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现实挑战与提升路径

2023-08-20 09:58:23张玉婷任文峰
文教资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张玉婷 任文峰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受到意识形态工作者供给能力、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以及错误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提升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并且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提高意识形态传播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话语权 理论自觉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境遇之下,我国面临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尽管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取得了较为可观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这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也给党加强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堡垒

一个国家政权若失去意识形态话语权,势必会导致舆论支持的弱化甚至缺失,酿成政权倒台的悲剧。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单凭物质条件是无法取得成功的,我们党过去不管多么软弱,不管多么艰难,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及其转化成为的强大战斗力始终是最牢固的“地基”,支撑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砥砺前行,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这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1]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对帮助我们明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两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时代价值,从而能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入侵,防止陷入意识形态的圈套,避免走向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而捍卫我国意识形态的

安全。

(二)批判整合社会思潮,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一方面,社会思想良莠不齐,极易造成思想的混乱和信仰的真空。另一方面,每一种社会思潮在不同的群体和领域间流动,必然会努力去拓展各自的影响空间,不断压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空间。一旦条件具备,产生群体极化效应,这些社会思潮就会演变成直接的社会行动。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进一步实现产生了不确定性,对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導功能,并进一步探索有效话语表达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促使更多的人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从而了解、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

人们对多种社会思潮加以对比辨别,认清其实质并最终站在马克思主义队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对其他社会思潮进行批判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既可有效遏制其他社会思潮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的冲击和削弱,又可对各种思潮的利弊进行辩证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此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优势和说服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整合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能力。

(三)防止信仰缺失,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合法性是现代政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一个政党实现有效统治的执政基础。在不同历史时期,执政党执政基础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传统社会政党执政主要依靠暴力机器,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而现代社会获得执政“合法性”更多凭借的是基于社会成员发自内心的认同而受到的普遍支持。当谈到文化或意识形态时,人们往往用“认同”一词来表达心理倾向,政治学教授王邦佐将意识形态认同理解为“对党的指导思想及其衍生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产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一种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2]。认同只是信仰的初始阶段,认同某个事物并不代表就信仰它,但信仰却是对某事物的极度信奉,甚至把它作为自己的终极价值追求,因而信仰必然意味着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否能为人民群众所信仰,关系着其能否给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合法性解释并且凝聚社会共识。[3]

“任何一种政治系统,如果它不抓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民众对它所持有的忠诚心。”[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作为一种观念的力量,意识形态只有实现话语权,被社会民众广泛认同,并逐渐成为一种精神信仰,才能在凝聚民心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才能使党获得执政的合法性,从而有效地支撑起国家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转,推动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四)凝聚社会共识,提高为实现中国梦自觉奋斗的觉悟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中国梦实现的内在要求,首要原因在于它能够充分整合社会思想、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筑牢根基。

具体而言,第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可以通过设定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建立一个具有共同意志的集体,将社会成员凝聚在一起。第二,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充分发挥“黏合剂”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面对社会问题和利益冲突时,以关注民生问题为先,能自觉汲取一切进步的思想认识,切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因而能有力地整合社会成员的思想。第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非常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在诸多思想方面,二者存在一定的共性。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传播时更容易令人民群众产生共鸣,并推动人民群众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扩大影响力。

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认知到情感的激发,再到将情感付诸实践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身的自觉性。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至关重要。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意识形态工作者供给能力面临更高要求

意识形态传播是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非常重要的一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公众话语表达的渠道越发多样,话语主体更加多元。以宣传者为中心单向进行的传播模式已不能适用当前公众拥有极大信息传播能力的现状,这对意识形态相关领域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意识形态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视度。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密切关注且回应现实问题,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增强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受众的评价与反馈来实现。但是“关于受众的信息以及宣传内容的反响、评价等工作,大规模且深入的受众调查和效果评估很少”[5]。这容易导致传播内容难以与公众的需求精准匹配,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需要与时俱进。意识形态话语本身是严肃且抽象的,以往主流媒体进行意识形态传播时的话语表达也是枯燥晦涩的,这加大了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者与受众的话语距离,导致受众无法将其有效内化。这种“传统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高普适性、无差别的独白式宣传语态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6]。因而,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传播话语要紧跟大众日常话语潮流。

