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莉
【项目简介】
常州市钟楼区幼教管理中心于2003年成立,是区域学前教育综合管理机构。2021年,中心领衔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架构高质量发展的幼儿园‘课改项目群行动”。项目以“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无限可能”为愿景,在第一轮课程游戏化项目区域推进的基础上,以集群方式推动区域幼儿园高质量课改。项目通过区域创新实践,彰显了教师教育智慧,回应了课程改革的时代命题。
摘要:常州市钟楼区幼教管理中心基于儿童立场,对优化幼儿学习方式、实施幼儿园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幼儿园教学质量进行思考,提出“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无限可能”的理念,建构高质量发展课程体系,提炼区域课改实践范式,创新区域管理方式,探索区域推进行动路径,促进区域幼儿园课程发展、项目推进、幼儿成长样态的高质量提升。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改项目群;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4-0026-05
常州市钟楼区幼教管理中心是集区域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内涵建设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机构。中心领衔申报多项幼儿园课程改革课题,制定了《钟楼区幼儿园“高质量发展”课程实施要点》,建立了具有前瞻性、兼容性、本土性的7个“课改项目群”,探索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课程改革路径。
一、思考起点:厘清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区域内幼儿园作为研究共同体,聚焦课程改革,寻找研究的共性和个性,为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架构、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再认识
目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1]。学前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起始环节,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行为背后是教育价值观、儿童观的持续更新。因此,我们将区域幼儿园课程改革放在“国家战略”大背景下,重新认识、深入理解高质量教育体系下的课程实施、儿童发展、教师能力、园所支持等,强化保教质量意识,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全区幼儿园课程改革更聚焦儿童立场、更贴近儿童需求、更着眼儿童未来发展。
(二)对儿童发展可能的再思考
成尚荣在《儿童立场》一书中曾提出:高明的教育珍视儿童的不确定性,从不确定性中寻求发展的最大可能。教育的伟大在于让“不可能”变成“可能”[2]。杜威也曾提出:儿童是具有无限潜能的社会成员[3]215。因此,我们聚焦“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无限可能”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发现儿童,遵循儿童探究、发现的天性,思考儿童教育哲学,用瞭望未来的教育目光重新审视教育现实,再从现实中发现教育未来。
(三)对区域课程改革的再定位
目前,课程改革大多由教研机构、单一园所、教师个体独立进行研究。在我国教育资源仍然匮乏的情况下,走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之路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因此,我们依托各类省市项目,以集群的方式,促使區内各种类型的幼儿园(优质园、民办园、小型园、新建园、老旧园)形成项目共同体,既聚焦相似研究点,又基于园情呈现百花齐放的研究样态,在整个区域内形成“基于儿童需要、追随儿童发展”的集群化发展的实践模型,整体提高区域课程改革的品质,最大化发挥钟楼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效益。
二、整体构建:明确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我们以“无限可能”的视角审视区域内幼儿园课程建设现状,重新进行整体架构,力争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取得更大的提升和突破。
(一)内涵解读
“区域架构高质量发展的幼儿园‘课改项目群行动”立足区域现状,在第一轮区域课程建设基础上,整合现有的省市课程基地、项目园、前瞻性项目,联动区内其他园所,聚焦研究相似点、生长点,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课改研究项目群,对区域课改实践进行新一轮系统架构。该行动以“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无限可能”为育人目标,践行“还原儿童生活,丰富儿童体验”的课程观,引导幼儿通过主动学习实现发展的无限可能,强调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共享,探索区域幼儿园高品质发展的行动路径。该行动试图在理念层面形成独特的、有地方特质的区域表达;在实践层面形成以课改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区内各园共赢、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样态。
(二)整体构建
我们立足课程改革的区域实际和核心目标,从课程实施要点、项目研究模块、区域推进机制等方面探索区域高质量课改行动。
1.制定课程实施要点
《钟楼区幼儿园“高质量发展”课程实施要点》包含课程实施、儿童发展、教师能力、园所支持四个方面:从“课程立场、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要点提出具体要求;从“关注完整性、把握整体性、强调可能性”对儿童发展要点做了明确;从“四有好老师”出发,对接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特质,梳理出教师八大关键能力;从“文化引领、环境支撑、项目带动、教研助推、管理内生、宣传辐射”对园所支持要点进行具体阐述,对全区幼儿园高品质课程改革相关核心要点做了梳理和提炼,系统思考,整体架构。
