等学习流程,逐步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习惯,也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3]。

加深对深度学习的理解,实现反思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参与深度学习的目标,也是自适应学习的目标,网络大数据引导下的自适应学习是培养大学生深度学习的主要渠道。

三、自适应学习模式在大学生教学中的优势

自适应学习模式是网络带来的学习方式,它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

大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同一课堂的所有学生按照统一的方式来接受教育,这种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因为同一课堂的学生资质各有不同,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使他们面对统一的授课方式时,产生的效果不一样。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掌握,但理解能力弱一些的并没有完全明白授课内容,基础知识差的,很可能有些知识点没掌握,无法将授课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累积进行衔接。

自适应学习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出相应的学习资料,同时给出相应的学习指导策略,当学生对提供的资料难以掌握时,平台又会根据学生的现状进行策略调整,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使学生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这些特点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4]。

(二)丰富大学生的教育内容

自适应学习平台是网络大数据根据学生特点,包括认知范围、认知能力、学生的学习偏差,来针对性推荐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适合自己能力、興趣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接受更多的知识,丰富学习内容。

在自适应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自适应学习平台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道德观。

(三)改善大学生的学习体验

大学生处在易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年龄段,对网络产品的运用十分熟练。传统的教学方法刻板、枯燥,难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大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不利于因材施教。自适应教学模式的出现,运用了网络大数据的优势,提升了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体验,利用大数据技术发掘了学生的兴趣点和薄弱点,针对性地提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带有随学随检功能,大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通过平台检测发现自己的不足,立即进行改善,接受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对自己的学习任务一目了然,这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这种快捷又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改善了大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他们个性化心理相契合。

(四)为未来大学生教育指明方向

大学生自适应学习方式,以及自适应学习平台的构建,其优势在于可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学习目标。它满足了大学生利用新科技进行学习的求新心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大学教育“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改善了大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来更新学习内容和目标,帮助学生弥补学习内容的空白以及学习能力的不足,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自适应学习平台的构建,不仅满足了学生求学的需要,更满足了教师教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面对一个班级不同知识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无法凭一己之力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自适应学习平台可以弥补教师教学中的不足[5]。尽管目前自适应学习平台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完善,为大学生学习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为未来大学生教育指明方向,也可以渗透其他教育类型,例如实现中小学线上教育。

四、大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的构建策略

构建大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需要先了解学生个性,然后在技术方面进行革新,力求做到个性化,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一)自适应学习平台的准备

自适应学习平台的构建离不开大数据,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信息可以被有效量化和收集,个性化信息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进度、学习状况等。通过数据收集进行分析和挖掘,来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给大学生提供更加精确合理的个性化教育。

学生的个性化信息收集是自适应学习平台构建的前期准备阶段,教师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要对学生有全面而充分的认知,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个人兴趣与特长、性格特征;其次要对学生的智力、学业成就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情感数据也要收集。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化信息之后,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收集。学习行为包括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学习进度、学习状况以及学习积极性。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情况,是处于基本理解、还是完全掌握,或者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阶段。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调整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方式,遏制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二)自适应学习平台构建的技术内容

构建自适应学习平台所需要的技术,包括教育数据和分析两个基础技术,还需要概率统计理论,需通过概率理论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除了概率理论,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以及数学等学科知识来共同完成,因此创建自适应学习平台需要在融合各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保证学习平台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三)评价体系和服务指导体系的构建

自适应学习平台的构建不仅要有丰富的学习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做出正确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进一步改正。

除了评价体系之外,还需要建立服务指导体系。服务体系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疑惑来进行解答;指导体系则是在解惑基础上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评价、服务和指导体系的构建,是完善自适应学习平台的重要举措,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丰富翔实的知识体系。

大数据分析和自适应学习平台,在目前环境下还属于新事物,正处在探索阶段,需要高校不断优化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各高校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结合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利用大数据积极研发创建自适应学习平台。

五、自适应学习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

自适应学习平台在大学生教学中主要是辅助学生学习,为促进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之后实现深度学习而配备。由于大数据属于新科技,正处在推广运用中,因此大学生在使用自适应学习平台时,会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一)从常见入门课程开始

大学生的自适应学习需要从常见课程入手,例如大学语文、大学代数、英语等课程。由于大学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他们曾经接受的教学方式各不相同,基础知识也千差万别。在接受大学教学内容时,部分学生可能不适应课堂教學,这就需要通过自适应学习平台来进行补充。由于入门课程都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所开设的课程,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入门课程的学习来熟悉自适应学习平台。

(二)以学生信息收集的大数据模式为主

自适应学习平台主要是通过网络,利用交互式学习来形成系统,在学习中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因此大学生在入校后进行自适应学习,要以利用信息收集为主的大数据模式来学习,以便系统掌握自己的学习特点,为以后的因材施教打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方便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为改善教学工作做准备。

六、结语

自适应学习平台的构建和运用,都是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打基础,因此在构建自适应学习平台,要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目标,不断完善和改进,利用自适应学习平台,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以及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诗雅. 深度学习中的价值观培养:理念、模式与实践[J]. 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2):67-73

[2] 段刘琳. 自适应学习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趋势[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19):240-242.

[3] 石琦,杨月梅. 自适应学习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03):103-105.

[4] 郭淑华.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平台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2020,17(09):63-66.

[5] 徐海霞. 高校大学生自适应学习平台的构建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9):55-56.

(荐稿人:赵侃,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06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2014-04-17 18:46:57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