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开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特点突出,内蕴增强历史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引领前进航向、激发斗争意志的意识形态价值。通过强化学校教育核心,着重建设赣南红色文化精品课程、主抓学校教育主渠道,重点打造思政课赣南红色文化“知行课堂”、重视学校育人载体,扎实建设赣南红色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的策略,促使增进高职院校意识形态认同的目标达成。
关键词:赣南红色文化;高职院校;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9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7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认可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强调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用“一项极端重要”“三个事关”“三个关乎”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党国培养人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大责任,承载着职业教育事业健康长远发展大计,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赣南红色文化极具地域特色,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可以为增进高职院校意识形态认同提质增效。
1 赣南红色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红色文化具有鲜活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实践,承载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赣南红色文化隶属中国红色文化体系,在中国红色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勇于牺牲历史的真实映射,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奋斗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的我们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1.1 赣南红色文化的主要类型
其一,革命遗址、纪念馆。赣南是苏维埃政权诞生的地方,是土地革命斗争的中心区域。数量诸多,种类不一的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都是革命留下的物质文化。根据相关统计,赣南有600余处革命遗址,其中,四处53个点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有25处,市级有41处,县级有105处。包括最具代表性的革命遗址“一苏大”会址、宁都起义旧址、瑞金中央造币厂旧址、兴国中央兵工厂旧址、石城阻击战遗址、宁都大柏地战斗遗址等。最具代表性的纪念馆有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于都长征出发纪念馆等。具有代表性的烈士墓园有崇义王尔琢烈士墓、上犹营前烈士陵园等。
其二,艺术作品。彰显赣南红色文化的艺术作品以多种形式展现,都为革命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宣传方面的帮助。“十送红军”“苏区干部好作风”等一批红色歌谣、《活捉张辉瓒》《茶蓝灯》等一批歌舞剧、毛泽东书写的《清平乐·会昌》《菩萨蛮·大柏地》以及陈毅书写的《赣南游记词》《梅岭三章》等一篇篇壮美诗篇,为赣南革命加油打气,起到了很好的精神引领作用。原中央苏区在宣传工作方面也有声有色,大大小小的报刊有上百种,还利用漫画标语等作为宣传武器。近年来,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红色电影《八子》,图书《新长征再出发》和《从瑞金出发》,红色动漫《长征总动员》《红游记》等,是赣南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生动的演绎。
其三,苏区精神。如果说革命遗址纪念馆和艺术作品是赣南红色文化的“形态”,那么,苏区精神是其“神态”。苏区精神是赣南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对赣南红色文化的总结和提升,苏区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艰苦奉献,廉洁奉公,争创第一”。新时代,苏区精神仍然是我们奋斗征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
1.2 赣南红色文化的显著特点
其一,革命性。赣南红色文化在反帝反封、武装斗争中形成,通过各类艺术作品来宣传、鼓励和支持革命,凝结成苏区精神和干部优良作风来巩固革命成果并推动革命走向胜利,赣南红色文化的各方面都体现着强烈的革命性。
其二,实践性。赣南红色文化从发源到兴盛的过程中,核心是实践,即土地革命斗争。赣南广大工农群众真实的把对斗争生活的感受,用歌谣、漫画、戏剧等通俗易懂的形式描述出来,感人肺腑。时至新时代,其实践性特征越发得以彰显,实践价值越来越重大。
其三,群众性。赣南红色文化是人民的大众的文化,由工农群众创作,为工农群众服务。就其内容而言,反映的是革命斗争中群众的真实生活,就其情感而言,表达的是群众对“三座大山”的反抗和对苏区革命的支持,就其形式而言,都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与人民血肉相连。
其四,传承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革命老区,表达对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视,强调要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点点滴滴处处彰显总书记的红色情怀。赣南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先进,载体多种多样,与新时代的契合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重大,具有显著的传承优势。
2 赣南红色文化内蕴的意识形态价值
相较于全国大学生,高职院校学生既有共性特征,又有职业技术群体特性。技术没有意识形态差别,但是技术人员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归属。因此,增进高职院校意识形态认同,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基于我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精准把握,利用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增进高职院校意识形态认同,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2.1 增进历史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这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历史基础薄弱,对史实史论认识模糊不清的情况。因此,对党国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缺乏共情力,对党国的革命历史认同度不高。在赣南这片土地上经历的革命历史,积淀着赣南红色资源,是生成赣南红色文化的土壤。但是,史之所历,皆是过往,所幸,精神犹存。赣南红色文化饱含红色基因,通过革命遗址、纪念馆、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等来展现,拥有让“历史照进现实”的伟力,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把史实真切地放在学生面前,为高职院校学生拨开历史的迷雾,避免选入“历史虚无主义”,带领他们感受历史的脉搏,与革命历史同呼吸,增强共情力,增进历史认同。