2.构建研究模块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调查访谈,钟楼区幼儿园课程改革形成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前瞻理念,以一个个小课改研究项目群为实施主体,对“区域架构”“课程建设”进行探索,提炼出具有实践性、普适性、推广性,彰显区域课程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范式。以“改变儿童学习方式、挖掘课程资源价值、优化教师课程执行、提升园本教研成效、创新区域评价机制”为突破口,探索区域推进的行动路径,建立了本土化、高效益的区域管理方式。
3.建立推进机制
课改行动的顺利推进需要有力的机制保障。首先,区域实施“1+N+1”管理机制,组建1个核心管理团队,做好顶层设计;区内各园聚焦研究相似点、生长点,形成了N个小课改项目群;建立1个专家引领团队,为项目推进指引方向。其次,实施集团联盟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园的实践经验,形成“公办园+民办园”“先行园+薄弱园”“优质园+农村园”等联盟、集群,促进各园在原有基础上整体提升。再次,推行半日调研视导机制,省市专家、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园长等专业人士组成课改项目视导组,依托课程建设实施要点,开展区域全覆盖、常态化、沉浸式的半日视导。最后,区域幼儿园之间实施资源建设共享机制,形成学习中心、互动中心、展示中心三大网络资源板块。
三、实践路径:提供探索策略与操作样例
在新一轮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高位引领下,钟楼区以“儿童的无限可能”视角审视区内幼儿园课程建设现状,推进了7大项目集群行动,明确了14个操作要点,促进各园课程发展、项目推进、儿童成长样态的高质量提升。
(一)“文化立园”提升行动
顾明远提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凝聚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愿、共同的努力方向[4]。“文化立园”提升行动全面盘点园所文化基础,以“儿童的无限可能”为出发点,发挥群体力量,确立价值认同,优化园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框架体系,建立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1.制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
全区各园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办怎样的幼儿园”进行深层次理性思考,继承和发扬幼儿园优秀文化传统,全面思考幼儿园办学愿景、教师培养目标、儿童培养特质,开展了幼儿园文化建设三年规划的专项论证,探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系统化、可视化、课程化。
2.开展阅读研修提升计划
叶澜提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关注教师作为‘全人的发展。” [5]为了解决广大幼儿教师的专业认知、理性思考、价值认同等问题,我们以“阅读研修”为切入点,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提升他们对儿童立场、课程建设的深度思考,让区域幼儿园课程实践在文化引领下有向、有力、有根地推进。
(二)“深度学习”攻坚行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弗伦斯·马顿和罗杰·萨尔乔认为:试图记住事实表达并识记的表达策略为浅层学习,试图理解内在思想和学术内涵、对已有知识进行批判性互动、探寻知识逻辑意义的学习策略为深度学习[6]。“深度学习”攻坚行动探索如何在生活和游戏中支持幼儿以表达表征、分享交流、解决问题等为特征的深度学习,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经验、鼓励多元表达与创造,引导幼儿自我唤醒与挖掘内在潜能,不断构建新经验,引领教师发现儿童的无限可能。
1.探究式学习,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创设有效的“情境支架”,生发真实的“问题支架”,提供多样的“材料支架”,分享互动的“经验支架”,组织多元的“游戏支架”,进行批判的“反思支架”,展示开放的“成果支架”,可以激发幼儿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分享交流、思维碰撞、愉快学习、主动发展。
2.体验式学习,完善幼儿经验结构
教师要优化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五个环节:一是自主操作的过程,教师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二是交流分享的过程,教师鼓励幼儿丰富表达、提升新经验;三是自由表征的过程,幼儿通过作品展示,思维留痕;四是多元互动的过程,开展有效的师幼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五是共情体验的过程,教师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情绪情感上的认可、共鸣,促進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三)“自主游戏”优化行动
福禄培尔提出:幼儿是以游戏为生命的。陈鹤琴认为:自主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7]。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自主游戏是最具游戏精神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之一。“自主游戏”优化行动聚焦环境空间自主、游戏时长自主、材料选择自主、玩法过程自主、独立或结伴自主,探索自主游戏优化策略,发现自主游戏对幼儿完整生活的实现、创造生活的实现、幸福生活的实现等独特的教育价值。
1.关注游戏材料的“预设与生成”
我们对游戏材料进行分类,梳理每个类别的常见材料和易于组合游戏的低结构材料。比如,木质类中常见材料有树枝、木块、木片等,易于组合的低结构材料有毛根、夹子、各种纸、麻绳等。这种结构化的梳理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掌握游戏材料预设的基本技能。依托游戏现场的观察、一对一倾听,教师鼓励幼儿在游戏进行中自主生成新的游戏材料。
2.关注游戏评价的“回应与创生”
杜威提出:“单纯活动,并不构成经验。只有将行动与其产生的后果建立前后联结,才算有了经验。而识别我们所尝试的行动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联系的途径或关键就是思维或反思。”[3]309我们开展游戏评价的实践探索,引领教师用图片、视频、讲述、对话、案例等多元方式,敏感捕捉、即时思考、智慧回应、灵活创生。教师要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充盈其知识结构,引导幼儿将个别经验提升为小组经验、集体经验、复杂多元的经验,促进幼儿发展的可能性、丰富性。
(四)“家园共育”协同行动
