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审美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的两个关键词

2023-08-20 00:58丁书君马雯婧
文教资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人文价值大学语文写作

丁书君 马雯婧

摘 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亟须改革以适应时代对新文科人才的需要。大学语文作为综合性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应充分明确新文科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要求,发挥其文化价值引领特质与以文化人、固本培元的作用。以课程思政为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家国情怀、人地和谐、品德人格等课程思政元素;以审美培养为重要目标,深入挖掘教材的审美价值,加强学生审美引导,培养兼具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高层次人才,这既是新文科建设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潜在要求,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培养能够应对时代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基本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 审美培养 写作 人文价值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新文科建设应遵循以文化人、固本培元、塑造人格的建设宗旨,使得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学语文作为综合性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语文应发挥其文化价值引领特质,发挥以文化人、固本培元的作用,充分明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需要,不能单一性延续中学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和工具性诉求,应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积极探索,从审美培养和指导写作两个方面着手,发挥人文教育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承担起传播人文精神和陶冶道德情操的使命。[1]

一、挖掘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要将课程思政全面推进高校每门课程的建设中,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以陈洪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就包括家国观念、历史使命等知识分子必备的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关注自然、爱护自然等人地关系思考下的生命意识;崇德向善、奋斗开拓等修身养性的真善美人格观念。充分挖掘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助益。

(一)挖掘大学语文课程的家国情怀元素

家国情怀涵盖了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等内容,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理念有重要联系,又在区别中有所超越。其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家国情怀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是对国家认同最鲜活生动的表现,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多个篇目都体现了这一核心价值元素,应当予以重视并充分挖掘。《孟子·梁惠王下》、王元化的《李鸿章办外交》、蔡元培的《〈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冯友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陈寅恪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等篇目都在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有志之士至死不渝的报国志向、为国为民的真挚慨叹、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挖掘相关作品中的家国情怀思政元素,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参与社会活动时应具有“家国天下”的理念,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公共意识、人文关怀,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的核心价值理念,培养学生同时感受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自觉领悟殷忧启圣之义、振民育德之心,进而自觉将思政元素从外化向内化进行转变。

(二)挖掘大学语文课程的人地和谐元素

文明进化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点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思考、阐述、表达、彰显人地和谐关系的重要命题,也是当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内容。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诸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沈从文的《鸭窠围的夜》、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古尔蒙的《海之美》等篇目都不约而同地从个人体验、群体认知和理性思考等角度描写了自然风光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融洽。充分挖掘其中的人地和谐思政元素,不仅可以延伸文学作品的现实维度,还能培育学生思考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状态。

如《兰亭集序》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句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浓郁充分的生命意识和享受自然、感悟自然的状态。《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则描绘了辋川的春色及冬色、月光下的夜色、隐约的城郭、沦涟的水波、落寞的寒山、明灭的灯火以及深巷的寒犬、村墟的夜舂、山寺的疏钟,在四季自然万物运作的规律中,让学生理解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把握自然的境界,充分爱护自然,进而改变自然,保持敬畏之心。挖掘这类作品的人地关系和谐共生的思政元素,对培育学生理性认识并积极展开生态实践,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现代化建设的绿色发展之路中来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挖掘大学语文课程的品德人格元素

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大学语文课程思政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品格人格教育元素,如安贫乐道、穷且益坚的词人墨客,笃志好学、砥志研思的硕学鸿儒,枕戈待命、忍辱负重的壮志豪侠。作家或者角色都赋予了诗歌、小说、话剧以丰厚的思想内容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近现代以来,文学作品中更是展现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社会实践中民族英雄们坚定高尚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充分挖掘这一类的课程思政元素,更能在教学过后凝聚学生的精气神、塑造学生的脊梁骨。

《礼记·大学(节选)》中提到的修身就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内涵,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楚辞·渔父》为学生培养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精神强者提供了理想的典型。《道德经(节选)》、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节选)》、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袁宏道的《徐文长传》等作品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核也都值得进一步挖掘。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传递出的先哲智慧和治学精神,启迪学生丰富认知、开阔眼界、关照当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主题,结合适合的时事政治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和国家大事,让学生真正做到既潜心向学,又关注社会。

课程思政的人文性就是讲求人文关怀,既要有传统文化关注的广度,也要有问题探讨的深度,最重要的是要有打动人心的“温度”,即要联系学生的人生经历与现实处境,选择适时适势、多元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认识问题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思维、方法论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此外,需要明确的是,课程思政不是思政为先,依然要注意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特性和丰厚性,不能失去人文涵养的重要前提。

二、探索大学语文课程的审美培养路径

大学语文课程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教学以文学作品的阅读为中心。一方面,文学是现实的审美价值的凝聚化和物态化,本身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语文教学正是围绕文学作品对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个性化的构思与形象、触动心灵的情感与主旨展开意义探索的审美化的学习活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也是師生展开文学作品审美品鉴的过程,应当积极探索,满足大学生的审美教育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实现高校美育教育的目标。[2]

(一)着力提升教学团队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个人或群体在审美活动中涉及审美选择、判断、评价的观念意识,是其人生志趣与社会理想在审美方面的体现,在审美体验和评价过程中具有评价性作用和指引性功能。教师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才能关注、挖掘、传递作品中的美学价值。

一方面,教师应着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从而在分析作品时能够有意识地区分或者选择哪个作品更加具有审美价值。教师在搜集文献资料和网络视听资源的过程中不被互联网观点和流量数据评价趋向所裹挟,能够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判断能力,对文学作品意象、意境、语言、修辞、风格等各层面的审美价值做出全面评价,在广泛的、大众的、审美趣味之上提高理性认识,进一步挖掘审美价值。