2.2 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高职院校学生对此领悟不深。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并未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学生在课堂上难有接触相关原理的机会。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实操性强,对晦涩深奥的理论缺乏兴趣。因而日常教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倾向“找个好工作”等实用主义理想,缺乏对理想信念的深度理解和掌握。“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赣南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长征精神起源地。艰苦卓绝的长征,红军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人类生存极限,生动诠释了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通过理想信念远征的革命熏陶和精神洗礼,坚定新长征路上的理想信念,才能以昂扬的姿态再出发。
2.3 引领前进航向
导向管理是意识形态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高职院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牢牢把握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前进航向尤为重要。新时代,无疑是全方位网络化的。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网络上错误思潮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例如明辨“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动力不足。究其原因,是对中国特色道路理解得不透彻。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赣南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精神内涵。从井冈山时期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到苏维埃政权探索中国特色人民政权,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党的领导和管理攒下了宝贵的经验。清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有助于职业技术型人才坚定不移地握住前进航船的舵,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4 激发斗争意志
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鲜明的特质和风范,进入新时代,斗争精神不能丢。这里说的斗争绝不是阶级斗争,而是指向斗争改旗易帜、走“老路”“邪路”的企图,斗争改革发展中满路荆棘。“伟大斗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内政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青年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拥有斗志。虽暂时不表现为斗争行动,却需要修炼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的精神和能力,以及敢于奉献的勇气和智慧。然而,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着“佛系”“躺平”的人生态度。在最该奋斗的阶段不思进取、不敢攀高峰、得过且过,这种现象藏着无限的隐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从赣南于都出发,渡过于都河走上长征路。出发时8.7万人,赣南籍红军达五六万人,占中央红军总数的65%,人人当红军,家家干革命的现象在赣南非常普遍。在湘江战役中,新入伍的赣南子弟兵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面对流血的斗争,他们勇往直前,为革命胜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为红军长征承受的巨大牺牲,史书用一组组数据记载着,足以唤起和激发青年一代的斗争意志,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
3 赣南红色文化增进高职院校意识形态认同的策略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相较于综合性强的本科院校,具有显著技术性特征、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的高职院校,是各类思潮交锋最为激烈且最不稳定的场所。高职院校意识形态认同工作的推进,面临更大的挑战。赣南红色文化增进高职院校意识形态认同,必须牢牢把握住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主渠道—课堂和载体—校园文化。
3.1 强化学校教育核心,着力建设赣南红色文化精品课程
对赣南本土红色资源进行充分而又深入的挖掘,建设赣南红色文化精品课程,是增进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路径。赣南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多方位协同进行。
首先,提升教师赣南红色文化素养。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引领者教育的方向。高职院校教师是赣南红色文化增进意识形态认同的桥梁,教师自身的赣南红色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增进意识形态认同的效果。建立高职院校的教师赣南红色文化素养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可以有红色走访研学和集中培训两种形式。
其次,编写赣南红色文化本土教材。教材是课程的核心,赣南红色文化精品课程为增进意识形态认同这一特别板块服务,需要独具特色的教材。高职院校应该整合学校层面和教师的优质力量,编写以赣南红色文化为纽带,意识形态认同与本校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校本教材,如医学卫生类院校的红医精神和技术类院校的工匠精神。用学生熟悉熟知的领域进行情感升华,增强增进认同的针对性、有效性。