虞永平提出:“家长是基本的教育者,孩子的成长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要让家长看到他的努力与教师努力的关系、与幼儿成长的关系。”[8]本行动围绕“高质量协同机制为支撑的家园合作”,形成“全域育人”的价值认同,架构“协同育人”的实践机制,建立“活动育人”的创新策略,培育“队伍育人”的家教师资,引导家长摸索出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
1.家长学校计划——启动“父母之家”
我们依托多方资源,创新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家长学校活动,如父母课堂主题培训、亲子游戏指导、直播互动平台等,塑造正确家庭教育理念,优化家庭教育成长环境。
2.亲子成长计划——陪孩子完成101件事
我们立足不同年段幼儿的身心特点,从生活体验、感受自然、亲子游戏、多元陪伴、知识拓展等方面,设计了101个有仪式感、有意义的家庭教育亲子事件,或是亲子小游戏,或是亲子间的秘密分享,或是堆雪人、打雪仗等亲子运动,制作了涵盖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的《我这样长大——陪孩子完成的“101件事”》家庭亲子成长手册,让父母用照片、文字、绘画等方式,记录幼儿园阶段愉快、有意义的亲子生活。
(五)“幼小衔接”突破行动
作为江苏省首批“幼小衔接实验区”,钟楼区践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突破学段,多主体参与,深度融合;突破空间,多维度体验,巧妙融合;突破难点,多层次构建,双向融合。通过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活动,幼小衔接基于幼儿自身经验自然发生。
1.联动研讨:指向自然与美好的生长
我们成立幼小衔接联动教研组,由幼教、小学教研员共同牵头负责,从区域层面、学校层面建立常态化教研联动机制,聚焦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学习,组织一次研讨,形成一份简报,积累一些案例,定期围绕幼小衔接课程审议、幼儿深度学习、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共育等题进行主深入研讨。
2.角色体验:聚焦理念与现实的对接
组建研究共同体,教师互进校园进行角色体验。小学老师深入幼儿园了解孩子入学前的心理状态和能力储备,实现《小学课程标准》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无缝对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全体大班教师分批进入结对学校的一年级教室,进行半日活动观摩,通过现场听课,感受一年级新生的学习要求,提升对幼儿入学准备科学衔接的直观认识。
(六)“质量评估”赋能行动
本行动践行《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开展以反思和改进实践为导向的幼儿园自我评估,对园所发展中面临的难点、痛点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升幼儿能力、提升教师发展水平,让园所发展与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度匹配。
1.彰显区域教育人文关怀
质量评估秉承“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无限可能”的教育愿景,坚持“看到儿童成长的可能性、看到教师的教育智慧”的评价导向,改变自上而下的考核评估,强调自我反思、自我评估。
2.完善园所自我评估机制
我们设计了《班级一日保教工作质量常规调研细则》,依托真实的班级现场,开展过程性质量评价,每日一回顾,每周一总结,每月一交流,每学期一展示。教师聚焦一日活动的科学合理安排、环境创设和利用、资源的供给和利用、师幼互动、游戏活动等,根据量表要求查漏补缺,自我检视,以图表形式让幼儿的每日活动、教师的观察表达呈现出可视化、可评估的样态。
(七)“沉浸教研”改革行动
朱永新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上,需要榜样和引领,形成对话传统,专业阅读、专业习作[9]。本行动解决教师在日常保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立足园所实际、课改现状、教师基础等,组建了由教研员、高校专家、一线教师等不同层次人员组成的教研共同体,开展浸润式教研,让教研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进而提高区域课改质量。
1.“直面问题”的真实教研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各园研究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可能及其与环境和材料的关系,研究幼儿获得经验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研究教师的观察、分析和引导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依托真实的一日活动现场,直面问题、交流分享、有效教研。
2.“唤醒内驱”的教师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研究是一条幸福之路。我们引导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和寻找、比较和选择,开展教研审议,分析存在问题,形成教育对策,改进课程实践,提升教研实效,激发教师成长内驱,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每一个儿童都意味着一种可能性,教育是基于可能性的规划。钟楼区学前教育以前瞻理念、开放心态、积极行动拥抱无限可能、充满智慧的每一天,努力将儿童身上萌发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推进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3-04-12].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34.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顾明远.学校文化是什么[J].今日教育,2013(12):13.
[5]葉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3.
[6]刘晶波,陈颖娇,贾昊宇.“深”“浅”相遇取其衡——谈幼儿园深度学习的偏差与纠偏[J].学前教育,2021(9):9.
[7]肖林根,谭祥花,王卫华.陈鹤琴与福禄培尔儿童游戏思想之比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1):14-26.
[8]虞永平.幼儿园课程中的家长参与和家长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6(6):57.
[9]朱永新.与未来的自己为伍[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8):1.
责任编辑: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