(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便利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在全球化信息交流传播中,西方国家凭借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话语权优势大肆向他国进行意识形态的“单向传播”[7]。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复杂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领域已然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阵地。一是利用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占据的巨大优势,频繁制造热点话题,在网络上进行发酵传播以抹黑中国;二是通过传播影视作品、广告、新闻、书籍等,广泛宣扬其政治文化理念,逐步加强人们对西方文化、制度的认可与推崇。

(三)错误社会思潮软性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近年来,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各类社会思潮相互碰撞。“错误社会思潮变换花样发起意识形态新诘难、公开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和“宪政民主”等逐渐减少,但近年来软性消解比较明显。”[8]错误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软性消解”主要通过传播话语的生活化、手法的迂回性和方式的乐化来实现。特别是在网络的助推下,其呈现更加具有隐晦性和欺骗性,增加了大众辨别对错的难度。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相较于以往直接的表现方式,其披上了一层“还原历史真相”的伪装外衣,往往借着社会热点事件调侃甚至歪曲、篡改历史事件与人物,以此制造噱头吸引人们的眼球。正确看待历史关乎一个国家的现实与未来。这种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逐步侵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严重危害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提升路径

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成绩与我们党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高度的理论自觉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增强这种理论自觉,提高学习、运用和发展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提高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队伍整体素质

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队伍肩负着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政治使命。建设高素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队伍,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

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早在抗日战争初期就說过,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提高党的战斗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中国共产党也未曾减轻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的重视程度,多次提及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必修课”,既是时代对党提出的必然要求,又是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党的重要途径。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从理论上讲,有助于打牢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队伍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观察、解读并引领时代的能力;从实践上讲,有助于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队伍正确处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以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论断,对其进行科学且理性的批判,积极解答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吸引力、凝聚力。

(二)担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重任

社会实践是孕育理论的母体,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实践,在提炼升华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继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与时俱进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一方面,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是无济于事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

伍。”[9]构建可以解读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面对新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党需要坚定不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以独特性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进入新时代以来,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党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也做了许多战略性和方向性的部署,并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前沿。有了这样的理论自觉,争取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

(三)创新发展意识形态传播方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深刻变化。

大力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以网络技术拓宽意识形态工作的渠道和方式,提升意识形态传播能力。[10]尤其是在宣传方面,深度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丰富意识形态传播载体,抢占信息传播高地,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斗争中的优势。同时,在传播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不断创新。首先要重视话语的大众化、网络化表达。随着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愈发紧密,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离不开“网言网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网络话语来表达和传递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观点、价值取向和政策主张,有利于将理论性的、政治性的话语化解成群众能够接受的大众话语,增强语言表述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把理论讲“明”、讲“透”,增强话语表达的有效性。但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度,切忌“泛娱乐化”,造成话语权威性的消解。其次,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化表达,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打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面向世界的话语系统,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2] 王邦佐,等. 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7.

[3] 黄磊,曲建武.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中人民性的四重意蕴[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21(3):71-77.

[4]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 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64.

[5] 袁健. 算法推荐赋能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2-32.

[6] 张华. 新宣传:新传播形态下的宣传调适与新时代治理术[J]. 新闻大学,2018(5):14-19,146.

[7] 朱艳. 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不平衡现象[J]. 当代传播,2005(5):75-77.

[8] 魏志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防范[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7):130-139.

[9]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16.

[10] 吕峰,王永贵. 提升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路[J]. 理论探索,2022(4):57-64.

*本文通讯作者:任文峰。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 08:44:0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20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