再次,建立校内赣南红色文化交流平台。思想的碰撞能加深认知、催化新思想的萌生。意识形态是思想意识领域的组成部分,思想意识形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意识形态认同及其程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隐蔽性。开设校内赣南红色文化交流平台,让学生唱主角,讲述在赣南红色文化中所思所想所悟。一方面,可以深化认知,同时可以发现新阶段的引导方向。另一方面,隐蔽的思想会通过交流让其变得不再隐蔽,掌握高职院校学生通过赣南红色文化的学习达到的意识形态认同相关情况,便于纠错和改进。值得注意的是交流平台的管理非常重要,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最大时效内解决问题,以免产生负面影响扩散的现象。
3.2 主抓学校教育主渠道,重点打造思政課赣南红色文化“知行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渠道。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一弱一强”的学情,即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性弱,而学习实践意识强,打造思政课赣南红色文化“知行课堂”,是增进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路径。在“知”中丰富理论成果,在“行”中实践运用,既有间接经验,又有直接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首先,理论教学张弛有度。要增进意识形态认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渗透是基础,四史教育是对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为社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渗透不能过于晦涩,不刻意增加学术性。应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结合实际让学生轻松掌握。党史教育可以着重丰富赣南苏区史的讲解,充分运用苏区革命史料、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剖析赣南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发挥赣南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另外,有底线更有张驰度。在意识形态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底线思维”。在居心不良的网络言论面前,要有基本的辨别底线,确保在风云变幻的社会思潮中,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
其次,实践教学知行统一。赣南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鲜活的意识形态思想,增进高职院校意识形态认同,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所带来的震撼是理论所无法比拟的。“长征第一渡”“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共和国的摇篮”“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梅岭三章纪念馆”“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等,都是思政实践教学的好去处。新时代,虚拟仿真技术日新月异,大大丰富了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和共情力,让学生边走边看边感悟。核心的一步是知行統一,向实践教学要成果——思政实践展演。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表现欲强的性格特点,用新时代多彩的形式展现苏区历史中直击人心的场景,最终形成肉眼可见、伸手可触、震撼心灵的教学成果。
3.3 重视学校育人载体,扎实建设赣南红色文化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湖一亭、一座雕塑、一句标语,无不体现文化育人功能。建设赣南红色文化特色校园文化,让增进意识形态认同以“细物润无声”的姿态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学习当中。
首先,以“硬件”为媒介,构建具有赣南红色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场景。要充分利用每一处文化载体,让赣南红色文化融入每一处景观。如在学生必经之路上设置赣南红色文化墙,展示赣南人民在革命年代艰苦卓绝、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以此鼓励学生敢于斗争困难,敢于夺取胜利;又如建设赣南红色文化展馆,通过系统展出革命年代赣南地区发生的可歌可泣的事件,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历史,进而培育时代精神;再如在学生经常驻留的地方,如食堂餐桌、图书馆、运动场等地设置赣南红色文化相关标语、名言,让学生不经意间感受赣南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入脑入心见行动。
其次,以“软件”为抓手,构建具有赣南红色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软件建设主要指校园精神,也就是能够被全体师生认同的观念、理念,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将赣南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大的现实意义。如优化学校校风,在校风中融入赣南红色文化元素,如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的内涵,让精神谱系与时代碰撞出火花,点燃学生激情与梦想;又如创建红色班级,以赣南地区命名班级,如“于都班”“瑞金班”“兴国班”等,这样在赣南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积极向上的精气神;再如开展赣南红色故事展演、赣南红色家书诵读、赣南红色歌曲比赛等活动,让校园文化充满红色气息,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旗英.原中央苏区振兴视野中赣南红色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2,(8):207210.
[2]肖森.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17,(5).
[3]习近平.严把标准公正用人拓宽视野激励干部 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N].人民日报,20181127(1).
[4]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4:1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4:464.
[7]罗心欲,张由菊.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功能研究[J].桂海论丛,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