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燕
摘 要 2023年高考结束,高考语文试卷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面对高考试题的变与不变,语文教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作出应对,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以高考命题思路与发展方向为基点,对新课标提出的任务教学方法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找到教考之间的微妙关联,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能真正作用于高考。
关键词 任务教学 实践活动 高考语文 教考关联
2023年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高考语文试卷呈现“稳中有变”的特点。针对高考试题的变与不变,我们可以进行认真梳理,从而获得一些启示。
新课标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题1“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关联了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学习资源1”毛泽东《调查的技术》。如果考生没有关注“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对这道题会一头雾水。
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与教材就有直接的关联。如:
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金:《劝学》“金就砺则利”,注释 11 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刁斗:《燕歌行》“寒声一夜传刁斗”,注释⑨指三足长柄的锅。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整合。2023年新课标Ⅱ卷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整合。比如,文学类文本阅读就与初中教材鲁迅的《社戏》和高中整本书阅读推荐书目《边城》有融合内容;尤其分值最大的作文直接体现读写整合:
题23.閱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也是高考命题的一种新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单独给作文材料的方式,利用试卷其他材料做情境,提出作文要求,读写整合。
新课标Ⅰ卷题9:读书小组要为此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教材中不止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出现了写文学评论和短评的学习活动,这样设题也在情理之中。由此可知,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落实任务教学,尤其是落实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去。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随处可见,首先是和教材选篇的关联,不仅和高中教材关联,甚至和初中、小学教材都有关联。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后真相时代》,题目涉及辨析信息的真伪。这些内容都与教材密切相关。
当然试卷与教材还存在着隐性关联,所谓隐性关联就是不直接呈现教材的任务。
如新课标Ⅱ卷“古代诗歌阅读”:
题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必修(上)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是写景散文单元,学习任务是理解主观情绪对客观景物的映射,学会欣赏描写自然景物时作者赋予的主观情绪的审美创造。王国维把这种审美创造表述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道考题与教材是隐性关联。隐性关联抑或是未来试卷考题的主要方式。
几年来,老师们也关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考查,新课标Ⅱ卷似乎没有直接用《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设题,但“现代文阅读二”第9题,就可谓是隐性关联了《乡土中国》。
题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答这道题,应该考虑如下因素:“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有传统文化(历史)、习俗、经验等意思。一个封闭而不流动的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也可以说是无政府社会。由于变动较慢,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年复一年,形成经验,成为“礼俗”,构成传统,一代代人“像这一类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沈从文笔下的《社戏》就是一个乡土社会,具有《乡土中国》的基本面貌。因此如果学生能够结合《乡土中国》相关表述,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该题的设置,也给很多关心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是否进入高考的人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不会打破现有试卷结构而单独命题,本来阅读整本书也属于阅读范围,如果将阅读整本书割裂出来单独设题,从逻辑上讲不通。新课标Ⅱ卷将整本书阅读整合考查,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是一次探索。
再看看2022年部分试卷关联教材任务的例子(见表1):
仅以两年的部分高考试题为例,就能感受到围绕统编教材的高考试卷在逐步体现教考结合和整合考查,这是试卷“稳”中的最大变化。随着各省先后完成统编教材的教学,这种变化还会加大。
梳理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新高考引导教学的决心。事实上,统编教材推行四年以来,不少地方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对任务教学还处于茫然和观望状态,因此高考试卷必然要发挥引导作用。不过,这样的信号又很容易让一些老师落入新的窠臼,那就是“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如果仍以这种心态来理解考教关联,恐怕就会偏离新课标和统编教材。教考关联不是目的,只是对新课标新教材教学的引导。
笔者梳理两年的部分试题,就是要教师明确高考试卷举起了“以任务为引领”的指挥棒,直指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彻底转变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文本解读似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转到“真实情境”“学习任务”“实践活动”和“探究整合”上来,教师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标和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
结合目前任务教学的盲区,教师不妨关注以下几点。
1.“以任务为引领”对应“实践活动”
“以任务为引领”似乎成了一个共识,但很多人片面地强调“任务”,有断章取义之嫌,完整的理解应该是,教师以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比如必修(下)第六单元的任务是“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批判性”。以《祝福》为学习资源来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可以实施如下教学设计:
鲁迅说,一个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人类社会没有谁能脱离社会而存在,鲁滨逊也是因为意外而暂时居住荒岛,最后他还得返回人群中。不同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不同人的性格和命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所有人都把她往死里推。你同意丁玲的评价吗?为什么?
