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涛 张悦群
摘 要 2023年的高考已经落幕,高考语文试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2023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对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新出题方式以及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高考语文 试卷分析 试题 新论
2023年6月7日中午高考语文结束,大多数考生在出场后对语文试题只字不提。教师与家长以为是“考过一科忘一科,不谈此科备下科”,可真正原因还是试卷中又出现了一些新题,新得他们无从下手。不仅考生,甚至语文教师在做2023年的高考卷时,遇到“围绕关键词‘河流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之类的考题也觉得毫无把握。新题打了我们个措手不及,大家都蒙了……
其实类似题目在2022年就出现了,当时的全国乙卷第20题要求“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而“得名缘由”的答案是:“打笔仗”与“打仗”有相似之处,都指观点或立场对立的双方或多方,以战胜对方为目的,凭借武器互相攻击。可不要说考生,就连语文教师也答不准这三个相似点。
新题之风吹来,即使富有经验的高三语文教师也感慨不已,以前高考备考顺风顺水,现在却磕磕绊绊,不啻给人当头棒喝,让人思索再三。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素质教育目标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内容,并指出“关键能力”是体现和支撑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同时强调“不存在脱离了知识的能力,更不存在脱离了知识和能力的素养”。知识如此重要,解答高考语文题没有相应的必备知识支撑肯定是没有把握的。
新Ⅰ卷(下文所述试卷均为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0题指出“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要求考生“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面对该题目,不仅考生蒙了,连语文教师也没有把握正确解答,主要原因在于这道题背后潜藏着语法中的一种词法知识,一般语文教师不知道,或者忘了。名词重叠有“每一”的意思,动词重叠有“试一试”的意思,形容词重叠有程度加深的意思。了解上述知识,解答该题就不难了,其答案可以是:“处处”系名词“处”的重叠,是“每一處”“到处”的意思,比“处”的范围广,能突出干燥、结实的地面的范围之大;“微微”系形容词“微”的重叠,是“很微小”“很微弱”的意思,比“微”更能表现泥土的黄色之浅;“早早”系形容词“早”的重叠,是“更早”的意思,比“早”更能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
该题的“参考答案”认为“微微”比“微”的程度更轻,其实错了。“微”重叠为“微微”应当是程度加重,即“很微小”“很微弱”。越是在“微小”“微弱”上加重程度,泥土的黄色就越浅。
新Ⅱ卷第20题也是一道语法知识应用题,考生只有知道“谁”字有“疑问”“任指”“虚指”“定指”等意思,才能选出B项来。B项“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中的“谁”字与“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字,都是任指,即指任何人。反过来看,我们如果根本就不知道“谁”字有“疑问”“任指”“虚指”“定指”等意思,还有把握选出正确的选项吗?
文学修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学史常识、文学理论常识的积累与文学创作的理解与尝试。新Ⅱ卷第16题要求解说王国维“有我之境”文学观在“本诗(《湖上晚归》)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该诗的“卧枕船舷归思清”一句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觉得所见的景色也格外美丽。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全诗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思想。没有“有我之境”的文学理论素养,考生是不太容易找到这种文学观的“印证”的。
全国甲卷第15题为“词的结尾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考生如果缺乏有关古代惜别诗词排遣离愁的文学素养,是难以作出较好的解答的。古代惜别诗词处理离愁有两种方法,一是表现离愁,一是排遣离愁。该词结尾这两句“绝妙”就绝妙在排遣离愁上。一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观赏秀丽的春景的虚写来排遣离愁;二为了达到较好的排遣效果,词人把虚写之景写得非常之实;三为了提高虚景实写的质量,词人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四为了统摄全篇,词人把这两句词放在结尾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以景结情。只有具有有关排遣离愁及“虚景实写”“以景结情”的文学素养,考生才能解答好这道分析题。
全国甲卷第8题为“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分析几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理解因果关系及因果辩证关系。首先是因果关系,工人是机械的操控者、管理者、指挥者,是机器背后的灵魂;然后是因果辩证关系,机器的创造,本质上还是人的创造,在人的控制下,机械的力量才是完美的;因此对机械力量的赞美,实则是对人的能力的赞美与肯定。考生如果思维品质不高,不知道因果关系,尤其是因果辩证关系,则无法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Ⅰ卷第9题(甲组)要求根据“未来·回忆·成长”三个关键词写出散文《给儿子》的“短评思路”,这也是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既然是三个关键词,就得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回忆”过去便于较好地走向“未来”,进而使自己得到“成长”。这个逻辑关系搞清楚了,考生就可以形成写作短评的思路。作为父亲的“我”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借此让儿子“回忆”父亲的过去,即带儿子“重温”父亲过去的成长之旅,期待儿子也能够由此较好地走向“未来”,进而得到“成长”。考生如果思维品质不高,不知道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父子之间的关系,则无法写出优秀的短评。
