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青茹 席增雷 丁颖辉 白子朔
摘要 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对经济类学生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校亟须培养高质量的经济学人才,促进其高质量充分就业。由此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要途径。高校现行教学评价制度大多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忽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导致“唯分数论”的现象严重。文章以高校经济类课程为例,旨在探索一种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融合的多维度过程性教学评价模式,不仅有助于全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过程性评价;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经济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国家对经济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学改革应加强对培养高质量经济学人才工作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高校各部门、各组织在教学改革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传统的经济类课程考核形式仍然存在考核模式不合理、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找到有效发挥经济类课程社会价值的“突破点”尤为重要[1]。
想要充分发挥经济类课程的社会价值,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学习评价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渐转变为“关注过程而不只是结果”,然而目前的过程性评价过于关注智力因素,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个人情感、性格特征等,这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基于经济类课程,旨在探索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多维度过程性评价模式,以期对完善高质量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界定
智力因素通常指人的思维能力、洞察力、想象力、注意力、逻辑能力、记忆力等,是认知能力的总和,是辅助人的活动的内在原因[2]。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是在智力因素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包含兴趣、情感、性格等“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高校学生的作用在于其成长价值,例如宽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坚韧的意志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可以填补学生智力因素以外的缺点,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2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自推进经济学教学改革以来,高校广泛探索多种教学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唯分数论”的情况在各大高校的经济类课程中仍然屡见不鲜,这种评价方式具有片面性,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此外,这类现象会使学生一味追求高分数,导致“内卷”现象越来越严重,忽视课外实践的重要性,严重阻碍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高校实现培养高质量经济学人才的目标。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中,已有部分高校实施了过程性评价模式,但存在评价标准较难界定,实际操作时会有一定难度[3],且其过程性评价大都仅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因此,在过程性评价中加入非智力因素维度的考查是十分重要的。构建基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维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是提升当前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经济学人才的重要举措。
3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过程性评价的优势
课程考核是评估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过程性评价要同时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破除“唯分数论”现象。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
在教学工作方面,引导教师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本文研究,可以明确评价标准,从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多个角度来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丰富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保障评价结果的公平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教学质量方面,通过关注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明辨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内与课堂外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高质量的经济学人才,促进其高质量就业。
4多维度过程性评价的创新探索
高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包括对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系统培养。这一目的实现的关键在于设置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因此,本文以经济类课程为例,提出基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多维度过程性评价路径。在智力因素维度,注重课堂表现、课后交流和期末考试三个方面。在非智力因素维度,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课外实践、生生互动与团队合作、文献查阅和论文写作三个方面。
4.1智力因素维度
4.1.1课堂表现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上课学习态度、注意力集中情况及作业汇报情况等。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奖惩,如对于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的学生要扣除相应分数,对于课堂表现积极、主动参与互动的学生则予以加分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4]。适当增加课程作业的综合汇报环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形式,经济学课程应注重时事,通过课堂提问环节的设立,以及小组讨论活动的安排,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国家经济现状和国家各种经济政策,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参与率与“抬头率”。
4.1.2课后交流
课后交流包括课后答疑、交流分享、课后作业等。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学生课后学习讨论的次数、作业的提交次数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质性指标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学生课后提问深度、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思考程度、作业的完成质量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每章或每节的内容制作经济知识图谱或者思维导图,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知识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1.3期末考试
考试作为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形式,在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5]。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手段,考试可以有效督促学生系统地复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考试内容应尽可能覆盖课程所有的重点内容,题型应丰富,难度应适当。教师可以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客观评价。
4.2非智力因素维度
4.2.1实际操作与课外实践
实际操作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适当设计课外实操环节,注重经济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国家经济政策和决策中。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建议考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防止“唯分数论”的现象,降低学生内卷程度。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经济学知识参与各项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比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经济学专业学生由于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了基本的商业思维和财务分析方法,能够在比赛中进行实践和锻炼。此外,教师在课外指导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学生思想,一方面有助于建立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国家经济时事和热点话题进行创新性实践。
4.2.2生生互动与团队合作
生生互动的主体为学生,本质为合作,主要内容包括对学术问题的多元讨论、对解题角度的多维思考、对学习方法的公开分享,因此生生互动主要表现为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与项目的合作完成等。教师可以引入Topping提出的同伴辅助学习(包括同伴指导者与同伴学习者)方法来更好地实施过程性评价[6],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可以具有较高的成员组合丰富度,即由不同特长和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并负责规划本组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导本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组内其他成员要服从组长的指导,及时与组长沟通,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构建一种合作互助的模式,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得以锻炼,同伴指导者在指导其他同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责任心,而同伴学习者在指导者的帮助下能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在生生合作的情形下,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人特点,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占比,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3文献查阅与论文写作
过程性考核也可采用专题论文的形式。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经济时事热点话题,设置多个待选专题,旨在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提炼总结,参考其他论文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提炼总结后形成专题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在个人完成或团体共同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提高其问题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从而推动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7]。
5結语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有效提升高校经济学科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必须要考虑不同学科教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融合,注重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率。同时,过程性评价的结果更有利于准确地检验教学成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有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仍然需要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不断完善,以期达到高校教学中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基金项目:河北大学第九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多维度过程性评价探索与实践”(XJGYB016)。
参考文献
[1]马咏梅.高校经济类课程设计与改革研究[J].经贸实践,2018(15): 306.
[2]郑先如.论“非智力因素”的扬弃——燕国材“非智力因素”观试析[J].龙岩师专学报,1999(2):91-95.
[3]曹明.过程性评价的应用困境及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3): 81-84.
[4]甄真,白菁,米洁.高校课程“双维度、多方式”过程性评价模式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1(11):44-46.
[5]艾小倩,葛传楠,曹潇潇,等.过程性考核对专业课程考试重要性的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22(22):153-155.
[6]刘翠.国外流行的三种科学学习过程性评价及其对我国化学教学评价的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6(2):43-47.
[7]侯俊林,杨丽萍,李新民,等.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多维度过程性评价方案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