三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在祝福之夜独自一人凄然死去,你觉得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谁?现在班上要模拟法庭辩论,开庭审理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小说中的人物(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婆婆妈、大伯、柳妈、鲁镇的人们和“我”)都是嫌疑人。
请你以原告祥林嫂代理人的身份写一份控诉书。你的同桌作为嫌疑人的辩护人,写一份辩护书,参与班上的辩论。
关于类似《祝福》这样的传统经典篇目的教学,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而现在需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参与实践活动,通过真切的感受和活动体验理解祥林嫂的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将过去的“学得”转为“习得”,这比传统的反复讲授方式效果更突出。
2.单元任务有“主”“次”之分
新教材体系一共28个单元,其中文选单元22个,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任务,如何锁定主要任务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每个单元设定的任务就是“主任务”,其他单元的主任务在本单元也会涉及,就是次任务,单元学习时自然会叠加其他单元的主任务。“主任务”“次任务”因位置不同而定,不是我们常说的“大任务”与“子任务”。这里的“主任务”和“次任务”都是平行关系,他们互为主次。区分主次,是为了避免文本解读式的教学,每篇课文不必面面俱到,时间不够时完成“任务”即可,不必篇篇都要文本解读。如图1:
A.《荷花淀》 B.《小二黑结婚》 C.《党费》
主任务a1:三篇小说用不同方式抒写了革命者的情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各具风格。
A歌颂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斗争与美好情感;风格:笔触清新。
B讲述了根据地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婚姻自主、走向新生活的故事; 风格:乡土气息。
C表现了地下工作者对党的忠诚与忘我的牺牲精神。风格:扣人心弦。
主任务a2: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
次任务b、c、d:包括环境(社会、自然)、语言风格、心理活动等。
这三篇小说,学生可以群文联读,自己把握三篇小说的相关内容,到了课堂上则只研习a1和a2即可;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则可以扩大到b、c、d以及其在其他单元的任务。
如果教师能够理解“教材是学习资源”,也就理解了任务群下各个单元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单元内的“单篇”和“课”的“学习提示”有具体要求。这也是为什么教材不再以文体组元的原因。
3.教材文本的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整合
文本阅读与阅读《乡土中国》《红楼梦》本质上都是阅读,只是体量大小不同而已。教材中《阿Q正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其实是节选了“整本书”的一部分。所以,文选单元教学就应该与整本书阅读进行整合阅读教学。
比如,教材把《说木叶》安排在知识性读物类,其教学任务是:①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②理清文章思路,③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等。而《乡土中国》也属于知识性读物,理清概念是阅读《乡土中国》的重要环节。如果把学术论著类比成一座高楼大厦,那么概念就是“门槛”,只有跨入这个门槛才能登堂入室。因此,用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去阅读《说木叶》,或者用 《說木叶》的阅读方法去研讨《乡土中国》,这两种做法是相辅相成的。
再比如,阅读《祝福》时就可以借助《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长老统治”“乡土本色”等相关理念和现象来分析鲁镇的传统礼教和社会生态,这样学生会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同样是阅读《祝福》有关四叔书房的陈设描写,对照《红楼梦》第三回贾政的正室的陈设描写,二者惊人的相似,由此来理解仕宦人家政治文化背景的异同,理解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的关系,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物性格和人文主题的表达。
同样的自然景物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红楼梦》可以做如下对比阅读:
前面提到的必修(下)第六单元的任务“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批判性”与必修(下)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2“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两者很值得做一次项目式研习:
祥林嫂、林冲、格里高尔等因为社会环境而有性格的变异和发展,这一点在《红楼梦》中有很多典型表现,请你选择一个红楼人物,探究一下他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体可参考表3)
教学中,教师以“探春是否认亲”做专题研习,联系探春庶出的背景,将探究“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与“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自然,教无定法,传统的单篇教学和听说读写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也是宝贵的经验和方法,但转变教学方式是当前的必由之路,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探索有效途径,近两年的高考试卷已开启了大幕。
[作者通联:重庆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