另一方面,教师应着力建构并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评价审美对象价值性有无、大小的主观意识或心理前提。审美观念的形成是个体或者说群体长期积累的过程,并可以就其内容区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如画美、欢乐美等等不同的范畴。审美观念具有理性的一面,与真、善、美的美学价值有极大的关系。教师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有助于在挖掘、讲授作品的审美价值之时形成多元的、包容的、健康的审美评价体系,而不是狭隘的、偏颇的审美指引。这对于学生的审美培养而言有助于协助形成他们超越个别、超越现实的理想化审美趣味。

(二)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是一定形式规律下的语言艺术成果,是作家关注个别的或普遍的人的情感体验与心灵思想的个性化构思和表达。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感受美、领悟美。

首先,应充分挖掘诗词作品的意境之美。《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诗经·秦风·蒹葭》、李白的《绝句二首》、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在内的16篇经典诗词。这些作品都具有极美妙的意境,用极为凝炼的文字创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空间。如《蒹葭》篇以蒹葭白露起兴,以辗转反复、重章复沓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了白露横江、雾锁清河的唯美梦幻又清丽浪漫的朦胧图景,创设了求情不得、水中望月的惘然意境。又如《玉阶怨》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3]的巧妙;《山中问答》以桃花流水的灵动形象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却又意蕴幽邃。研读诗词,挖掘其意境之美,有助于充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需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探源溯流、穷源竟委,形塑学生对中国传统美学理念的认识。

其次,应充分挖掘叙事文学的形象之美。《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小说篇目比较多,诸如贾平凹的《秦腔》、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都借助语言、心理、外貌、服饰、动作、环境描写等艺术手段,综合利用悬念、伏笔、巧合、倒叙、插叙、补叙等叙事手法,塑造出了经典的人物形象。如贾平凹的《秦腔》中的张引生这一人物,集痴狂与清醒于一体,通过人物面对乡村转型内心的痛苦与煎熬,将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疯癫与文明的矛盾集中展现出来。充分关注此类叙事作品,挖掘作品中鲜活立体、性格饱满的人物形象之美,有助于把握作品本身的精髓,进而培养学生在体验、领略、悟解的基础上提升小说阅读鉴赏审美能力。

最后,应充分挖掘散文作品的语言之美。古今中外经典的散文作品,往往有着引人琢磨的语言艺术,作家个人的文学渊源和主观倾向也使得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如《秋天的况味》体现了林语堂舒缓悠游、侃侃而谈的语言风格;《下棋》展现了梁实秋流畅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风格;《鸭窠围的夜》展现了沈从文朴素真诚、生动热烈的语言风格;《天才梦》展现了张爱玲奢华睿智、华美冷寂的语言风格。充分挖掘其中纷繁瑰丽的语言艺术,有助于探析作者们在自然山水、社会活动、情境感知中的生命体验,也有助于增加审美积累、提升审美格调。

(三)有效加强教学过程的审美引导

审美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有意识地探索如何有效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引导,即如何培养学生关注审美活动、增强审美投入以及增加审美交流。

首先,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情境教学法提出,应在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产生情景体验、情境反馈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篇目教学之初,充分讲解文学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空间场域,培养学生置身于历史文化空间想象阅读的能力。可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将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如在讲解冯友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时,应向学生介绍西南联大在烽火中建校的背景以及坚守八年形塑出的“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让学生产生充分的爱国意识和刚毅之美;讲解胡适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时,可向学生讲解1932年北京大学的青年学子面对内忧外患要承担的民族担当,以及篇末“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的奉献精神与崇高之美。特定情境产生审美联想和想象,进而创造审美空间,在这种审美期待当中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追求。

其次,吟誦互动增加学生的审美交流。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教育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宋代教育家朱熹提出读书之法:“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旨。”[4]熟读而精思,吟诵而识义,诵读对把握文本要义、涵养性情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诗歌朗诵、分角色朗读等方法,让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投入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引导,在反复诵读中形成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记忆和沉淀。

最后,延伸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底蕴。文学作品是作家情志的承载体,也是文化的表现体。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本,而且要延伸关注其文化底蕴,处理好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时代、文学与文化消费、文学与哲学观念之间微妙又稳定的联系。如在讲授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时,讲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在城南临皋亭居住并开垦田地自号“东坡”,以一种超人的豁达来展现对于苦难的超脱。教师可布置学生延伸阅读同时期苏轼的《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篇目,帮助学生了解苏轼如何建构并彰显了他旷达从容、怡然自适的文化人格,也有助于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人格的敬畏之心和审美

积累。

综上,大学语文课程践行审美培养,教师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并通过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和审美交流,在延伸阅读的审美底蕴积累上,协同促进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亟须改革以适应时代对新文科人才的需要。大学语文作为综合性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应充分明确新文科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要求,发挥其文化价值引领特质与以文化人、固本培元的作用。以课程思政为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家国情怀、人地和谐、品德人格等课程思政元素;以审美培养为重要目标,深入挖掘教材的审美价值,加强学生审美引导,培养兼具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高层次人才,这既是新文科建设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潜在要求,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培养能够应对时代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基本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蒋承勇,云慧霞. 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2):53-55.

[2] 陈沛捷,黄斌斌,吴樱子. 大学美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

[3] 李白诗选评[M]. 阎琦,注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274.

[4] (南宋)朱熹.朱子读书法[M]. 北京:线装书局,2019:179.

基金项目:国家首批新文科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新疆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改造提升的探索与实践”(202105009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五”优势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人文价值大学语文写作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价值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体现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