全国乙卷第8题要求回答一个审美解读的问题,“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审美解读需要审美经验作支撑,审美经验不足难以对“浑然一体”进行审美解读。既然要对“浑然一体”进行审美解读,考生就需要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式、多感受的综合。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下手:画线部分使用比喻、排比及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人、老牛及老犁的形象,读来浑然一体;二从文章结构的角度阐述:画线部分采用总分总式的叙述方式,有头有尾,使读者觉得浑然一体;三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评析:画线部分浅白流畅,亲切自然,多用口语表达,读来没有滞涩感;四从主客作用与反作用的角度分析:画线部分对人、牛、犁三者的描写都突出一个“老”字,而且分别用其中一“老”写其他两者之“老”,彼此浑然一体。
新Ⅱ卷第9题是“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这道词语题赋6分之重,因为其不是一般的词语解释题,而是典型的审美阅读题,题目中的“意味”颇有欣赏张力,需要考生综合多种知识进行评析。一是从“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的使用可以看出,社戏的演出时间、程序,演出时的热闹场景等都跟往年一样,这表明这样的社戏每年都有,是当时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二是社戏的形式、内容几乎不变,表明这是一个较为封闭的乡土社会。三是“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反复出现,也暗含了作者对这片土地即将遭受战争蹂躏的担忧。
相当一部分考生由于审美经验不足,不会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知识进行审美解读,导致了视野狭窄、知识单一、不会综合的通病。
全国甲卷第20题非常别致,“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 25 个字,句子简洁流畅”。将三位教師的讲解放在一起让学生辨别,能够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优劣。第一位教师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但未解释字词;第二位教师讲清词义和变化,帮助学生增长知识,但未讲解成语的整体含义及使用方法;第三位教师将知识、道理结合得较好,解说全面,简明扼要。
全国甲卷第21题承接第20题而来,要求考生“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讲解成语,“拟出讲解要点”。“卧薪尝胆”可以讲解为“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庖丁解牛”可以讲解为“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
这类语文活动题的解答是课堂经验的迁移与再现,而课堂经验来自课堂体验。考生如果平时不注意课堂学习体验,就难以积累相应的课堂学习经验,遇到此类考题就容易信口开河,胡乱涂鸦。
读写策略是读写经验的物化,包括阅读和写作的方式方法。考生如果缺乏必需的读写策略,遇到新题就会手足无措。新Ⅰ卷第5题要求回答“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对于这道题,考生单纯用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来作答是不行的。只有运用“认真阅读文本,结合考题”这样的阅读策略考生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借助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的真相加以批驳,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如最后一段将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新Ⅱ卷第4题要求简析“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的“作用”,考生也需要结合考题,认真阅读文本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敲诈”“斗智”“拷问”在材料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立场、态度和方式,作者使用它们是为了提醒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而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
与阅读策略一样,写作策略的缺乏也会导致考生见到新题就束手无策。请看新Ⅱ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一反传统材料作文独立取材设题的常规,摘录“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语句。那么,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文本是不是审题立意考虑的重点?根据审题立意的策略,回答是否定的。应该怎么做?审题立意主要看材料中心,材料中心主要看材料重心,材料重心主要看尾重心,尾重心就是青少年希望有一个自己“放松,沉淀,成长”的空间。
一言以蔽之,读写策略非常重要,平时训练有素,考时从容裕如,不至于遇新则蒙,遇新无措。
[作者通联:朱永涛,江苏马坝高级中学;张悦群,江苏扬州市邗江区]